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可以突破数学学习的瓶颈,提升数感和数理,更是能够增强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本文介绍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五种策略,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喜爱数学阅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
1.提纲挈领法。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取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嚴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规范数学语言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数学语言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四、多维度参与,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①是要做标记: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②要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进行观察、比较和体验,深入理解,感悟新知;③要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3.阅读要动脑。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阅读时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思考也就越来越周密深刻。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时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和习惯,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才真正实现了数学阅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俊霞.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田科学教育[J].科学教育,2012,(4).
[2]王景伟,李树臣.数学阅读能力的特征与培养[J].中学数学,2011(6).
关键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
1.提纲挈领法。就是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取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嚴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融会贯通法。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阅读学习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规范数学语言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数学语言又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数学语言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四、多维度参与,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①是要做标记: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②要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进行观察、比较和体验,深入理解,感悟新知;③要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3.阅读要动脑。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
五、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1.引导学生阅读时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思考也就越来越周密深刻。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时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和习惯,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才真正实现了数学阅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俊霞.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田科学教育[J].科学教育,2012,(4).
[2]王景伟,李树臣.数学阅读能力的特征与培养[J].中学数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