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君陆与旅京华侨学会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l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在北京活跃着一个由归国华侨和侨生组成的社团——旅京华侨学会。这个学会以交换智识、联络感情、促进教育、提倡实业、灌输祖国文化、宣扬政府德育为宗旨,旅京华侨学会的发起人即为萨君陆。
  萨君陆这个名字,今天对于大家而言已经非常陌生了。但在民国初年的侨界和教育界,萨君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他不仅是旅京华侨学会的创始人,而且与蔡元培、张謇等社会名流交往密切。
  萨君陆,又名萨福绥,字幼实,生卒年不详,福建闽侯人,系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的族侄。萨君陆夫人杨鹤龄,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文,思想和观念较为开明。萨君陆与杨鹤龄共育有四个子女——长女萨本祥、长子萨本铁、二子萨本栋、二女萨本祓。
  1901年,萨君陆进入南洋公学特班就读。不过,他在南洋公学读书的时间并不长。学者石慧霞在《萨本栋传——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一书中认为萨君陆离开南洋公学的时间为1903年,此说不确。事实上,早在1902年11月,由于部分学生对学校教习和管理人员不满,南洋公学爆发了学生退学风潮,当时在特班就读的萨君陆于11月16日选择了退学。
  退学之后,萨君陆辗转来到日本,后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当时与萨君陆一起在明治大学就读的还有钟麟祥、王振先等人。巧合的是,钟麟祥和萨君陆学成归国之后均担任了福建省视学一职。
  宣统三年(1911)二月,萨君陆曾以福建省视学的身份赴缅甸考察华文教育。缅甸当时有一所“中华义学”,该校1904年创办初期只有六十余名学生,后增加至一百二十名。在萨君陆提议下,“中华义学”后改称“中华学校”,萨君陆还为“中华学校”向清政府的学部申请助学金若干。
  1912年,北京的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也正是在这一年,萨君陆的长子萨本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3年7月,萨君陆次子萨本栋也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由于两个孩子相继考入清华学校,萨君陆选择北上谋职。1913年8月,萨君陆来到北京。由于有过在福建省担任视学的经历,萨君陆很快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聘为视学员。不过,萨君陆在北京的职业并不固定。北洋政府编辑的《政府公报》显示,萨君陆于1914年5月16日又被教育部聘为中央观象台技士。
  萨君陆与华侨事务发生密切联系始于“侨工事务局”的设立。北洋政府初期,中央层面的侨务工作由内务、外交、农商三部共同管理,三部共管体制的一个弊端就是决策效率低下。为了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福建省于1912年建立了暨南局。暨南局虽然由地方政府设立,但它却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华侨事务的政府机关。在了解到暨南局的优势之后,1917年9月,北洋政府公布了《侨工事务局暂行条例》,正式设立侨工事务局,首任局长为张孤。侨工事务局共设参事四人,萨君陆即为四位参事之一。
  在侨工事务局工作期间,萨君陆直接参与了侨工招募、侨工权益维护等工作。但侨工事务局处理的仅仅是与侨工相关的事务,而对于侨商回国兴办实业、侨商子女回国求学、归国留学生所遇困难等问题则没有涉及。而且1917至1918年间,北洋政府忙于内部争斗,无暇顾及侨工和侨商事务。鉴于此,萨君陆等侨领创办了旅京华侨学会。
  萨君陆等人申请设立旅京华侨学会的时间为1918年11月24日。事实上,要设立旅京华侨学会,当时必须得到京师警察厅、教育部、侨工事务局等部门的批准。萨君陆以具呈人身份向上述三个部门提交申请的时间是11月22日。两天后,即11月24日,京师警察厅批复同意,教育部和侨工事务局则于11月27日批复同意。
  旅京华侨学会创立伊始,办有一种《旅京华侨学会会报》,后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改名为《华侨学会杂志》,简称《侨学杂志》。《侨学杂志》为半年刊,封面由前清进士、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郭则沄题签。《侨学杂志》以发挥国民教育精神、推广内地实业计划、详陈世界殖民状况为宗旨,编辑部地址位于北京东单三条太平红楼二号。杂志为半年刊,每年二月、八月各出一期。
  在学会正式成立前,萨君陆等人就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侨工事务局局长张孤、前清状元张謇等社会名流去函,并附上学会的简章,邀请他们担任学会的特别会员。由陈懋修整理、刊登于《侨学杂志》上的《特别会员往来书简》显示,萨君陆给蔡元培去函的时间为1918年11月20日,蔡元培则当天就给萨君陆回函,表示愿意担任特别会员。张孤、张謇则分别于11月27日、12月21日给萨君陆回函,表示愿意担任特别会员。
  旅京华侨学会虽然于1918年11月24日获准成立,但迟至1919年4月7日才召开了成立大会。1919年8月出版的《侨学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由旅京华侨学会文牍员杨剑光编写的《会议录》,其中“成立大会”部分详细记载了旅京华侨学会召开成立会的情况:“民国八年四月七日下午二时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会,来宾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育次长代表覃寿堃、侨工局长张孤、议员何海鸣、内务部秘书林彦京、中央观象台长高鲁、北京大学学生储蓄银行经理吴宗寿诸先生等均莅会。”
  可见,旅京华侨学会召开成立大会的时间是民国八年(1919)4月7日下午,成立地点是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由当时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初为茶馆,后改为饭馆,是民国初年京城名流的聚会场所。“来今雨轩”轩名由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所定,意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述》小序,指朋友欢聚一堂之所。
  旅京华侨学会成立大会召开当天,到场的除了蔡元培、覃寿堃、张孤等各界名流之外,还有三十二名普通会员。根据《旅京华侨学会暂行简章》规定,普通会员每月须向学会交纳五角会费。即使如此,申请入会者依旧络绎不绝。截至1919年8月时,旅京华侨学会会员已增至五十四人。
  旅京华侨学会的业务内容包括:调查回国留学生之状况、调查海外侨民教育之状况、介绍回国求学侨生进入国内各学校、向回国侨商建议国内应办之实业。从1918年11月24日至1919年3月23日,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旅京华侨学会筹备委员会密集召开了六次临时干事会,萨君陆每次均出席,并组织干事们讨论了学会的会议规则、办事规则、收付款项规则等。
  旅京华侨學会成立后,即在协助华侨子女回国就学、维护回国侨商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为厦门是著名的侨乡,也是侨民返回祖国的重要通道,萨君陆曾以旅京华侨学会主任的身份致函厦门道道尹陈培锟,请他注意保护回国侨民。陈培锟于1919年8月16日给萨君陆回函,表示“自当令行所属,随时加意保护,以慰侨民内向之忱”。
  1916年,北京民国大学正式设立。该校于1920年9月进行改组,并推举蔡元培担任校长,张一麟为校董。根据该校制定的规程,华侨学生在入学方面享有优待,优待规则如下:
  1. 已在中学毕业之华侨学生,如有该地华侨商会、教育会、中华会馆或旅京华侨学会之证明,并经本校审查合格,得于每学年开始时升入本校。预科肄业,免受入学试验。
  2. 请求入本校预科华侨学生,如同时有二十人以上,本校得酌量情形,为其特开补习班,补习考入本校预科必习之功课。
  3. 补习班生应纳之学费及讲义费,届时酌定。至膳宿各费及所守之规则,概与正科生同。
  可见,在协助华侨子弟回国深造方面,旅京华侨学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中学毕业的华侨学生,仅需旅京华侨学会的一纸证明,即可免试升入北京民国大学,并在学费、讲义费、膳食费等方面享受和正科生一样的待遇。
  在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政府的侨务工作也时断时续。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民间社团,旅京华侨学会在维护华侨利益、促进华侨子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资料缺乏,旅京华侨学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的活动情况不得而知。不过,旅京华侨学会在中国华侨史上的作用不应被忽视。作为旅京华侨学会的创始人,萨君陆这个名字也不应被遗忘。
其他文献
1901年12月,三十八岁的日本美术教育家冈仓天心前往印度访问。在为期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冈仓天心考察了大量古印度建筑、雕塑和美术,深入了解底蕴深厚的古印度文化,在美学思想上,形成了日本、中国、印度古美术一体论的萌芽。通过此行,精通英语的冈仓天心广结善缘,结识了大量来自欧美的艺术爱好者,这些人脉,为他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在这一过程中,冈仓天心与当时印度伟大哲学家、宗教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结缘
一  周作人在《药味集》的序言中写道:“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废名昔日文中约略说及,近见日本友人议论拙文,谓有时读之颇感苦闷,鄙人甚感其言。”因周氏的集子至今尚无人作注,我辈读来只能知其意味罢了。但周氏谈及的废名昔日的文章,则是可见后人所编的《废名文集》的,略加翻阅,想来应是废名所做的一篇《关于派别》。废名在这篇文章中将周作人的散文与陶渊明的诗和公安派的小品文进行比较:“文章
细看近代湘军史,可以梳理出两对堪称前后接续的绝妙搭配:江忠源与左宗棠,胡林翼与曾国藩。江忠源与胡林翼同为湘军最早的创始人,曾国藩与左宗棠同为湘军的集大成者。  江、胡并列,不仅因为江忠源创办楚勇比胡林翼办成贵勇仅早出五年,两人同成湘军开创之功,还因为命终四十二岁的安徽巡抚江忠源与寿止四十九的湖北巡抚胡林翼逝后同被朝廷追谥为总督;曾、左同称,也不仅是因为左宗棠以幕僚身份主持湖南一省军事,比曾国藩出任
诞生自中国的禅宗,经由日本在世界各地开花,尤其是随着古代圣贤和佛教的传播而盛行于南亚诸国。尼泊尔当代诗人奎师纳·普拉赛(Krishna Prasai)用带有尼泊尔土壤芬芳的地方色彩来创作禅诗,沉浸于本国古老哲学的神圣知识之中,使其灌注了本土血统。  冥想哲学是古老人类经验的表达,在向内探索的心灵之旅中,奎师纳捕捉到来自源头的无意识海洋里产生的初次脉动。他双手捧着盛开的杜鹃花,从静穆的喜马拉雅山麓向
享受浪漫  护花情愫画眉才,香梦沉酣烂漫怀。  只为笔疏诗落第,罚他踏雪乞红梅。  说起浪漫,总要联想到魏晋名士风流和历代浪漫主义诗人,或者欧洲十七世纪兴起的狂欢节之类体现酒神精神的活动。浪漫体现于人的情怀、诗人风格和社会风尚,甚至可以视为一种民族精神。大观园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时,上自贾母,下至大少奶奶、一群哥儿姐儿及丫头都爱行乐搞笑,他们享受浪漫,也制造着浪漫。  大观园中纯属浪漫型的人并不
出于都非常喜欢费孝通先生的作品,且都与费先生的作品做过不同形式的对话,我对黄志辉的学术研究有了特殊的关注。去年志辉新著《重温先声:费孝通的政治经济学与类型学》(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重温先声》)出版,拜读后升级了我对费孝通作品的认识,受益良多,格外喜欢。  重温经典,感悟新知。本书正文由七篇论文构成,加上两篇附录,共九篇文章,涵盖了以政治经济学和类型学为主打要点的不同题目。《托尼的乡土
2018年9月12日,原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在中风、卧病多年后在台北逝世,享年八十六岁。笔者与沈先生有忘年之谊,自1992年始,先后在台北、香港等地与沈先生有过个人接触,面聆教诲。2007年夏在台北,第一次中风后坐着轮椅的沈先生,还曾专程请笔者吃饭,相聚甚欢。不料,离台回美不久,就听到沈先生二度中风入院的不祥之讯,从此他再也没能真正康复。可与此同时,笔者却接到了先生万里迢迢从台北寄来
一  已经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读川端康成,十年前还是更早?不过却依然记得《雪国》那美丽而令人震惊的开头: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的喊道:  “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一个把围巾缠到鼻子上、帽耳聋拉在耳朵边的男子,手拎提灯,踏着雪缓步走了过来。  岛村心想:已经这么冷了吗?他向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人员当作临时宿舍的
一  “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白门潮。”这是作家张恨水应成都新闻界同人邀宴,题赠“枕江楼”的一首七绝。枕江楼位于南门大桥西侧,是一家江南酒楼,为文人墨客雅集之所。  1942年暮秋,临江吊脚楼高朋盈座。新履职的金陵大学中文系讲师孙望做东,宴请汇聚华西坝的五所大学文学教师庞俊(石帚)、萧中仑、陈孝章(志宪)、萧印唐、高文(石斋)、刘君惠(道龢)、沈祖棻(子苾)等。此
青瓷。唐代青釉四系罐,清澈碧绿,晶莹润泽。在真假莫辨、鱼目混珠的市场上,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价值连城。小说冠以书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还是演绎财富聚散的悲欢离合?小心,青瓷不是青铜,如果作者在故事中要某个愣头青因某件事件导致宝物玉碎,岂不是伤了众多读者的心?看着书名就觉得悬!  浮石。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然而要石浮于水,有悖常理,水落才能石出。在水与石的较量中,石似乎强硬得多。水滴石穿,那需要多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