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同时,教师要鼓励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方法上,教师也要加以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步掌握精读、泛读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因此,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认为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真正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2、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的去阅读是不行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2.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2.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上阅读课应注意的事项
3.1.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与学生的分工要明确
该教师讲的必须教师去讲,该学生自己学的教师也千万不要代劳。比如阅读前的要求是教师给出的,教师不要图省事,让学生自己在书上看,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要求的重视。另外,阅读课文是学生的事,教师也不要“不厌其烦”地自己读完通篇,以免失去“独立阅读”的意义。
3.2.阅读后提出的问题要一环一环紧扣课文重点,切不可多多益善、没有节制,结果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这也问,那也问,这些全是重点”。而在课文中并非说所有的地方都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样,学生必然会浪费时间或产生排斥心理,这在教学上是十分不利的。
3.3.教师应该虚心好学,多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学校中听课是常有的事,但基本上听的都是讲课文,针对这一弊端应适当加大一下阅读的比例,避免厚此薄彼,避免教师本身就对阅读课不重视。同时通过听课、讲评。也能总结出别人好的方法和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知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教师不要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要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做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充分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去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用心去体验。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步掌握精读、泛读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因此,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认为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真正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2、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的去阅读是不行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2.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2.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上阅读课应注意的事项
3.1.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与学生的分工要明确
该教师讲的必须教师去讲,该学生自己学的教师也千万不要代劳。比如阅读前的要求是教师给出的,教师不要图省事,让学生自己在书上看,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要求的重视。另外,阅读课文是学生的事,教师也不要“不厌其烦”地自己读完通篇,以免失去“独立阅读”的意义。
3.2.阅读后提出的问题要一环一环紧扣课文重点,切不可多多益善、没有节制,结果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这也问,那也问,这些全是重点”。而在课文中并非说所有的地方都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样,学生必然会浪费时间或产生排斥心理,这在教学上是十分不利的。
3.3.教师应该虚心好学,多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学校中听课是常有的事,但基本上听的都是讲课文,针对这一弊端应适当加大一下阅读的比例,避免厚此薄彼,避免教师本身就对阅读课不重视。同时通过听课、讲评。也能总结出别人好的方法和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4、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知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教师不要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要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做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充分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去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用心去体验。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