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的潘光旦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34940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光旦先生是百年中国学术图景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巨子,笔者内心,一直将潘先生视为老清华社会学系的灵魂人物。
  潘光旦先生(1899~1967年),江苏宝山人氏。先生一生与清华大学的缘分,用梅贻琦校长“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来形容,亦很恰当。潘光旦14岁入清华学堂,1922年赴美游学,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在沪奋斗8年,任教于吴淞政治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1934~1952年,除西南联大8年,一直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院系调整之后,1952~1967年,担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
  潘光旦先生作为一代社会学名家,曾经提出“人文史观”,该学说的主旨是说,人才的成长,依托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禀赋。
  潘光旦的父亲潘鸿鼎先生为戊戌科(1898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属于梁启超一流的开明派,潘光旦就毕业于父亲创设的洋学堂,喜爱英语。潘老先生对儿子的家教,十分宽容。推究成名后的潘光旦,之所以中西会通,古今贯通,文理融通,实在渗透着老先生的心血。潘鸿鼎老先生于1913年英年早逝。同年,潘光旦入清华学堂。
  在清华,潘光旦不仅参与了“丄社”,结识了挚友吴泽霖、闻一多,而且,得遇名师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对潘氏的《小青事考》一文给以褒扬,称赞潘光旦思维缜密,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素养。梁先生谆谆告诫得意门生,不要向自己学习,泛滥无归。
  1915年,潘光旦在一次跳高中伤及右腿,1916年1月18日不得已锯掉大腿,从此潘光旦用上双拐。
  后来潘先生拄着双拐,来到美利坚,先后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围绕着生物学,进行着广泛的人文阅读和思考。1926年硕士毕业,他迫不及待地拄着双拐回国。
  在上海8年,潘光旦收获了爱情和友谊。夫人赵瑞云女士,乃职业女性,婚后相夫教子,育有4个女儿。潘先生和太太,恩恩爱爱,和和美美,人称“没有任何家庭问题的社会学家”。
  潘先生诚恳待人,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与朋友探讨学问,切磋诗文,快慰平生!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余上沅,都是潘光旦的知己。据潘先生西南联大时期的弟子韩明谟介绍,以上那些好友,都曾在潘家住过。
  胡适先生1930年底来到北京大学,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到母校清华大学;梁实秋和潘光旦,于1934年分别从青岛、上海汇聚北平,梁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潘光旦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潘先生重回母校,感慨万端。既有甜蜜的回忆,又有着苦涩的印记,但是,更多的是保持着一份宁静。喜欢手握烟斗,与友人娓娓而谈的潘光旦,从容恬淡。1936年,他接替吴景超先生,成为清华大学教务长。
  潘氏来到清华大学时,社会学系的学生寥寥无几,只有一位硕士研究生。这位研究生毕业于近在咫尺的燕京大学,授业恩师吴文藻。潘先生1934年来到社会学系,这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1935年毕业时,潘先生出席了这位小伙子的论文答辩。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潘先生与这位小伙子成为生死之交,他的名字叫费孝通。
  潘光旦先生来到清华大学,除了史禄国先生,与陈达、吴景超、李景汉3位先生坦诚相见,为社会学的本土化贡献巨大。李景汉先生与潘先生同年入住清华园,以《定县社会概况调查》闻名;吴景超先生学问延续芝加哥学派的路数,为城市社会学名家;陈达先生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创系主任,国际知名的劳工和人口问题专家。
  潘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家庭演化”、“家庭问题”、“人才论”、“西洋社会思想史”、“儒家之社会思想”等多种课程,并且本着学人议政的传统,抨击时弊,激浊扬清。
  由于具有丰厚的学术滋养、宽阔的文化胸襟和与生俱来的那份诚恳和厚道,潘先生对于各种文化具有同情的理解与温情的敬意,成长为一代文化通儒。他所著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立论通达,见解精辟。
  潘先生力主妇女的职责当以家庭为重,当堂受到大学女生的批判和抨击,但是,潘先生循循善诱。1967年6月10日,一代通儒死于费孝通的怀抱之中,中国社会学的薪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得以继替。
  (摘自新星出版社《那些有伤的读书人》  作者: 谢志浩)(图片  88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jpg  图注: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其他文献
在一张张居民水、电、汽油的缴费单里,有多项“附加”的费用:每一吨生活用水的价格里,有公共事业费、排污费等“附加费”;每度城乡居民电价里,至少包括5种“附加费”。而在海南省等一些地方,1升汽油的售价里,还有1块多钱的“车辆通行附加费”……记者调查发现,在关涉民生的水、电、汽油价格中,“附加费”现象普遍存在,且各地标准不同,项目易增难减。按2013年全国用电量估算,仅电价“附加费”一年可达2000多亿
期刊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司机在开车时有低头玩手机甚至发微博、微信的情况。《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在修改“危险驾驶罪”时,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建议将“开车玩手机”纳入“危险驾驶罪”。《新闻晨报》联合“大申网”发起了《人大代表建议开车“低头”入刑,你怎么看》的网络调查,62.61%的受访者赞成将开车玩手机行为入刑。     47%受调者曾开车看手机  曾有一段劝告“有车族”在开车时不要使
期刊
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一个改变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的人横空出世了,他就是智慧无边的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三十六古国之一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这个使用吐火罗语的小国是亚洲腹地小乘佛教中心,佛教极有可能最早就是从这里传到汉地的。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家世显赫,世代为相,由于沉醉于修行,年轻时就放弃国相之高位出家为僧,随后越过葱岭来到龟兹。龟兹王白纯非常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国际留学实验班高二年级一些家长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学校领导对家长们说,国际留学实验班是经该校的上级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批复,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下称:深圳耀华学校)联合举办的。但家长们发现,华中师大一附中却与深圳市耀华实验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耀华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武汉华一耀华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武汉耀华公司)来负责管理。  蹊跷身份  2014年11月3日,几位学生家长相约
期刊
1972年9月,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交给代表团成员一项特殊任务:在美期间看望顾维钧先生。毛泽东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有贡献的唐德刚曾感慨,清末以来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唐德刚的理由是,顾维钧未曾有过决策权,而他认为李、周都有过决策权。不少读者质疑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洞见。顾维钧确确实实行使过决
期刊
1975年10月7日,周恩来第四次大手术后的第十八天。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他终日卧床不起,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的接待活动和日常散步。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这一天,周恩来嘱秘书转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托王冶秋将此情况转达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编辑委员会,在写“杨度”这一人物条目中,须将此史实写入,以免湮没无闻。  1975年12月,周恩来的
期刊
风雨同行  李克农1899年9月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李哲卿是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之人。李克农幼时便被父亲送去读书,这使得他很早就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也为其日后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赵瑛与李克农同庚,是芜湖市照相馆老板赵筱舫的独生女。赵瑛是一位漂亮文静、温柔体贴、仪态大方、知书达理的好姑娘。她是芜湖市第一批考入女子师范的学生之一,不仅有文化,而且是远近闻名
期刊
1949年3月,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在台北市城中区博爱路130号开业;1950年4月,上海王开照相馆亦在台北市重庆南路1段21号开设分公司,1951年10月又在台北市中正西路107号开设第二家分公司。60年代的基隆、台中、高雄都有王开分店营业。  50年代以后,在台北陆续开业的上海照相馆有中国照相、中华照相、国华照相等知名老店。以台北王开、国际、中国、中华4家较大的上海照相馆而言,从背后打光、银盐相纸
期刊
世间可有“成功的个性”——也就是那些注定使人成功的优势组合?如果的确有,那么,其秘诀何在?每个人都能培养出“成功的个性”吗?  近来我们在盖洛普组织集中深入地对成功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在美国《名人录》中随机选取了1500名杰出人物,研究他们的态度和性格特征。《名人录》选取人物的重要标准是他们在其所属领域作出的贡献,而不是财富和社会地位。我们的研究显示了高成就者身上频繁出现的几种特征。以下是最重要的
期刊
1997年,苹果公司处于破产边缘。那时史蒂夫·乔布斯已被挤走多年,正可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公司处于极度迷茫中。管理高层欲让公司走出困境,眼睛只盯着赚钱,一心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始终没有利润。  公司有一位出生英国、名叫乔纳森·伊夫的年轻设计师,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公司好转,于是有了辞职的想法。正在这时,已离开了12年的乔布斯回到公司。乔布斯认为,“苹果”要再度散发出诱人的奇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