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卖出30万本的畅销书,还在持续热销,许多中国人看得拍案叫绝。很快,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英国的《卫报》,还有BB C等国际主流媒体投过来惊奇的眼神,或诅咒,或叹息,或调侃,或嘲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想弄清这本书到底仅仅是纸上谈兵还是战斗前的檄文。
西方反应并不如以前强烈
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震动了西方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位官员曾说:“20年来,从未有过一本书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引起海外舆论如此强烈的关注,并产生如此轰动的新闻效果。”13年后,《中国不高兴》再次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13年前,中国的互联网还很稚嫩,不论是载体还是受体,人们都没有可能从更多途径来了解外媒对这本书的看法,但现在不同了,《中国不高兴》甫一面世就在西方世界投下了重磅炸弹。与13年前相比,中国此次的民族主义爆发不再引起西方轰动性的反应,而与当年直斥《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偏执狂言论”相比,西方媒体在13年后的关注仍然有些担忧,却温和了许多。
英国的《卫报》评论说,新近出版的《中国不高兴》是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续集,《中国可以说不》是一部宣扬民族主义的畅销书,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大发牢骚。13年之后,《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将矛头直指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引发的抗议活动、消耗自然资源人均比例更高的西方国家却将污染留给中国,以及西方世界不情愿与中国分享核心技术,诸如此类都是继续对中华帝国表示轻蔑的例证。
BBc认为,“这本洋洋34万字的新书之所以抢人眼球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大胆、甚至有些偏激的建言。”BBc还认为《中国不高兴》是13年后几名“愤青”重新聚首,对北京奥运前后一些西方国家和政界人士因人权和西藏问题抵制奥运、“围堵”中国的做法再次抒发义愤之情。BBc注意到,“和《中国可以说不》相对内敛明显不同的是,《中国不高兴》开始提倡主动出击。”
香港《亚洲周刊》在3月1 8日的报道中称,《中国不高兴》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问题,这些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反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经过2008年,西方世界亲眼见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威力,也领教了一个10亿人团结一体带来的巨大冲击。如果说13年前,西方还只是对民族主义隔靴搔痒外,经过奥运火炬传递事件,西方人在自己家门口体会到一个东方民族尊严受到忤逆后所爆发出来的心灵暴怒和由此带来的悸动。《中国不高兴》只不过是中国一系列民族主义行动后所做的一次经验小结。
西方担心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
《中国不高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分析了中美、中法等重要的国际关系。尤其让西方感到不安的是,书中提出的外交建议中,着重强调了以惩罚外交来促进中西方关系发展的办法,甚至还提出,实在不行,咱们就单干,与那些羞辱中国的外国势力彻底决裂。
英国《经济学家》注意到了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新迹象,该刊在3月19目的文章里说,“中国的崛起在国内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左派卷土重来。在国际上中国领导人至今还保持着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方针。但国际上有G2,即中美两大国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运的说法,这也让一些中国学者和评论家一直在鼓吹中国利用这次危机推动中国战略影响。”
英国《卫报》承认,“民族主义在中国势力强大。外国势力对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占领以及教育体制对那个时代国家的贫困衰弱过分强调更加助长这种情绪的蔓延。当人民感觉到国家利益或尊严受到侵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一触即发,就像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过程中所引发的抗议活动激怒了中国人一样。”
英国《每日电讯》就说,此书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的最新标志,而这种趋势在去年3月的西藏骚乱中就清晰可见。在政府的怂恿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发泄着他们对西方在西藏问题上的言论以及奥运火炬在巴黎和伦敦传递时遭到抗议一事的怒气。
与《中国不高兴》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外交政策确实有强硬的趋势,尤其在对法国总统萨科齐干涉西藏一事上,中国以“环法外交”给理想主义的法国当头一棒,迫使萨科齐这只高卢雄鸡在事实面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新经济民族主义的深层根源”为题,报道说:“中国的情绪显然在达到爆发点,所有这些都表明咄咄逼人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在加剧,并且这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新闻周刊》还注意到了此书对中国的影响,“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之际,这种挑衅性的观点扣动着人们的心弦。新书在对美国持强烈批评态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领导人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北京这次的行动比以往更强有力的主要原因,并且不仅仅是在经济问题上。例如,最近发生的南中国海海上对峙事件。”
一本缺乏营养的书?
《中国不高兴》是中国新发展阶段里的产物。这个阶段就是指中国已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体国力大幅上升,国民自信心增强,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出现了在国力衰落期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内外挑战都迫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更多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为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在国外媒体对《中国不高兴》报以比较平淡的视角时,却不料,它在国内遭到不少措辞非常尖刻的批评,有的人扬言:“这本没有任何营养,甚至没有丝毫智力活动迹象的书压根儿就配不上任何理性批判。”还有些文章列举了文中许多硬伤,并指出其论据不充分,过于天马行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观点只会使中国人更加愚昧,“书里说中国知识分子矮化中国,这是以偏概全,我认为,多数知识分子是进步的,正确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不足。”沈丁立说,“我们这么落后,攀高都来不及,为什么要跟西方决裂?”
时殷弘则表示,中国对西方的态度,过去是太左了,太孤立、太民族主义了。“但这些年来,我们战胜‘左’的思潮,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自己有些地方是太右了点,对西方主流的依赖,信念幻想太多了一些,我们需要反思。”
《中国不高兴》既然是“建言献策”,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非议和嘲讽,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崛起的中国人究竟应该对中西方关系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不仅是现在,更着眼于将来。
西方反应并不如以前强烈
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震动了西方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位官员曾说:“20年来,从未有过一本书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引起海外舆论如此强烈的关注,并产生如此轰动的新闻效果。”13年后,《中国不高兴》再次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13年前,中国的互联网还很稚嫩,不论是载体还是受体,人们都没有可能从更多途径来了解外媒对这本书的看法,但现在不同了,《中国不高兴》甫一面世就在西方世界投下了重磅炸弹。与13年前相比,中国此次的民族主义爆发不再引起西方轰动性的反应,而与当年直斥《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偏执狂言论”相比,西方媒体在13年后的关注仍然有些担忧,却温和了许多。
英国的《卫报》评论说,新近出版的《中国不高兴》是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续集,《中国可以说不》是一部宣扬民族主义的畅销书,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大发牢骚。13年之后,《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将矛头直指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引发的抗议活动、消耗自然资源人均比例更高的西方国家却将污染留给中国,以及西方世界不情愿与中国分享核心技术,诸如此类都是继续对中华帝国表示轻蔑的例证。
BBc认为,“这本洋洋34万字的新书之所以抢人眼球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大胆、甚至有些偏激的建言。”BBc还认为《中国不高兴》是13年后几名“愤青”重新聚首,对北京奥运前后一些西方国家和政界人士因人权和西藏问题抵制奥运、“围堵”中国的做法再次抒发义愤之情。BBc注意到,“和《中国可以说不》相对内敛明显不同的是,《中国不高兴》开始提倡主动出击。”
香港《亚洲周刊》在3月1 8日的报道中称,《中国不高兴》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问题,这些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反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经过2008年,西方世界亲眼见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威力,也领教了一个10亿人团结一体带来的巨大冲击。如果说13年前,西方还只是对民族主义隔靴搔痒外,经过奥运火炬传递事件,西方人在自己家门口体会到一个东方民族尊严受到忤逆后所爆发出来的心灵暴怒和由此带来的悸动。《中国不高兴》只不过是中国一系列民族主义行动后所做的一次经验小结。
西方担心中国的民族主义浪潮
《中国不高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分析了中美、中法等重要的国际关系。尤其让西方感到不安的是,书中提出的外交建议中,着重强调了以惩罚外交来促进中西方关系发展的办法,甚至还提出,实在不行,咱们就单干,与那些羞辱中国的外国势力彻底决裂。
英国《经济学家》注意到了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新迹象,该刊在3月19目的文章里说,“中国的崛起在国内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左派卷土重来。在国际上中国领导人至今还保持着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方针。但国际上有G2,即中美两大国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运的说法,这也让一些中国学者和评论家一直在鼓吹中国利用这次危机推动中国战略影响。”
英国《卫报》承认,“民族主义在中国势力强大。外国势力对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占领以及教育体制对那个时代国家的贫困衰弱过分强调更加助长这种情绪的蔓延。当人民感觉到国家利益或尊严受到侵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一触即发,就像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过程中所引发的抗议活动激怒了中国人一样。”
英国《每日电讯》就说,此书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的最新标志,而这种趋势在去年3月的西藏骚乱中就清晰可见。在政府的怂恿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发泄着他们对西方在西藏问题上的言论以及奥运火炬在巴黎和伦敦传递时遭到抗议一事的怒气。
与《中国不高兴》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外交政策确实有强硬的趋势,尤其在对法国总统萨科齐干涉西藏一事上,中国以“环法外交”给理想主义的法国当头一棒,迫使萨科齐这只高卢雄鸡在事实面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新经济民族主义的深层根源”为题,报道说:“中国的情绪显然在达到爆发点,所有这些都表明咄咄逼人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在加剧,并且这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新闻周刊》还注意到了此书对中国的影响,“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之际,这种挑衅性的观点扣动着人们的心弦。新书在对美国持强烈批评态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领导人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北京这次的行动比以往更强有力的主要原因,并且不仅仅是在经济问题上。例如,最近发生的南中国海海上对峙事件。”
一本缺乏营养的书?
《中国不高兴》是中国新发展阶段里的产物。这个阶段就是指中国已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体国力大幅上升,国民自信心增强,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出现了在国力衰落期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内外挑战都迫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更多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为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在国外媒体对《中国不高兴》报以比较平淡的视角时,却不料,它在国内遭到不少措辞非常尖刻的批评,有的人扬言:“这本没有任何营养,甚至没有丝毫智力活动迹象的书压根儿就配不上任何理性批判。”还有些文章列举了文中许多硬伤,并指出其论据不充分,过于天马行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观点只会使中国人更加愚昧,“书里说中国知识分子矮化中国,这是以偏概全,我认为,多数知识分子是进步的,正确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不足。”沈丁立说,“我们这么落后,攀高都来不及,为什么要跟西方决裂?”
时殷弘则表示,中国对西方的态度,过去是太左了,太孤立、太民族主义了。“但这些年来,我们战胜‘左’的思潮,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自己有些地方是太右了点,对西方主流的依赖,信念幻想太多了一些,我们需要反思。”
《中国不高兴》既然是“建言献策”,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非议和嘲讽,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崛起的中国人究竟应该对中西方关系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不仅是现在,更着眼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