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自悟 反馈点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0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简说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篇幅很长,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文章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根据课文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着迷、耐心、修理”等词语意思。
  2. 学习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其中,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笔者主要采取自读自悟、反馈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我以导读提示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自悟。接着,紧扣故事最能触动人心的关键语句:“我非常想認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引导学生探究原因,一咏三叹,进行朗读感悟,从而理解课题“用心灵去倾听”的内涵:苏珊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爱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她在用心歌唱一首爱的歌曲。这样自然而然地回到到单元主题——心灵之歌。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激情,谈话揭题
  以“问讯处”图片导入,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为切入口,激情导入。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问讯处工作的内容、意义及工作人员的态度之后,对“问讯处”有初步的了解,为感受苏珊这个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引导学生自读“导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读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跟同学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感动。”让学生带着这一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勾画批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在接下来的初读反馈中,我转换问题:读了课文,说一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以此减缓坡度,帮助学生理清几件事情的脉络,进而熟悉“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三)紧扣重点,品文悟情
  1.小组交流。围绕“导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感动?”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汇报。课文篇幅较长,有的要略读。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用问题导读方式引出了课文关键语句: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经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出示句子:
  “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啊!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在学生交流感受中,教师点拨:接线员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工作,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生活当中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态度,如不予理睬、粗暴打断等,与苏珊对待“我”的态度进行对比: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孩子,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再次齐读:
  “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接下来,让学生发散阅读,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要注重朗读的指导。例如,在品读“我”和苏珊的第一次交流中,我采用让学生创编、补全对话的方式,以同桌互补对话、师生对话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人之间感情的逐渐建立。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爱护“我”。可以说,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谱写“心灵之歌”,回归到课题并点题。这样,突出重点,难点突破也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四) 知识延伸——前后照应的手法
  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文章层次分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等三处照应的部分,以体会前后照应的手法。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感想,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如果你是汤米,当你看到苏珊的留言时,你想对她说什么?
  在学生书写、交流他们内心的感受时,笔者再配合感人的音乐《感恩的心》,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进一步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其他文献
语文的本真教学应该是简朴的,是充满语文味的,要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言语,用心灵感知言语。那么,面对纷繁的“创新课堂”,教师该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偏离“轨道”而达到有效或高效呢?现以《特殊的葬礼》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一、定位在“品”字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品读是读出对文本的理解,理解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精华。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古典诗词文本,以其精美的文学样式、丰富深邃的情感内涵、深刻的思想内涵、亦真亦幻的画面等,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理解、感悟、背诵、默写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主动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人文品格以及文学艺术修养等的熏陶,在中国古典诗词等传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阅读教学则是实施这一任务的重要阵地。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让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呢?这需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即教师高效率地教,学生低负荷地学。下面结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钟蕙老师执教的另一课例《乡下人家》谈谈构建这样课堂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文本, 做好减法,扎实语文课堂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落实新课标的课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
一、设计与应用“三部曲”  语文复习课的作业设计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满足、激趣、设疑方面多加考虑,从强化目标意识着手,突出课堂中的知识的展开与运行,并在学生兴趣点的激发上做文章,形成设计思考链。  1.提示预习作业,强化目标意识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复习的机会,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特别是学习优异的学生在复习课上常感到无事可做,我就尝试聘请他们当“小先生”,让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的内涵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所以,课堂拓展也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适当的课堂拓展给语文课堂注入别样的活力,同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信息多了,思维的空间广了,效率也相应提高了。但笔者发现,也有很多课堂拓展只讲求拓展的环节,不推敲拓展的目的,往往因为过度拓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先生的这一首诗点明了提问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强调了基于文本,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问呢?  一、立足题眼,问领全文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点,有的能在内容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文章的题
自古以来,人们将“语文”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出口行云流水,落笔铿锵有致”,把文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便可以出口成章了。这几乎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说服别人,让别人“听其言,观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一次我上完《爱迪生救妈妈》后,问学生:“妈妈手术后如何评价爱迪生的做法?”学生脱口而出的仅仅是“天才”“聪明”两个词语。为什么这份真挚的情感只能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1.巧用插图。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富有兴趣。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插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迅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去呢?在进行这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巧用插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呢?我从以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