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目不识丁”,还是“目不识个”?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形容人不识字常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这条成語在特定意义上几乎成了文盲的代名词。它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现在通行的各种规模、类型的汉語词典,可以说都毫无例外地收入了这条成語。这些工具书在注明此成語的出处时一般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这种认识,早在宋代就有人已经提出过,如洪迈在《容斋俗考》里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同代而略先于洪迈的学者孔平仲在《续世说》中也有同样的看法。由此看来,目前各种版本的汉語成語词典连同其他一些辞书在内都不过是沿用了一种旧说罢了。然而,一个值得追问并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便是,洪迈等人及其后代的随从者持论是否正确?就此略陈管见如下:
  首先,我们通过“丁”与“个”的演变简史,看一看这两个字的形体是否相近,在哪种字体上相近。据文献记载,“丁”字在商代的甲骨文里是经常出现的,一般都写成一个方口的形状,也有偶尔写成扁方形的,或近似于秃钉形的。金文里的丁字多数写成未填实的椭圆形或秃钉形,也有少量写成未填实的三角形或方框形。实际上,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丁字,其形态都是现实生活中钉子的形象化反映。而“个”字在现存的甲骨文与金文中,还没有见到它的形体,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小篆里的“丁”字具象性就不明显了,它的上部是一个“人”字,下边是居中的一竖。而小篆里的“个”字,其上部“人”字的撇和捺相接后带有弧度下垂,下部一竖居中。在篆书里这两个字的字形虽然有些相近,但它们的上部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上部两笔相接后向两边撇开,一个是上部两笔相接后先向两边撇开,然后接着两笔斜势下垂。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篆书的“丁”字与楷书简化字“个”,字形几乎相同。正由于此,不熟悉篆书的人容易混淆。但这毕竟是在两种不同的字体里出现的一种偶然的巧合。两个字在隶书与楷书两体之间各自的形态都较接近,这里的隶书从略,只举后者。“丁”字发展到楷书,模样又有了新的变化,是把小篆上部的“人”字拉平,变成一长横,这就成了现在的“丁”字。而“个”字发展到楷书,它的上部变成了扁平的“人”字,下部仍保留一竖不变。以上就是两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变化的轮廓。
  从丁与个嬗变的历史轨迹得知,篆书的“丁”字与楷书的“个”字仅仅是在两种不同的书体之间存在着大部分的相同点。退一步说,即使作为同一种书体的“丁”与“个”客观上也存在着大部分相同之处,它也只是对于知识浅薄或粗心人潜伏着易于弄混甚至弄错的可能性,而不能轻率地以此断定“个”会讹为“丁”。尽管古代文献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文字的形音相同或相近致误的例子并非个别。再说,自简便实用的楷书出现,尤其是到魏晋时代定型化以后,汉代盛行的隶书就已经逐渐地让位,包括篆书在内一般只是作为装饰性文字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不少是镌刻在牌匾和印章上。那么,在楷行书体早已完全成熟的时代,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大部头断代史重要著作《旧唐书》,既不可能采用篆体书写,也不会篆楷两种字体交相为用。这样,至少在该成語的出处里“个”就不会讹为“丁”。
  其次,由历代名人使用这一成語时无意中达成的共识看,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参照,如:宋代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明代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清代郑燮《淮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清代平步青《霞外捃屑》第七卷:“要录文府之属,巨细大小,见于《梁录》、《隋志》者,亦数十家。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起大众来,界限宽泛的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样的人,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由我看来,其实也并不如读书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等,对于这条成語本身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丁”字笔画简单,只有两笔,易认、易记、易写,连“丁”字也不识,便纯属一字不识的大老粗了。由以上数例还能看出,这一成語已被不同时代特别是古代的文化名人广泛采用,可见除洪迈等个别人之外还不曾引起过多数古人的怀疑。历史证明,正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或做法是值得信赖的。当然,持肯定或否定抑或是怀疑意见的人多少,不能作为衡量、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事实本身才是最可靠的。可是今天成語出处的手稿已经无从见到了,现在只能根据有关情况进行考察分析,然后做出某种合理的推测。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初步结论:“丁”没有错。成語应该是:“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而不是“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对翻译的标准有很多争议。在我国对翻译的标准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说,朱光潜提出的“近似”说,傅雷提出的“神似”说,以及钱钟书提出的“化”说等等。而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占有地位的核心概念是对等论。对等论自传人我国以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它的各种争论也有很多。对等论对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和任何其它理论一样,对等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本文拟就翻译中对等的相对性提出一些
期刊
摘要: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辞格。使用隐喻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气。本文主要从隐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语用角度对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明喻:语境    一、引言    隐喻.和明喻一样是对两个不同的事物做比较.所不同的是隐喻的比较是暗含在语言中,让读者去感受去理解。对隐喻的分析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即使同一句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阶段.但大部分同学的择业观念、就业观念非常落后。同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十分匮乏.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又与其他综合胜院校不同,专业性强是其显著特点。故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心理现状.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指导教师    一、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