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即将开启,各地在勾画未来5年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大伤脑筋。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和培育八大支柱产业、打造8个500亿元产业,其中新能源、生物、光电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收入分别超千亿元。”这是中部地区一个省辖市“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支柱产业选择和发展目标的表述。且不说一个市县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单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千亿产业目标的确定就存在主观臆断之嫌。
然而。这种谓之“忽悠”的产业规划,在市县一级的“十二五”规划中并不少见。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产业规划又成为重中之重。一时间,产业选择的站位是否够高、亮点是否突出,再次成为衡量规划能否通过的标准之一。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导向性,站位高一点,亮点突出一点,本无可厚非,但动辄就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百亿或千亿级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脱离本地实际、一味求新求全的做法,却使一些地方陷入了产业选择的迷茫,甚至步入了产业选择的误区。
翻开各地行将收官的“十一五”规划,一些地方充满豪情的产业规划中,许多所谓的支柱产业也只是流于“墙上挂挂”。比如。某市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从“八五”起就将农副产品深加工确立为支柱产业,但直到今天,这个产业的年销售收入还不到5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培育或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个点上的突破,进而裂变出产业集群。
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地方政府通常做法是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来规划本地区重点投资、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就汤下面”或“因地制宜”式的规划是否符合支柱产业选择基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是,地方支柱产业选择要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和原有优势产业、产品,但又不能局限于此。那么,在各地的产业规划中,有没有一些支柱产业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而不是地方政府超前“规划”的结果?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
先来看一个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迅速崛起的案例。在合肥市“十一五”规划的产业选择中,起初并没有新型平扳显示产业一说,更谈不上列为支柱产业。但2009年引进颇受争议的京东方六代线后,日立等离子显示器、彩虹蓝光LED等龙头项目随之跟进,这不仅使合肥成为全国同时具有液晶、等离子、LED三大显示技术的平板产业显示基地,也使合肥平添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再来看一个苏北欠发达县域演绎软件产业传奇的案例。地处苏北的沭阳县,曾是江苏最贫困的县域之一。可“十一五”以来,这里几乎每天都在演绎大项目落地的传奇。其中软件产业“无中生有”的传奇,令外界刮目相看。自2008年引进华军软件园北京总部后,小聪明、用易等89家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纷纷进驻沭阳,一个苏北最大的软件基地跃然而出。
上述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并非领导拍拍脑门或开个专家座谈会那么简单。只有选择了正确的产业,而不是囿于原有的产业规划,企业才会向该地区聚集,才会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由此可见,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立足内生型的“因地制宜”亦好,寻求外生型的“无中生有”亦罢,关键是选准一个大项目作为突破口,依托其关联性、带动性强的效应,拉出一条产业链,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进,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往深里说,先从成本敏感性环节入手构建模块集群,再依托模块集群效应向产业链终端延伸,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模式。
这也许是一条欠发达地区寻求主导产业突破的生成法则。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和培育八大支柱产业、打造8个500亿元产业,其中新能源、生物、光电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收入分别超千亿元。”这是中部地区一个省辖市“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支柱产业选择和发展目标的表述。且不说一个市县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单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千亿产业目标的确定就存在主观臆断之嫌。
然而。这种谓之“忽悠”的产业规划,在市县一级的“十二五”规划中并不少见。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产业规划又成为重中之重。一时间,产业选择的站位是否够高、亮点是否突出,再次成为衡量规划能否通过的标准之一。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导向性,站位高一点,亮点突出一点,本无可厚非,但动辄就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百亿或千亿级产业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脱离本地实际、一味求新求全的做法,却使一些地方陷入了产业选择的迷茫,甚至步入了产业选择的误区。
翻开各地行将收官的“十一五”规划,一些地方充满豪情的产业规划中,许多所谓的支柱产业也只是流于“墙上挂挂”。比如。某市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从“八五”起就将农副产品深加工确立为支柱产业,但直到今天,这个产业的年销售收入还不到5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培育或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个点上的突破,进而裂变出产业集群。
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地方政府通常做法是立足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来规划本地区重点投资、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就汤下面”或“因地制宜”式的规划是否符合支柱产业选择基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是,地方支柱产业选择要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和原有优势产业、产品,但又不能局限于此。那么,在各地的产业规划中,有没有一些支柱产业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而不是地方政府超前“规划”的结果?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
先来看一个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迅速崛起的案例。在合肥市“十一五”规划的产业选择中,起初并没有新型平扳显示产业一说,更谈不上列为支柱产业。但2009年引进颇受争议的京东方六代线后,日立等离子显示器、彩虹蓝光LED等龙头项目随之跟进,这不仅使合肥成为全国同时具有液晶、等离子、LED三大显示技术的平板产业显示基地,也使合肥平添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再来看一个苏北欠发达县域演绎软件产业传奇的案例。地处苏北的沭阳县,曾是江苏最贫困的县域之一。可“十一五”以来,这里几乎每天都在演绎大项目落地的传奇。其中软件产业“无中生有”的传奇,令外界刮目相看。自2008年引进华军软件园北京总部后,小聪明、用易等89家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纷纷进驻沭阳,一个苏北最大的软件基地跃然而出。
上述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并非领导拍拍脑门或开个专家座谈会那么简单。只有选择了正确的产业,而不是囿于原有的产业规划,企业才会向该地区聚集,才会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由此可见,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立足内生型的“因地制宜”亦好,寻求外生型的“无中生有”亦罢,关键是选准一个大项目作为突破口,依托其关联性、带动性强的效应,拉出一条产业链,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进,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往深里说,先从成本敏感性环节入手构建模块集群,再依托模块集群效应向产业链终端延伸,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模式。
这也许是一条欠发达地区寻求主导产业突破的生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