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使很多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内部动力。发挥“课堂即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当代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评价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学习评价的主体,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即时评价;学习评价;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6 -01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在“对”与“错”的二分法评价中,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评价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学习评价的主体,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那么,如何发挥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评价功能呢?
一、设计恰当问题,测试学生真实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得以体现。
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我设计如下问题:(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2)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君主立宪制的形成;(4)君主立宪制的作用。这些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明确,操作简单而且容易把握。
授课中,如针对问题(1),我展示了英国首相大选材料,提出系列小问题:①在当今英国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权力机构?②他们有哪些具体的权力或者职能呢?③归纳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整节课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打破了教材原有结构,各环节过渡流畅,一气呵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体现。问题设计合理富有探究性,师生积极互动,重要环节和重要概念的落实,均来自于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质疑。课堂互动中,学生踊跃表达观点,教师也有了估量学习主体真实水平的信息依据。
二、开展小组讨论,确认学习目标完成程度
小组讨论要围绕中心问题,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因而讨论题的设计和教师的作用是关键。讨论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能力性和开放性。
如复习近代改革专题时,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设计如下情境,即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梁启超展开了一场对话……如果生活在那时,你会认同哪次改革?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有皇帝、官员、读书人、农民等角色。各组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讨论上述问题,并形成观点,由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交流思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认真倾听,适时引导,当学主出现史实性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变法会失败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再引导学生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方面考虑。通过对这一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变法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适时自评,提高评价自我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要抓好自我评价,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学生自评有利于防止单纯的“他评”方式所造成的对立情绪,也奠定了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互评互析,有效开展生生互评
生生互评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较难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后,不少学生会为自己的“幸运”大松一口气,很少关注同伴具体回答了什么,似乎一切与己无关。而生生互评的前提是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观察和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同伴的表现作出客观而独到的评价。
在生生互评中,既要充分利用空间紧密型同伴间的互评,更要深入开展心理紧密型同伴间的互评。同伴间的互评既要关注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客观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积极地完善自我。
另外,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加强反思性评价,也是发挥即时评价功能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功能,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即时评价;学习评价;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6 -01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在“对”与“错”的二分法评价中,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评价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学习评价的主体,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那么,如何发挥课堂学习中的即时评价功能呢?
一、设计恰当问题,测试学生真实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得以体现。
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我设计如下问题:(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2)君主立宪制的特点;(3)君主立宪制的形成;(4)君主立宪制的作用。这些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明确,操作简单而且容易把握。
授课中,如针对问题(1),我展示了英国首相大选材料,提出系列小问题:①在当今英国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权力机构?②他们有哪些具体的权力或者职能呢?③归纳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整节课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打破了教材原有结构,各环节过渡流畅,一气呵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体现。问题设计合理富有探究性,师生积极互动,重要环节和重要概念的落实,均来自于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质疑。课堂互动中,学生踊跃表达观点,教师也有了估量学习主体真实水平的信息依据。
二、开展小组讨论,确认学习目标完成程度
小组讨论要围绕中心问题,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因而讨论题的设计和教师的作用是关键。讨论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能力性和开放性。
如复习近代改革专题时,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设计如下情境,即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梁启超展开了一场对话……如果生活在那时,你会认同哪次改革?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有皇帝、官员、读书人、农民等角色。各组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讨论上述问题,并形成观点,由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交流思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认真倾听,适时引导,当学主出现史实性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变法会失败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再引导学生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方面考虑。通过对这一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变法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适时自评,提高评价自我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要抓好自我评价,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学生自评有利于防止单纯的“他评”方式所造成的对立情绪,也奠定了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互评互析,有效开展生生互评
生生互评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较难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后,不少学生会为自己的“幸运”大松一口气,很少关注同伴具体回答了什么,似乎一切与己无关。而生生互评的前提是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观察和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同伴的表现作出客观而独到的评价。
在生生互评中,既要充分利用空间紧密型同伴间的互评,更要深入开展心理紧密型同伴间的互评。同伴间的互评既要关注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客观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积极地完善自我。
另外,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加强反思性评价,也是发挥即时评价功能的重要措施,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功能,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