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塌陷问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容易给煤矿开采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从而降低煤矿塌陷问题的发生率。
关键词: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引言
煤炭资源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能源,在社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煤矿企业各项工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但是煤矿开采业破坏了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现了不少才没塌陷区域,这类地区容易出现地质灾害,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此中国的技术人员需加强对于该地区地质环境的管理,并由此创建各类治理模式。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矿山塌陷区的地质治理模式,希望由此促进中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1采煤塌陷区的地质灾害种类
1.1塌陷区的泥石流灾害
通过相关的调查不难看出,我国的采煤塌陷地区通常会有一些建筑垃圾或者煤矿废渣等,这些物质被堆积在塌陷区,如果遇到突发的恶劣天气,往往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出现,并对周边自然环境及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仅如此,基于中国煤矿开采的特点,采煤塌陷区域出现了较多的边坡,这些边坡往往具有陡峭的特点,且坡面风化程度相对较高,导致裂隙发育速度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塌陷区稳定性的保持,故而导致局部崩滑出现的概率较大。
1.2塌陷区的滑坡灾害
在我国的煤矿塌陷区域不仅存在泥石流问题,还存在滑坡灾害问题。比较常见的滑坡灾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楔形体岩质滑坡、岩质滑坡及黄土滑坡。上述三种滑坡类型的出现往往导致塌陷区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 针对采煤塌陷区采取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
2.1 进一步明确地质环境治理思路
到目前为止,煤矿企业的塌陷区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才能更好的保障矿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不断完善、更新环境治理理念,并进一步理清思路,从而实现矿山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更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取得。对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a) 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可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带动塌陷区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景观旅游体系的构建,并由此带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取得;b) 工作人员还可促进养殖业的开发。事实上,矿山采煤塌陷区由于雨水与地下水的汇集,导致其积水区域较大,故而能带动鱼塘的建设,并为鸭、鹅等家禽的养殖创造了条件;c) 工作人员还能创建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d) 工作人员需带动矿山地质公园的创建。一般而言,邻近城市的塌陷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且其往往能形成多样化的塌陷区,故而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为此工作人员需将塌陷区建设与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有机联合,创建独具特色的矿山地质公园,开发旅游资源;e) 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促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创建,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对地裂缝隙、波状地等问题进行治理,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耕地的恢复,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采煤塌陷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式
2.2.1 针对没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
矿山地质治理工作人员应该提前进行实地调研工作,确保塌陷区域的地质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且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这类塌陷区域才不容易存在积水问题,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基于此,为保障该地区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改善,工作人员需加强对于大量树的种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依据采煤塌陷区范围实现对环境治理工作量的进一步明确,随后再以此为基础实现回填工作的稳步开展,确保塌陷区逐步发展成为耕地。最后,工作人员开展各种树木的种植工作,实现林业资源的建设及发展,并将采煤塌陷区改造成绿洲带。随着塌陷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工作人员还可带动矿山地质公园与生态农业园林等场所的建设及维护。
2.2.2 针对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
通常情况下,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主要使用对象是降水量较大且地质状况不好,渗透性较差。这种塌陷区域容易出现积水问题,且区域的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形成了不同深度的积水区域。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保障地质环境的优化治理,需根据积水区域大小、深度等参数,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煤塌陷区的改进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若塌陷区临近湿地公园、水库、鱼塘、湖泊等区域时,工作人员可以此为基础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并由此带动养殖业、耕地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改善地质环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各项效益的取得。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不断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经济效益,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煤矿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并采取科学的对策落实好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基于此,着重分析了采煤塌陷区的灾害类型,并就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地质环境治理思路进行了分析。随着相关措施的到位及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采煤塌陷区环境治理工作必将获得显著改善,并由此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实现中国煤矿作业的稳步开展,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确保社会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乔 冈,徐友宁,何 芳,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中国矿业,2012,21(11):55-58.
[2] 郝晓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7(6):111-112.
[3] 徐友宁,李玉武,张江华,等.宁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J].西北地质,2015,48(4):183-189.
[4] 唐 艳,钱卫明.探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世界有色金属,2016(5):121-122.
[5] 周 阳,陈高言,杨 柳,等.神府矿区煤层自燃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C]//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强度采矿区地质灾害与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6:4.
[6] 高全宁,宣以琼,杨本水.强夯法加固矸石地基的机理研究[J].粉煤灰,2009,21(4):32-35.
关键词: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引言
煤炭资源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能源,在社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煤矿企业各项工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但是煤矿开采业破坏了生态环境,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现了不少才没塌陷区域,这类地区容易出现地质灾害,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此中国的技术人员需加强对于该地区地质环境的管理,并由此创建各类治理模式。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矿山塌陷区的地质治理模式,希望由此促进中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1采煤塌陷区的地质灾害种类
1.1塌陷区的泥石流灾害
通过相关的调查不难看出,我国的采煤塌陷地区通常会有一些建筑垃圾或者煤矿废渣等,这些物质被堆积在塌陷区,如果遇到突发的恶劣天气,往往会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出现,并对周边自然环境及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仅如此,基于中国煤矿开采的特点,采煤塌陷区域出现了较多的边坡,这些边坡往往具有陡峭的特点,且坡面风化程度相对较高,导致裂隙发育速度进一步提升,不利于塌陷区稳定性的保持,故而导致局部崩滑出现的概率较大。
1.2塌陷区的滑坡灾害
在我国的煤矿塌陷区域不仅存在泥石流问题,还存在滑坡灾害问题。比较常见的滑坡灾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楔形体岩质滑坡、岩质滑坡及黄土滑坡。上述三种滑坡类型的出现往往导致塌陷区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 针对采煤塌陷区采取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
2.1 进一步明确地质环境治理思路
到目前为止,煤矿企业的塌陷区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才能更好的保障矿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不断完善、更新环境治理理念,并进一步理清思路,从而实现矿山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更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取得。对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a) 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可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带动塌陷区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景观旅游体系的构建,并由此带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取得;b) 工作人员还可促进养殖业的开发。事实上,矿山采煤塌陷区由于雨水与地下水的汇集,导致其积水区域较大,故而能带动鱼塘的建设,并为鸭、鹅等家禽的养殖创造了条件;c) 工作人员还能创建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d) 工作人员需带动矿山地质公园的创建。一般而言,邻近城市的塌陷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且其往往能形成多样化的塌陷区,故而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为此工作人员需将塌陷区建设与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进行有机联合,创建独具特色的矿山地质公园,开发旅游资源;e) 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促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创建,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对地裂缝隙、波状地等问题进行治理,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耕地的恢复,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采煤塌陷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式
2.2.1 针对没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
矿山地质治理工作人员应该提前进行实地调研工作,确保塌陷区域的地质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且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这类塌陷区域才不容易存在积水问题,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基于此,为保障该地区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改善,工作人员需加强对于大量树的种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依据采煤塌陷区范围实现对环境治理工作量的进一步明确,随后再以此为基础实现回填工作的稳步开展,确保塌陷区逐步发展成为耕地。最后,工作人员开展各种树木的种植工作,实现林业资源的建设及发展,并将采煤塌陷区改造成绿洲带。随着塌陷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工作人员还可带动矿山地质公园与生态农业园林等场所的建设及维护。
2.2.2 针对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
通常情况下,有积水的矿山地质治理模式主要使用对象是降水量较大且地质状况不好,渗透性较差。这种塌陷区域容易出现积水问题,且区域的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形成了不同深度的积水区域。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保障地质环境的优化治理,需根据积水区域大小、深度等参数,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煤塌陷区的改进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若塌陷区临近湿地公园、水库、鱼塘、湖泊等区域时,工作人员可以此为基础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并由此带动养殖业、耕地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在改善地质环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各项效益的取得。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不断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经济效益,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煤矿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并采取科学的对策落实好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基于此,着重分析了采煤塌陷区的灾害类型,并就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地质环境治理思路进行了分析。随着相关措施的到位及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采煤塌陷区环境治理工作必将获得显著改善,并由此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实现中国煤矿作业的稳步开展,带动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确保社会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乔 冈,徐友宁,何 芳,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中国矿业,2012,21(11):55-58.
[2] 郝晓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7(6):111-112.
[3] 徐友宁,李玉武,张江华,等.宁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J].西北地质,2015,48(4):183-189.
[4] 唐 艳,钱卫明.探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J].世界有色金属,2016(5):121-122.
[5] 周 阳,陈高言,杨 柳,等.神府矿区煤层自燃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C]//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强度采矿区地质灾害与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6:4.
[6] 高全宁,宣以琼,杨本水.强夯法加固矸石地基的机理研究[J].粉煤灰,2009,21(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