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民众科学素养严重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且民众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有限。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我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充分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在课程编制方面,教师要有充分的发言权,创造条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传授知识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格外重要。《现代课程论》认为:学力不是知识的积蓄和量的累积。它是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主体的内部所形成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科学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实验和课堂讨论,走进科学课教室,要有像来到了一个实验室的感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大力推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推动这一教学模式需要通过这样几个步骤。
1.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如何选择科学素养教育的主题?我认为可以围绕这样三点来展开,即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使学生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只针对实证科学,不做社会科学,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一个最核心的科学概念;科学素养教育主题要适合教学。
2.提出相关问题。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知识。没有问题、没有目的、完全盲目的研究,是不可能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要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
3.鼓励猜想和假设。学生们有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预先应不给假设,而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让他们根据自己认为能找到的东西设计实验,并提出对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4.实验验证。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不断观察到新的现象和事实,当结果与猜想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事实会强化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部分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丰富事实会扩展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完全不一致时,新的现象与事实又会调整孩子们的原有认识。由此可见,实验是科学素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5.记录。记录是“做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培养孩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孩子自我构建科学知识和经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中,到底该记录什么,什么时候记录,怎样记录呢?科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需要记录,记录的形式和方式要形象化、多样化。
6.结果与讨论。知识是在学生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观点,无论其观点对与错。在经过探究和有了亲身经历之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准确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概括和提升自己的经验,掌握与具体经验相适宜的语言,逐渐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三、围绕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探索。
改革传统课程授课方式的弊端,激励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学生往往更富有冒险精神,恰当地诱导他们有可能使这种精神转化为探索科学的动力。那么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怎么起步和进行呢?首先是因陋就简,创造引进高技术实验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教师设计出既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又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过程,体验到探索的成功,看到自己认真刻苦带来的成果,理解这些成果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体验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们理解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踏上真正的人生道路。
总之,以理性为根基的中学科学素养教育衍生出人类发展所需的许多美德,如求真与诚实,批判与创新,公平与宽容,自由与独立,谦逊与进取,等等,而这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武器,以求真为指向,以创造为目标,在宽容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在公平的制度里独立地思考,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求真的意识、质疑的态度、宽容的心态与独立人格。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探索活动中,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以求真来消解虚伪,以创造来克服守成,以自由来抑制专制,以宽容来替代独尊,以独立来摆脱依附,以质疑来取代盲从,以公平来化解等级,以理性来制衡非理性,以科学知识来消除愚昧无知,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是人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美]巴格莱著.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张彦.科学价值系统论——对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一、充分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在课程编制方面,教师要有充分的发言权,创造条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传授知识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格外重要。《现代课程论》认为:学力不是知识的积蓄和量的累积。它是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主体的内部所形成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科学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实验和课堂讨论,走进科学课教室,要有像来到了一个实验室的感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大力推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推动这一教学模式需要通过这样几个步骤。
1.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如何选择科学素养教育的主题?我认为可以围绕这样三点来展开,即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使学生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只针对实证科学,不做社会科学,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一个最核心的科学概念;科学素养教育主题要适合教学。
2.提出相关问题。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知识。没有问题、没有目的、完全盲目的研究,是不可能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要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
3.鼓励猜想和假设。学生们有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预先应不给假设,而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让他们根据自己认为能找到的东西设计实验,并提出对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4.实验验证。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不断观察到新的现象和事实,当结果与猜想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事实会强化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部分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丰富事实会扩展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完全不一致时,新的现象与事实又会调整孩子们的原有认识。由此可见,实验是科学素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5.记录。记录是“做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培养孩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孩子自我构建科学知识和经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中,到底该记录什么,什么时候记录,怎样记录呢?科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需要记录,记录的形式和方式要形象化、多样化。
6.结果与讨论。知识是在学生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观点,无论其观点对与错。在经过探究和有了亲身经历之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准确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概括和提升自己的经验,掌握与具体经验相适宜的语言,逐渐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三、围绕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探索。
改革传统课程授课方式的弊端,激励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学生往往更富有冒险精神,恰当地诱导他们有可能使这种精神转化为探索科学的动力。那么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怎么起步和进行呢?首先是因陋就简,创造引进高技术实验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教师设计出既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又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过程,体验到探索的成功,看到自己认真刻苦带来的成果,理解这些成果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体验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们理解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踏上真正的人生道路。
总之,以理性为根基的中学科学素养教育衍生出人类发展所需的许多美德,如求真与诚实,批判与创新,公平与宽容,自由与独立,谦逊与进取,等等,而这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武器,以求真为指向,以创造为目标,在宽容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在公平的制度里独立地思考,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求真的意识、质疑的态度、宽容的心态与独立人格。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探索活动中,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以求真来消解虚伪,以创造来克服守成,以自由来抑制专制,以宽容来替代独尊,以独立来摆脱依附,以质疑来取代盲从,以公平来化解等级,以理性来制衡非理性,以科学知识来消除愚昧无知,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是人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美]巴格莱著.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张彦.科学价值系统论——对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