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衔制是一种国际性的制度,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而军官衔级的等级设置,是军衔制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制,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型”军衔制和以日本、巴西、阿根廷等为代表的“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3种类型。
“东方型”军衔制
众所周知,沙皇俄国是实行西欧军衔制较早的国家之一。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亲自批准解散旧军队,废除旧的官衔、军衔和封号,成立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红军。取消军衔后,工农红军一律按职务划分等级。1919年,红军首次用红呢袖章标志等级。这样按职务划分等级的做法实行了16年。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联红军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需要,于1935年9月22日颁布了《关于在工农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定,苏联军队的军衔制正式建立。1935年的军衔分陆(空)军、海军和政工人员3类。陆(空)军的军衔分十五级,海军为十三级,政工人员为九级。当时,没有设将级,红色政权认为将官带有资产阶级色彩。其中,陆(空)军军衔等级的设置为苏联元帅、一级集团军级、二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上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大士、副排级、班级和红军战士。
194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决定启用将官制,陆(空)军的将官军衔为四级制,即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衔。1940年11 月,苏联红军在红军战士中又设置了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和上士军衔。1941 年,纳粹德国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为表彰苏联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敢善战的作风和高超的军事技能,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置近卫军荣誉军衔。1943年又先后增设了空军、炮兵、装甲坦克兵、工程兵、通信兵元帅和主帅等军衔。1946年为表彰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苏联大元帅最高军衔。
1971年,1980年和1984年苏联又几次对军衔进行了改革,此后一直没有改变,直到解体。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是世界上元帅最多的国家。1935年曾授予伏罗西洛夫、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布琼尼5人为第一批元帅,1943 年又相继提升了一批军兵种元帅,到1990年授予最后一个元帅军衔止,苏联共有100多人荣获各级元帅军衔。其中,大元帅1人,陆军元帅39人,海军主帅 4人,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3人,装甲兵主帅2人,海军元帅6人,空军元帅 23人,炮兵元帅9人,装甲兵元帅5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在众多的苏联元帅中,授衔时最年轻的是图哈切夫斯基,仅42岁;最年长的是勃列日涅夫,1976年他被授予元帅衔时已经70岁。在苏联的元帅星群中,有享誉终身者,像斯大林、伏罗西洛夫和勃列日涅夫等,生前荣誉等身,死后还能享受葬于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后的殊荣;也有命运多舛、帅星陨落者,如1940年授予苏联元帅衔的库利克,1950年,被追究战时的失误,处以死刑,虽然1957年得以平反,但早已人头落地。再如1945年获得苏联元帅衔的贝利亚,1953年因图谋政变罪名而锒铛入狱,不久被秘密杀害,身后一切荣誉全被取消。真是帅星之路,同途殊归。
“西方型”军衔制
以美军、英军和法军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军队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实行的是将、校、尉军衔级,另设置准尉一级。其特点之一是不设大将、大校和大尉,而设准将;特点之二是有“临时军衔”制度。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远征军凯旋回国,美军著名将领马歇尔和巴顿将军也得胜而归。但是,正当其他战胜国军队都在论功行赏时,马歇尔和巴顿却从上校降到了少校,是他们有什么过失吗?不是。原来美国在战时执行的是“临时军衔”制度, 战后,他们恢复了原来的实际军衔。
美国军官的军衔晋升分为“永久”和“临时”两种。“永久军衔”也是正式军衔,为个人终身所有,非经法律程序,不得降级、停止和剥夺。“临时军衔”亦称“职务军衔”,多为战时和非常时期根据当时承担的职务授予,一般不超过实际军衔两级,职务调整,“临时军衔”取消。实行“临时军衔”制度的好处是战时可以将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战争过后又可避免出现过多的高级军衔军官。
“西方型”军衔除“临时军衔”外,还有“荣誉军衔”,这是特殊情况下授予的军衔。例如美国有一小男孩名叫罗比·惠勒,他家五代都是军官,罗比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但不幸的是他患了不治之症。在罗比病危之时,当家人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喃喃地说:“我要当一名军人。”美国陆军总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感动,为了褒奖他志在从戎的可敬精神,经过研究,决定满足他这一美好愿望,破例接受他入伍并授予荣誉奖章和荣誉上校军衔。当时,小罗比才9岁。不久,小罗比含笑离开了人世。小罗比授衔的故事让人感到欣慰。
然而,另一个授衔的故事却令人不屑。那是1944年,担任欧洲盟国联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要求陆军部授予他的女秘书以中尉军衔,甚至没等陆军部答复,就急不可待地派专机将女秘书送到首都华盛顿,准备接受授衔。众所周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他的女秘书关系暧昧。陆军部很是为难,按美国法规,没有进过军校又是外籍妇女不能授衔,一旦新闻披露,就是丑闻一桩。但另一方面,当时的艾森豪威尔将军重权在握,红得发紫,前途无量,而且正在反德前线开辟第二战场,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别说无人敢得罪,就其中干系也无人敢承担。陆军部先是稳住女秘书,安排其去风景地旅游,然后,向艾将军发出一封言辞委婉、晓以厉害,但态度强硬的信函。正当陆军部忐忑不安地等待将军回信的时候,将军自己也感到此事不妥,回信表示作罢。于是,一场闹剧算是悄悄收场了。
“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
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军队,实行的是既不同于“西方型”也不同于“东方型”的军衔制。无独有偶,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受其影响的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国也实行这种军衔制。有人称其为“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该类军衔制军官的衔级为三等十级制,一般不设元帅,而设将、校、尉三等,每等各设三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另有准尉。其特点是不设准将、大将和大尉。这种军衔制保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衔制度传入亚洲时的特征。这类军衔,日本是典型代表。
19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幕府时代的末期,当时仿照西方列强的做法,组建了3支洋式兵队,他们是骑兵、炮兵和步兵队,并实行了将校等级制度。 1868~1873年在日本近代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其中,重点的改革就是军制,规定陆军学法国、海军学英国,同时,颁布了军衔等级名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的军衔基本没有变化。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解除了武装。日本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可是,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完全出于利己考虑,为保障战争,积极扶植日本,在警察预备队的基础上,组建自卫队,日本的武装力量又以“自卫队”的名义死灰复燃。到1954年又扩建成陆、海、空自卫队。综观这段历史,真是盟国抓虎入笼,美国又放虎归山。
新日军基本沿袭旧日军的军衔体系,分干部、曹士2大类。干部为将、校、尉三等九级,但军衔的称谓与旧日军不同。将官分将一、将二和将补,翻译过来就是上将、中将和少将。校官称一佐、二佐和三佐,即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称一尉、二尉和三尉,即上尉、中尉和少尉。关于日军军衔的翻译,目前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按日文直译,如大将、中佐等;一种则认为应按国际通用衔称套译,如上将、中校等。但是,曾有人将日军将领翻译为元帅军衔,这是错误的,因为那是授予少数海军、陆军大将的一种荣誉称号,并非一级军衔。 1898年1月20日,日本遵照天皇诏谕和《元帅府条令》设立了“元帅府”。它是天皇最高咨询机构,其成员是一些功勋卓著的陆、海军大将,特授予元帅称号和“元帅徽”及“元帅杖”。如臭名昭著的山本五十六,去世后就曾被授予元帅。但它不是军衔,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带有勋位性质。因此,获得元帅称号者的正式官衔通常是“元帅、陆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或“元帅、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
(编辑/何 懿)
▲“西方型”军衔制的法军将官
▲“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的日本海军军官
“东方型”军衔制
众所周知,沙皇俄国是实行西欧军衔制较早的国家之一。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亲自批准解散旧军队,废除旧的官衔、军衔和封号,成立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红军。取消军衔后,工农红军一律按职务划分等级。1919年,红军首次用红呢袖章标志等级。这样按职务划分等级的做法实行了16年。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联红军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需要,于1935年9月22日颁布了《关于在工农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定,苏联军队的军衔制正式建立。1935年的军衔分陆(空)军、海军和政工人员3类。陆(空)军的军衔分十五级,海军为十三级,政工人员为九级。当时,没有设将级,红色政权认为将官带有资产阶级色彩。其中,陆(空)军军衔等级的设置为苏联元帅、一级集团军级、二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上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大士、副排级、班级和红军战士。
194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决定启用将官制,陆(空)军的将官军衔为四级制,即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衔。1940年11 月,苏联红军在红军战士中又设置了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和上士军衔。1941 年,纳粹德国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为表彰苏联军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敢善战的作风和高超的军事技能,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置近卫军荣誉军衔。1943年又先后增设了空军、炮兵、装甲坦克兵、工程兵、通信兵元帅和主帅等军衔。1946年为表彰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苏联大元帅最高军衔。
1971年,1980年和1984年苏联又几次对军衔进行了改革,此后一直没有改变,直到解体。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是世界上元帅最多的国家。1935年曾授予伏罗西洛夫、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布琼尼5人为第一批元帅,1943 年又相继提升了一批军兵种元帅,到1990年授予最后一个元帅军衔止,苏联共有100多人荣获各级元帅军衔。其中,大元帅1人,陆军元帅39人,海军主帅 4人,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3人,装甲兵主帅2人,海军元帅6人,空军元帅 23人,炮兵元帅9人,装甲兵元帅5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在众多的苏联元帅中,授衔时最年轻的是图哈切夫斯基,仅42岁;最年长的是勃列日涅夫,1976年他被授予元帅衔时已经70岁。在苏联的元帅星群中,有享誉终身者,像斯大林、伏罗西洛夫和勃列日涅夫等,生前荣誉等身,死后还能享受葬于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后的殊荣;也有命运多舛、帅星陨落者,如1940年授予苏联元帅衔的库利克,1950年,被追究战时的失误,处以死刑,虽然1957年得以平反,但早已人头落地。再如1945年获得苏联元帅衔的贝利亚,1953年因图谋政变罪名而锒铛入狱,不久被秘密杀害,身后一切荣誉全被取消。真是帅星之路,同途殊归。
“西方型”军衔制
以美军、英军和法军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军队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实行的是将、校、尉军衔级,另设置准尉一级。其特点之一是不设大将、大校和大尉,而设准将;特点之二是有“临时军衔”制度。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远征军凯旋回国,美军著名将领马歇尔和巴顿将军也得胜而归。但是,正当其他战胜国军队都在论功行赏时,马歇尔和巴顿却从上校降到了少校,是他们有什么过失吗?不是。原来美国在战时执行的是“临时军衔”制度, 战后,他们恢复了原来的实际军衔。
美国军官的军衔晋升分为“永久”和“临时”两种。“永久军衔”也是正式军衔,为个人终身所有,非经法律程序,不得降级、停止和剥夺。“临时军衔”亦称“职务军衔”,多为战时和非常时期根据当时承担的职务授予,一般不超过实际军衔两级,职务调整,“临时军衔”取消。实行“临时军衔”制度的好处是战时可以将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战争过后又可避免出现过多的高级军衔军官。
“西方型”军衔除“临时军衔”外,还有“荣誉军衔”,这是特殊情况下授予的军衔。例如美国有一小男孩名叫罗比·惠勒,他家五代都是军官,罗比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但不幸的是他患了不治之症。在罗比病危之时,当家人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喃喃地说:“我要当一名军人。”美国陆军总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感动,为了褒奖他志在从戎的可敬精神,经过研究,决定满足他这一美好愿望,破例接受他入伍并授予荣誉奖章和荣誉上校军衔。当时,小罗比才9岁。不久,小罗比含笑离开了人世。小罗比授衔的故事让人感到欣慰。
然而,另一个授衔的故事却令人不屑。那是1944年,担任欧洲盟国联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要求陆军部授予他的女秘书以中尉军衔,甚至没等陆军部答复,就急不可待地派专机将女秘书送到首都华盛顿,准备接受授衔。众所周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他的女秘书关系暧昧。陆军部很是为难,按美国法规,没有进过军校又是外籍妇女不能授衔,一旦新闻披露,就是丑闻一桩。但另一方面,当时的艾森豪威尔将军重权在握,红得发紫,前途无量,而且正在反德前线开辟第二战场,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别说无人敢得罪,就其中干系也无人敢承担。陆军部先是稳住女秘书,安排其去风景地旅游,然后,向艾将军发出一封言辞委婉、晓以厉害,但态度强硬的信函。正当陆军部忐忑不安地等待将军回信的时候,将军自己也感到此事不妥,回信表示作罢。于是,一场闹剧算是悄悄收场了。
“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
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军队,实行的是既不同于“西方型”也不同于“东方型”的军衔制。无独有偶,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受其影响的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国也实行这种军衔制。有人称其为“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该类军衔制军官的衔级为三等十级制,一般不设元帅,而设将、校、尉三等,每等各设三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另有准尉。其特点是不设准将、大将和大尉。这种军衔制保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衔制度传入亚洲时的特征。这类军衔,日本是典型代表。
19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幕府时代的末期,当时仿照西方列强的做法,组建了3支洋式兵队,他们是骑兵、炮兵和步兵队,并实行了将校等级制度。 1868~1873年在日本近代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其中,重点的改革就是军制,规定陆军学法国、海军学英国,同时,颁布了军衔等级名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的军衔基本没有变化。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解除了武装。日本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可是,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完全出于利己考虑,为保障战争,积极扶植日本,在警察预备队的基础上,组建自卫队,日本的武装力量又以“自卫队”的名义死灰复燃。到1954年又扩建成陆、海、空自卫队。综观这段历史,真是盟国抓虎入笼,美国又放虎归山。
新日军基本沿袭旧日军的军衔体系,分干部、曹士2大类。干部为将、校、尉三等九级,但军衔的称谓与旧日军不同。将官分将一、将二和将补,翻译过来就是上将、中将和少将。校官称一佐、二佐和三佐,即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称一尉、二尉和三尉,即上尉、中尉和少尉。关于日军军衔的翻译,目前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按日文直译,如大将、中佐等;一种则认为应按国际通用衔称套译,如上将、中校等。但是,曾有人将日军将领翻译为元帅军衔,这是错误的,因为那是授予少数海军、陆军大将的一种荣誉称号,并非一级军衔。 1898年1月20日,日本遵照天皇诏谕和《元帅府条令》设立了“元帅府”。它是天皇最高咨询机构,其成员是一些功勋卓著的陆、海军大将,特授予元帅称号和“元帅徽”及“元帅杖”。如臭名昭著的山本五十六,去世后就曾被授予元帅。但它不是军衔,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带有勋位性质。因此,获得元帅称号者的正式官衔通常是“元帅、陆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或“元帅、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
(编辑/何 懿)
▲“西方型”军衔制的法军将官
▲“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的日本海军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