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越来越多,高血压问题越来越常见,对这类患者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定性访谈,本文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时,发现高血压控制效果与高血压类型、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依从性、年龄以及有无并发症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出,实施规范化管理、年龄较大以及血压较高的患者控制较好;因而,提倡逐渐的将每个高血压患者列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范畴内,提升对年轻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教育,使高血压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患者早日对高血压引起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出现,进而提升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86-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的突出,人们缺乏运动、肥胖以及不健康饮食等问题越来越普遍。相关资料表明[1],我国约有2亿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其中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年的上升,现今约占我国人口的18.8%。高血压是促使我国人们出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最关键因素,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我社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58例为男性,42例为女性;年龄在39~69岁之间,平均为(52.3±2.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方法: (1)高血压患者调查:首先了解所选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服务利用、就诊行为、医疗保险利用、疾病经济负担以及满意度等情况;(2)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实施深度访谈,对高血压管理相关政策及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此外,组织几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详细调查,如健康状况、就医行为以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看法等等。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选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2 结果
所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具体可分为两种,即规范化和非规范化管理,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指依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不同实施分级管理,见表1.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高血压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类型、不同的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是否合并并发症、年龄等等,应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对高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表1 高血压分级管理情况
3 讨论
现今,我国高血压防治措施并不正规。相关数据指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而美国分别为70%、59%、34%。经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均较低[3]。然而假如高血压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将会导致很多患者出现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梗死等高血压并发症。国内外经验指出,对高血压实施有效控制的最佳方法是社区实施防治措施,同时也是阻止高血压患者数量增多的重要方法[4]。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高血压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类型、不同的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是否合并并发症、年龄等等,应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对高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各个地区在对高血压进行管理时可见有两种管理方式,具体为规范化和非规范化。应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1)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真正了解高血压的危害,积极主动的改变不良方式,坚持合理用药;(2)非药物治疗 依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应采取合理的饮食计划,适当运动,避免精神高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3)药物治疗 依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应用β阻滞剂、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ARB以及小剂量复方制剂来维持治疗[5]。(4)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根据病情成都实施一、二、三级管理。
总而言之,对高血压实施有效控制时需要对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各个地区医疗易购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时,应认真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使高血压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匡纪,王洪歆,汤建英等.金华市婺城区城市老龄化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24(07):415-416
[2] 潘桂俊,宋道平,陈利云等.不同年龄段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30(21):587-588
[3] 黄峻,鞠文东,周涛等.动脉硬化检测仪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观察[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0(05):102-103
[4] 索红亮.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36(08):597-598
[5] 张心刚.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及降压、降脂预防脑卒中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38(20):741-742
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越来越多,高血压问题越来越常见,对这类患者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当务之急。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定性访谈,本文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时,发现高血压控制效果与高血压类型、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依从性、年龄以及有无并发症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出,实施规范化管理、年龄较大以及血压较高的患者控制较好;因而,提倡逐渐的将每个高血压患者列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范畴内,提升对年轻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教育,使高血压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的患者早日对高血压引起重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出现,进而提升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286-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的突出,人们缺乏运动、肥胖以及不健康饮食等问题越来越普遍。相关资料表明[1],我国约有2亿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其中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年的上升,现今约占我国人口的18.8%。高血压是促使我国人们出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最关键因素,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我社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58例为男性,42例为女性;年龄在39~69岁之间,平均为(52.3±2.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方法: (1)高血压患者调查:首先了解所选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服务利用、就诊行为、医疗保险利用、疾病经济负担以及满意度等情况;(2)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实施深度访谈,对高血压管理相关政策及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此外,组织几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详细调查,如健康状况、就医行为以及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看法等等。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选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2 结果
所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具体可分为两种,即规范化和非规范化管理,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指依据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不同实施分级管理,见表1.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高血压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类型、不同的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是否合并并发症、年龄等等,应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对高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表1 高血压分级管理情况
3 讨论
现今,我国高血压防治措施并不正规。相关数据指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1%,而美国分别为70%、59%、34%。经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均较低[3]。然而假如高血压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将会导致很多患者出现脑卒中、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肌梗死等高血压并发症。国内外经验指出,对高血压实施有效控制的最佳方法是社区实施防治措施,同时也是阻止高血压患者数量增多的重要方法[4]。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高血压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类型、不同的管理方式、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是否合并并发症、年龄等等,应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对高血压水平进行控制。
各个地区在对高血压进行管理时可见有两种管理方式,具体为规范化和非规范化。应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1)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其真正了解高血压的危害,积极主动的改变不良方式,坚持合理用药;(2)非药物治疗 依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应采取合理的饮食计划,适当运动,避免精神高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3)药物治疗 依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应用β阻滞剂、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ARB以及小剂量复方制剂来维持治疗[5]。(4)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根据病情成都实施一、二、三级管理。
总而言之,对高血压实施有效控制时需要对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各个地区医疗易购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时,应认真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使高血压的控制效果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匡纪,王洪歆,汤建英等.金华市婺城区城市老龄化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24(07):415-416
[2] 潘桂俊,宋道平,陈利云等.不同年龄段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30(21):587-588
[3] 黄峻,鞠文东,周涛等.动脉硬化检测仪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观察[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0(05):102-103
[4] 索红亮.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36(08):597-598
[5] 张心刚.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及降压、降脂预防脑卒中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38(20):7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