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3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
  一、自学前导——磨刀不误砍柴工
  自主学习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学生认真自学了,才可能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思考,才能在展示交流中形成思维碰撞。然而不少学生并不会自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不少于三处)并在文旁批注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可学生对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并不清楚,因此我又给了学生一个揣摩人物心理的小贴士: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②抓住重点词;③展开想象,换位思考;④创设情境,模拟表演等。这样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在充分與文本接触中感悟孔乙己的形象,加深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积累了方法。
  二、出错时导——杖拨云开引路深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也是教师导学的良好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蒲松龄《狼》一文,在朗读展示时,一个学生把“其一犬坐于前”这个句子读破了,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断句?”学生迅速朗读课文,揣摩文意,很快发现了正确读法:“其一/犬坐于前”,并且找到了理由:前文交代了“途中两狼”,没有“犬”。我又顺势利导:“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我又追问:“这里的‘犬’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异口同声:“像狗一样。”就这样不仅解决了断句问题,而且一个重要的词语活用知识点也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说得不完整时,教师完全没必要着急地进行补充,而应该把补充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肤浅时导——咬定“文本”不放松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的载体。研读文本,就是对文本进行审视质疑、理解分析、感悟提炼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有助于学生品出语言的韵味,体悟作品的内涵。
  例如,教学《巍巍中山陵》,在分析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时,大家抓住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分析,但是对文中的描写却视而不见。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本文却有不少生动的描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思考。教师及时地“导”向读:“请跳读文章,找出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在一阵默读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
  生:第九段“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写在平台所见山、秦淮河之小,突出了中山陵的高大、雄伟。
  生:“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田圃、道路、行人纤细入微,正是因为平台高。“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这句话也用比喻手法,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平台的高,从而写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这个片段,以读为主,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突破难点。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情思,精心设计教学,就能使学生读出语言的温度,将阅读引向深处。
  四、茫然时导——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在与文本对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此时,教师就必须担负起导学的责任,为学生解惑。对于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例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浅处进行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师:鲁迅先生所说的“路”,仅仅是指地上的路吗?
  生:不是。这路还指人生之路。
  (师投影鲁迅的生平资料)
  生:还有社会之路。
  师: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
  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生: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有希望但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把握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呢?
  生:抓住句子中有比喻义的词语,如这句话中的“路”。
  生:这类句子往往揭示一个人生哲理。
  就这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智慧的引导,往往能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争辩时导——无限风光在险峰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一面,也有超出预设、出乎意料的一面。学生出现了争议,教师要突破预设,以学定教,通过富有智慧的启迪,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争辩,使其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应搬家而不是移山,移山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破坏生态环境。诚然,学生的思维可以肯定,但古文有它的时代性,不能迁就于学生的这种思想。这时,我告诉学生寓言是以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迅速深入文本,找到愚公的语言、行动等描写,体会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明白并不是说愚公的那种行为值得学习、效仿,而是那种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的适时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引向一个更为深刻和宽广的境界。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堂出现了无法预料的精彩,充满灵动与活力。
  总之,抓住契机进行导学,及时、灵活、精练的引导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惑,拓展学生思维,生成动态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现。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目标语言词汇的学习,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懒于记忆单词,事实上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记忆单词,却效果甚微。很多学生就经常反馈英语词汇太容易忘了,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针对学生学习词汇易忘的现状,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遗忘与记忆的规律,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词汇记忆的策略。    一、遗忘的理论分析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惊扰了辗转难眠的狄小杰,上床不久的他顿时感到睡意全无。他起身喝了杯热茶压压惊,又开始在屋内踱步沉思。  三年前,狄小杰打击了一伙盗匪“蛇灵”,但有数名成员逃脱法网。最近,有情报人员传来消息:一桩针对洛阳城上元节灯会的破坏活动正在酝酿,策划者正是一名前“蛇灵”团伙的头目。现在距離正月十五上元节还有三天,狄小杰已经掌握了不少情报,然而要让抓捕行动万无一失,还需要更多详
陶渊明《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何理解此诗深意呢?  首先,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也许是他的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輝掩盖了。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还是抒情描写之作,都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他既熟谙老庄孔孟,又不局限于老庄孔孟的思想,他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改革也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视学生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任务为载体的动态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科在各门功课中的作用十分清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课既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学科属性,又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经典桥段的阅读尤为如此,阅读课可以看做是将语言和文化进行糅合的工具。经久不衰的文章谓之为经典,是文学的精髓之所在,阅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获得文学修养上的提升,足以让其受益终身,实现“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传统的英语教学把传承英语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需要保证学生“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固守的教学思维。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学”的步骤为“学生先学,教师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后“茶馆式”教学概念对初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