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数学概念本质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ing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意义的理解及灵活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诸如课堂上学生既观察、比较,又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可在练习中,学生依然频频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只重视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魂”。事实上,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和应用。那么,教师应如何揭示这一“灵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一、变“一”为“几”,让感知从单一走向丰富
  教师呈示教材植树情境图,问:“图中他们在干什么?”(植树)。“根据图中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相等的一组算式,进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学生对数学定律的抽象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上述案例中,教师囿于教材编排,陷入 “一事一例”框框,造成感知素材单一,感知体验贫乏,所获取的数学表象必然是苍白肤浅的。当学生面对教材出现情感苍白、思维僵局时,教师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填补教材的空白,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此,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提供的“植树情境”,通过如下“补白”,进行感知教学。
  (1)数形感知:出示长方形植树地:,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两种算式。
  (2)生活感知:我们班有男生32人,女生20人,如果每人植树3棵,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3)正例感知:你还能举出像上述这样的两个算式的例子吗?
  (4)反例感知:有同学列举出(4×2)+25=4+25×2+25,这个例子对吗?
  这样,以教材例子为载体,通过创造性处理教材,变“一”为“几”,既关注了学生已有经验,为学生提供乘法分配律的多样化数学模型,又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加以理解、内化,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感知变得更加丰富、充分。
  二、变“粗”为“细”,让表象从模糊走向清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4+2)×25=4×25+2×25,并进行如下数学思考。
  师:比较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
  生1: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师:你能具体说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生2:左边算式是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右边算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左右算式的运算有什么联系?
  生3:4与2的和乘25,可以先将加数4与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将积相加起来。
  师:不错!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追问是肤浅、粗糙的,仅从算式的符号、结果、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外部特征入手,并没有深入引导学生从数学算式背后蕴涵的数学意义加以解读、思考,导致学生所形成的数学表象模糊,思维缺乏深刻性。为此,我们应由表及里,变“粗”为“细”,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对算式的内涵加以深入研究、仔细剖析,以获取清晰的数学表象。
  师:(32+20)×3与32×3+20×3这两个式子为什么得数相等呢?谁能结合植树情境,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4:左边先算出全班植树多少人,再算出全班植树棵树。右边先算男生、女生分别植多少棵,再算出全班植树棵树。所以左右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左边算式表示多少个3?右边算式表示几个3加上几个3?合起来是几个3?现在,你知道左右算式结果为什么相等了吗?(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加以解释)
  师:谁能结合长方形周长情境,说说64×2+26×2与(64+26)×2为什么相等?
  ……
  这样立足概念本质由浅入深加以追问,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已有的经验有根有据地辨别、接纳新知,思考深刻,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表象。
  三、变“快”为“慢”,让概括从形式走向内涵
  在学生观察比较得出(4+2)×25=4×25+2×25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1:4加2的和乘25会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生2:4加上2的和乘25等于25分别和4与2相乘,再加起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36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生齐读结语)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仅仅依托唯一一个等式,走马观花似的和盘托出乘法分配律的“外壳”。教学是一种“慢”艺术,教师需要适时介入、适度点拨、顺势引导,让算式蕴含的本质规律在“磕磕绊绊”的迂回中逐渐“浮”出水面,从而走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地。为此,我们要舍得“浪费时间”,变“快”为“慢”,以结构化的板书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全面分析、挖掘内涵、自由表达、自主概括。
  师:从上往下观察,左边五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先算和,再算积。
  生2:都是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生3:也就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的积是多少。
  师:从上往下观察,右边五个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4:都是先算积,再算和。
  生5:也就是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
  师:从左往右观察,左边的算式表示几个几?右边算式部分积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与左边算式有什么联系?
  师:谁能把我们刚才的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紧扣乘法意义,条分缕析地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进行观察比较、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使学生在“驻足细品、交流分享”中有效实现了对乘法分配律内涵的深度理解,不仅获得了求知的满足,而且感受了成长的快乐。
  四、变“多”为“精”,让应用从模仿走向创新
  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练习。
  1.完成书第36页“做一做”。
  2.找朋友:把结果相同的算式用直线连接起来。
  (25+75)×37 24×8+18×8
  56×98+56×2 56×(98+2)
  (24+18)×8 25×37+75×37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40+4) 2×28+8×28
  练习不仅是为了巩固已有定律,更应促进学生加深对定律的理解,达到灵活运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的都是机械的模仿性练习,缺乏思维含量,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变“多”为“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价值,把握本质,灵活应用,实现“以少胜多”的功效。
  基于“比较出真知”这一理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形式多样的练习:
  (1)改错练习:如2512548=254+1258=100+1000=11000,对吗?为什么?
  (2)对比练习:如计算(40+8)25和(28+72)136,25(84)和25(8+4),9925+25和16101-16。
  (3)一题多解:如计算12532和10188,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4)编题练习:如在“43×□○43×□”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填上运算符号,编出可简便计算的习题,再简算。
  以上精练的变式练习,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能力,既实现了轻负高质,又使学生积累了鲜活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了“我能学”的信心。
  总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在“悟”,切忌“灌”,本质上的理解远远胜于形式上的模仿。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定律的本质入手,通过丰富感知素材、强化数学表象、顺应学生概括、设计精当练习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大胆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主动建构,灵活应用,让学生真正获得认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共赢”。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本学期,我尝试将本单元的起始概念课“垂直和平行”与“画垂线和平行线”进行教材重组整合,设计专题研究“垂直和垂线”与“平行和平行线”。这样处理我觉得有以下—些优势:(1)学生的体验强烈,有利于经历过程理念的落实。 (2)使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两个基本概念的融合。(3)垂直和垂线的深刻认识能为学生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提供另—个探究切入的手段,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设计:  一、课
期刊
小学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应用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但是,现在的许多小学数学作业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目的单一。教师布置作业无非是复习巩固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少有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二是内容单一。作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离不开口算、笔算、完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理性推进,一线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洁、朴实、智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扎实、有效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在实践中更应该多点理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尽量少些遗憾,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现笔者就对一些数学课堂不良倾向进行分析与诊断,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警惕“生活经验”对“数学模型”的反作用现象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应该说教师不
期刊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强化其引导者的角色意识呢?下面以自己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为例,谈谈我的一管之见。  一、案例  1.聚焦错误  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解答下面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后来又吸收了4名女生参加,这时女生人数占全组人数的。问男生有多少名?  生1:4÷(
期刊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出现找规律填数这类题目,学生感觉变幻莫测,其实这类题目只是在形式上换了点花样,或是文字叙述上有了变化,或是采用了图形的格式。其实,就其本质而言,我認为就是找规律填数。现列举如下,和大家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1. 邓老师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那么,当输入数据是7时,输出的数据是()。  2.瑞士的一位中学教师巴尔未从光谱数据、、、……中,成功地发现了其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备课后精心设计的书面语言,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深浅及自身素质优劣的外在表现,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华,是教材中本课知识的“筋骨”,是辅助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体现,更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联结点。科学的板书设计内容精练、概括,图文并茂,表达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育了学生的智力。  在课程改革开展
期刊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认数”,因为是第一课时,侧重熟悉相关概念,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一节课下来,我个人感觉,授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不错的,但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处理上,还值得商榷,有必要加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对相关数学知识理论的学习,以便更好地改进测量教学,科学有效的传授知识。  这是一道对话情境题(见下图)。一个小朋友说“我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家离少年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跨世纪儿童。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时期培养的创新意识将给人的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真正的“灵魂工程”。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萌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产生动机与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
期刊
初次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受生活经验和直观视觉的影响,只能说出用来表示,而对用来表示不能理解。从中,我认识到两点:一是学生初步理解“整体”时,首先依赖于生活实际的具体经验;二是以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整体的意义。那么,怎么实现从把一个物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的认知突破呢?经过深入研究,我觉得还是要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给学生一些直观感受。  再次实践:  一、 谈话导入,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