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国影片《伪钞制造者》,改编自纪实作品《魔鬼工厂》,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伯恩哈特英镑伪钞行动”。
“伯恩哈特英镑伪钞行动”是二战中纳粹间谍特工机关的一大“杰作”。1940年,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秘密指令党卫军少校伯恩哈特·克洛格在柏林附近的萨克豪森集中营建立一所现代化的伪钞印制工厂。希姆莱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特许,优先为这所秘密工厂获得了一切所需的精密仪器设备和印制英镑钞票的纸张。经过多方调查、收买和胁迫,克洛格从各个集中营里找到一批具有高超技能的犹太印刷技术人员,许诺给予优厚待遇,将他们秘密集结于这个警卫森严、完全与世隔绝的特殊工厂。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印制出相当精致逼真的英镑假钞,连德国国家银行的专家也无法辨识真伪。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末期,德国出动大队机群,在英伦三岛空投伪英镑。英国人争相捡拾,结果使交通中断,工厂停工,市场上出现抢购风,物价骤涨。英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关闭全国的商店,以防伪钞充斥市场,封锁所有国际港口和机场,禁止旅客出境,以防止伪钞流向国外。
在集中营,共制造出伪英镑1.32亿,是英银行存款准备金的4倍。幸好工人拖延了伪美元的生产,世界金融汇率没有产生剧烈波动。直到1945年,英国政府、美国谍报专家和英格兰银行的专家才察觉英镑伪钞案的来龙去脉,英国不得不宣布在市面上流通的5镑和5镑以上面额的英镑钞票统统作废,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钞票才能使用。“伪钞战”虽然没能挽救德国纳粹最终的败局,但严重扰乱了当时英国的金融秩序,伦敦蒙受巨大损失。
讲完历史,艺术该登场了,它们是一对好搭档,历史搭起冰凉的骨架,不动声色地阐述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影响;艺术填充丰满的血肉,激情四溢地再现寥寥数语背后人心和人性的广袤空间。或许历史事件只有一个真相或一种解释,艺术表现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道路”(索尔仁尼琴)。影片中伪钞印制工厂的犹太工人被囚禁在一起,身着同样的囚服,被迫从事同样的劳役,面临同样的生存绝境,但是,支配他们行为的心灵是不同的,判断生存意义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于是,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们聆听了一曲伪钞制造者们在沉沉暗夜里,以个性迥异的音符演绎的命运交响。
莎士比亚说:“上帝造人,先让他有了缺点,他才成为人。”主人公萨利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遵纪守法、行为端方的好人或者英雄。战前他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伪钞制造者,“我说过他是个大骗子!”萨利消瘦阴沉,好色嗜酒,爱跳探戈,舞步娴熟,大言不惭地宣称“最舒服的赚钱法就是直接制造钱。”纳粹以打击伪钞的名义把他投进集中营。关押5年后,命运的吊诡出现,为实行“伯恩哈特英镑伪钞行动”,当时逮捕他的柏林警备委员会打击伪钞部的党卫军军官赫尔佐格又找到他,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委以制伪重任。凭借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绘画技艺,心思缜密的萨利找到挣扎的缝隙,为纳粹看守们画肖像,为集中营画宣传画,熬过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现在他将如何自处?制伪本是萨利的谋生手段,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正直诚实的字眼,为纳粹制伪与他牟利第一的人生信条并无太大冲突,更何况他已遭受5年惨无人道的折磨,他完全可以借此为自己谋求生存机会,做魔鬼的合作者没有谁会责备他。
上天仿佛不愿意萨利就此沉沦下去,不愿意这块砾石就此失去绽放微光的可能,为他安排了同伴共渡人生的难关。先是在被押解去伪钞印刷厂的列车上,病弱的囚犯克里亚,美院年轻学生的身份触动了萨利当年在美院接受专业教育的美好回忆。在颠簸肮脏的车厢里,萨利天性中善的一面无意中流露出来,给他自己省下的食物,宽慰他的心情,并在随后的日子里继续爱护克里亚。然后是博格,一个额头宽宽如同智者来自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青年,拒绝更换从别的犹太人身上剥下来的较好的衣物,依旧穿着奥斯威辛单薄破烂的囚衣。在其他犯人皆顺从屈服的情形下,心灵洁净而高尚的博格以此表达对纳粹暴行的抗议。萨利斜觑的目光表明,对此他不解也不屑。
通常影片在构筑人物关系时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既有力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又使人物在对峙、冲撞或相安中展现出个性的不同侧面,性格渐趋复杂丰满,命运走向跌宕起伏,两者水乳交融。在优秀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物都有可以无限展开的精神世界。克里亚和博格不是萨利的影子或者陪衬,他们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博格,在苦难的泥沼里始终保持高贵的天性,形象独立而饱满。在他们出现之前,萨利像一匹孤独而警觉的狼,独自面对暗夜;现在,他依旧警觉,但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他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
我要继续说克里亚和博格的故事,因为这对于认识萨利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克里亚的面容我始终没怎么看清楚,倍受折磨患了肺结核的小伙子,总是悄悄地躲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没有进食的欲望,没有劳作的体力,不敢在人前咳嗽,更不能让纳粹知道他的病情。他一天天苦撑着,“我连集中营都熬过来了”,支撑他的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渴望有一天能完成一幅美丽的作品;还有萨利对他的爱护,萨利是把克里亚当儿子看待的,“你不吃(饭)我也不吃。”“你的孩子呢?”克里亚问,“在集中营或者死了,我要是有钱可以赎他们的。”萨利神色黯然,他划破自己的手指,挤出血涂在克里亚苍白的脸颊上,想让他显得健康一些。萨利以制作假护照的手艺和党卫军军官赫尔佐格做危险的交易,得到了克里亚急需的药物。萨利的脸上露出少见的笑意,他满心以为克里亚有救了。先哲狄德罗告诉我们:“当肚子在叫喊的时候,良心和名誉的呼声是很微弱的。”何况这是在比“肚子叫喊”更糟糕的处境里,萨利却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他心甘情愿做这些事,做这些事的萨利得到我们极大的尊敬。
可想而知,克里亚的死对于萨利是多么沉重的一击。克里亚死了,还没来得及吃一粒萨利千方百计为他搞来的药丸。克里亚死了,萨利眼睁睁看着还是孩子的克里亚直挺挺地跪在纳粹的枪口前,没有争辩,没有哀告。纳粹看守把枪插回腰间,轻松地宣布杀死克里亚是为了大家的健康。之前,萨利曾看见多少犹太人被折磨至死,他紧紧地闭上眼睛,“我只要活着就足够了。”此刻,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他眼前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萨利在暗夜独自起舞,舞步踉跄,任人宰割的苦难究竟有没有尽头?
博格会给他答案。
印刷技师博格和妻子一起散发反法西斯传单,被抓进奥斯威辛集中营。来到伪钞印刷厂,他的态度很明确:“我不愿意为他们印钱。”他敏锐地察觉纳粹疯狂制造伪钞是因为“德国人破产了,没有外汇换取石油、军火,我们在为德国提供资金。”他意识到“钱的问题如果很大,就找到战争的出路了。”他鼓动萨利起来反抗,“起义起码是个标志。”“要战斗。”当伪英镑通过了瑞士银行、英国银行的严格审查,大家围着萨利表示祝贺时,他严厉斥责萨利“出卖灵魂的白痴!”
在认定“活一天是一天”的萨利和其他工人眼里,博格简直是个以卵击石的疯子。博格的坚持反抗多么可贵啊,那仿佛一触即倒的嬴弱的身体里,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面对苦难,他不逃避,工友罗里科在纳粹拿来做样品的证件里找到两个孩子的身份证,失去活下去的愿望,自戕而亡;他不顺水推舟,作为厂里唯一的珂罗版制图人,他可以凭借技术苟且偷生,但他一再暗中破坏制钞工艺,拖延时间;他不屈服,众人察觉他的破坏,为求苟活殴打他并以告发相威胁,博格擦去嘴角的血,目光冷静坦然。博格不恨他们,他怜惜他们的恐惧和绝望,苦难太容易摧毁人的意志了。博格明白地知道人应该为什么而活,人应该怎样活着,他拥有高远的精神天空,拥有承受肉体痛苦的内在的生命力。当他所属的民族陷入灭顶之灾,他始终昂着高贵的头,目光明亮。
暗夜里终于有了微光,这人格的辉光是正义者的骄傲,是人类开始自我拯救的象征。
萨利和赫尔佐格的关系是剧情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萨利的厄运自赫尔佐格始,被选中来到伪钞印刷厂后,赫尔佐格允诺萨利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前提是制成伪钞。赫尔佐格外表温文尔雅,不打人不骂人,自吹没有哪个集中营会给犹太人提供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偶尔还制止残暴的手下对犹太人施虐。但这只是一层伪善的面纱。制伪英镑成功后,纳粹已濒临失败。为了得到逼真的伪美元,制造更大的混乱,他多次催逼萨利,不惜以博格、泽林斯基等5名囚犯的生命为筹码,“别以为离了你们就不成。”这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入洞察。赫尔佐格内心的阴暗暴露无遗,在他眼里,5个犹太人形同蝼蚁;以此为赌注,又表明他确定残忍是控制萨利的法宝。他得逞了,萨利制出了足以乱真的伪美元,因为,伪钞贩子萨利天良未泯。
残忍确乎是纳粹横行天下的法宝,曾几何时,纳粹旗下哀鸿遍野。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人世间铁定的真理。纳粹投降,赫尔佐格趁乱携私藏的伪钞逃命,被萨利撞上。萨利蔑视地看着瘫软在地尿了裤子的赫尔佐格,“我想杀了他,但是我把他放走了。”得以逃生的赫尔佐格已是行尸走肉。萨利以德报怨,是道义的胜利者,他灵巧的双手干干净净,没有染上肮脏的血。
如果说萨利与克里亚、博格的相处,特别是博格的正义感召是从正向开掘、提升萨利性格中人性善的内蕴,那么,他和赫尔佐格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则从反向挤压出了萨利性情中的隐忍、义气和刚直。从只求自己活命,到帮助他人活下去,“你要是出卖了他,我就杀死你,”萨利对泽林斯基说,“永远不能出卖同伴”,再到保护大家一起争取活的权利,阻止邪恶更进一步的发生,这个曾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危害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护卫了暗夜里的微光。而同时,这微光照亮了一颗原本有些龌龊的心,在非人境遇中完成人性由恶向善的飞跃,萨利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意义。
我几次提到在伪钞印刷厂里工人的生活相对舒适。在这个附属于臭名昭著的萨克豪森集中营的另类囚禁地里。车间里回荡着轻柔的音乐,整洁的宿舍,排列整齐的上下床,“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床?”犹太人瘦得两腮凹陷的脸轻贴在洁白的被褥上,令人心酸。有清洁的水、肥皂,还有可口的食物,残暴的打骂也较少。我们已经知道,提供这一切只是赫尔佐格为了尽快得到高质量的伪钞。
或许以为这几个犹太人是以技术换取了略好的生活待遇,其实不然,在这里,对生命剥夺的恐惧、威胁依旧时刻存在,克里亚便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一墙之隔,“小鞋队”正在跑圈,囚犯们被迫穿着局促的小鞋,负着沉重的沙袋,在鞭打中一圈圈跑着,一个又一个犯人倒下,夹杂着纳粹狰狞的笑声,令人不寒而栗。博格就曾告诫萨利:“那边每天至少死10人以上,你装着听不见好了。”“装着听不见”是自我欺瞒,与一墙之隔的囚犯们遭受日复一日的肉体折磨相比,此地的相对舒适是另一种折磨:失而复得,便更惧怕失去,为保住这“复得”,哪怕是暂时的,可以出卖他人,出卖灵魂。这所谓的“舒适”是地狱的诱饵。
解放的枪声响起,萨利终于从地狱回到人间。他携着巨款走进赌场,依旧沉溺于醇酒与美色;他与女人在海边起舞,依旧是娴熟的探戈;女人惋惜他不走运,输光了所有的钱,他说我们还可以再做,依旧是伪钞制造者的口吻。可我知道,手臂上烙下集中营“75517”号码的萨利,怀着刻骨铭心的关于克里亚和博格的回忆的萨利,心里会有圣洁的光芒。借助艺术的力量,这个在暗夜中挣扎的人走进了尘世的历史。
“伯恩哈特英镑伪钞行动”是二战中纳粹间谍特工机关的一大“杰作”。1940年,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秘密指令党卫军少校伯恩哈特·克洛格在柏林附近的萨克豪森集中营建立一所现代化的伪钞印制工厂。希姆莱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特许,优先为这所秘密工厂获得了一切所需的精密仪器设备和印制英镑钞票的纸张。经过多方调查、收买和胁迫,克洛格从各个集中营里找到一批具有高超技能的犹太印刷技术人员,许诺给予优厚待遇,将他们秘密集结于这个警卫森严、完全与世隔绝的特殊工厂。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印制出相当精致逼真的英镑假钞,连德国国家银行的专家也无法辨识真伪。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末期,德国出动大队机群,在英伦三岛空投伪英镑。英国人争相捡拾,结果使交通中断,工厂停工,市场上出现抢购风,物价骤涨。英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关闭全国的商店,以防伪钞充斥市场,封锁所有国际港口和机场,禁止旅客出境,以防止伪钞流向国外。
在集中营,共制造出伪英镑1.32亿,是英银行存款准备金的4倍。幸好工人拖延了伪美元的生产,世界金融汇率没有产生剧烈波动。直到1945年,英国政府、美国谍报专家和英格兰银行的专家才察觉英镑伪钞案的来龙去脉,英国不得不宣布在市面上流通的5镑和5镑以上面额的英镑钞票统统作废,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钞票才能使用。“伪钞战”虽然没能挽救德国纳粹最终的败局,但严重扰乱了当时英国的金融秩序,伦敦蒙受巨大损失。
讲完历史,艺术该登场了,它们是一对好搭档,历史搭起冰凉的骨架,不动声色地阐述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影响;艺术填充丰满的血肉,激情四溢地再现寥寥数语背后人心和人性的广袤空间。或许历史事件只有一个真相或一种解释,艺术表现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的道路”(索尔仁尼琴)。影片中伪钞印制工厂的犹太工人被囚禁在一起,身着同样的囚服,被迫从事同样的劳役,面临同样的生存绝境,但是,支配他们行为的心灵是不同的,判断生存意义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于是,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们聆听了一曲伪钞制造者们在沉沉暗夜里,以个性迥异的音符演绎的命运交响。
莎士比亚说:“上帝造人,先让他有了缺点,他才成为人。”主人公萨利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遵纪守法、行为端方的好人或者英雄。战前他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伪钞制造者,“我说过他是个大骗子!”萨利消瘦阴沉,好色嗜酒,爱跳探戈,舞步娴熟,大言不惭地宣称“最舒服的赚钱法就是直接制造钱。”纳粹以打击伪钞的名义把他投进集中营。关押5年后,命运的吊诡出现,为实行“伯恩哈特英镑伪钞行动”,当时逮捕他的柏林警备委员会打击伪钞部的党卫军军官赫尔佐格又找到他,提供较舒适的生活,委以制伪重任。凭借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绘画技艺,心思缜密的萨利找到挣扎的缝隙,为纳粹看守们画肖像,为集中营画宣传画,熬过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现在他将如何自处?制伪本是萨利的谋生手段,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正直诚实的字眼,为纳粹制伪与他牟利第一的人生信条并无太大冲突,更何况他已遭受5年惨无人道的折磨,他完全可以借此为自己谋求生存机会,做魔鬼的合作者没有谁会责备他。
上天仿佛不愿意萨利就此沉沦下去,不愿意这块砾石就此失去绽放微光的可能,为他安排了同伴共渡人生的难关。先是在被押解去伪钞印刷厂的列车上,病弱的囚犯克里亚,美院年轻学生的身份触动了萨利当年在美院接受专业教育的美好回忆。在颠簸肮脏的车厢里,萨利天性中善的一面无意中流露出来,给他自己省下的食物,宽慰他的心情,并在随后的日子里继续爱护克里亚。然后是博格,一个额头宽宽如同智者来自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青年,拒绝更换从别的犹太人身上剥下来的较好的衣物,依旧穿着奥斯威辛单薄破烂的囚衣。在其他犯人皆顺从屈服的情形下,心灵洁净而高尚的博格以此表达对纳粹暴行的抗议。萨利斜觑的目光表明,对此他不解也不屑。
通常影片在构筑人物关系时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既有力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又使人物在对峙、冲撞或相安中展现出个性的不同侧面,性格渐趋复杂丰满,命运走向跌宕起伏,两者水乳交融。在优秀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物都有可以无限展开的精神世界。克里亚和博格不是萨利的影子或者陪衬,他们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博格,在苦难的泥沼里始终保持高贵的天性,形象独立而饱满。在他们出现之前,萨利像一匹孤独而警觉的狼,独自面对暗夜;现在,他依旧警觉,但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他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
我要继续说克里亚和博格的故事,因为这对于认识萨利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克里亚的面容我始终没怎么看清楚,倍受折磨患了肺结核的小伙子,总是悄悄地躲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没有进食的欲望,没有劳作的体力,不敢在人前咳嗽,更不能让纳粹知道他的病情。他一天天苦撑着,“我连集中营都熬过来了”,支撑他的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渴望有一天能完成一幅美丽的作品;还有萨利对他的爱护,萨利是把克里亚当儿子看待的,“你不吃(饭)我也不吃。”“你的孩子呢?”克里亚问,“在集中营或者死了,我要是有钱可以赎他们的。”萨利神色黯然,他划破自己的手指,挤出血涂在克里亚苍白的脸颊上,想让他显得健康一些。萨利以制作假护照的手艺和党卫军军官赫尔佐格做危险的交易,得到了克里亚急需的药物。萨利的脸上露出少见的笑意,他满心以为克里亚有救了。先哲狄德罗告诉我们:“当肚子在叫喊的时候,良心和名誉的呼声是很微弱的。”何况这是在比“肚子叫喊”更糟糕的处境里,萨利却战胜了人性的弱点,他心甘情愿做这些事,做这些事的萨利得到我们极大的尊敬。
可想而知,克里亚的死对于萨利是多么沉重的一击。克里亚死了,还没来得及吃一粒萨利千方百计为他搞来的药丸。克里亚死了,萨利眼睁睁看着还是孩子的克里亚直挺挺地跪在纳粹的枪口前,没有争辩,没有哀告。纳粹看守把枪插回腰间,轻松地宣布杀死克里亚是为了大家的健康。之前,萨利曾看见多少犹太人被折磨至死,他紧紧地闭上眼睛,“我只要活着就足够了。”此刻,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他眼前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萨利在暗夜独自起舞,舞步踉跄,任人宰割的苦难究竟有没有尽头?
博格会给他答案。
印刷技师博格和妻子一起散发反法西斯传单,被抓进奥斯威辛集中营。来到伪钞印刷厂,他的态度很明确:“我不愿意为他们印钱。”他敏锐地察觉纳粹疯狂制造伪钞是因为“德国人破产了,没有外汇换取石油、军火,我们在为德国提供资金。”他意识到“钱的问题如果很大,就找到战争的出路了。”他鼓动萨利起来反抗,“起义起码是个标志。”“要战斗。”当伪英镑通过了瑞士银行、英国银行的严格审查,大家围着萨利表示祝贺时,他严厉斥责萨利“出卖灵魂的白痴!”
在认定“活一天是一天”的萨利和其他工人眼里,博格简直是个以卵击石的疯子。博格的坚持反抗多么可贵啊,那仿佛一触即倒的嬴弱的身体里,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面对苦难,他不逃避,工友罗里科在纳粹拿来做样品的证件里找到两个孩子的身份证,失去活下去的愿望,自戕而亡;他不顺水推舟,作为厂里唯一的珂罗版制图人,他可以凭借技术苟且偷生,但他一再暗中破坏制钞工艺,拖延时间;他不屈服,众人察觉他的破坏,为求苟活殴打他并以告发相威胁,博格擦去嘴角的血,目光冷静坦然。博格不恨他们,他怜惜他们的恐惧和绝望,苦难太容易摧毁人的意志了。博格明白地知道人应该为什么而活,人应该怎样活着,他拥有高远的精神天空,拥有承受肉体痛苦的内在的生命力。当他所属的民族陷入灭顶之灾,他始终昂着高贵的头,目光明亮。
暗夜里终于有了微光,这人格的辉光是正义者的骄傲,是人类开始自我拯救的象征。
萨利和赫尔佐格的关系是剧情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萨利的厄运自赫尔佐格始,被选中来到伪钞印刷厂后,赫尔佐格允诺萨利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前提是制成伪钞。赫尔佐格外表温文尔雅,不打人不骂人,自吹没有哪个集中营会给犹太人提供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偶尔还制止残暴的手下对犹太人施虐。但这只是一层伪善的面纱。制伪英镑成功后,纳粹已濒临失败。为了得到逼真的伪美元,制造更大的混乱,他多次催逼萨利,不惜以博格、泽林斯基等5名囚犯的生命为筹码,“别以为离了你们就不成。”这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入洞察。赫尔佐格内心的阴暗暴露无遗,在他眼里,5个犹太人形同蝼蚁;以此为赌注,又表明他确定残忍是控制萨利的法宝。他得逞了,萨利制出了足以乱真的伪美元,因为,伪钞贩子萨利天良未泯。
残忍确乎是纳粹横行天下的法宝,曾几何时,纳粹旗下哀鸿遍野。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人世间铁定的真理。纳粹投降,赫尔佐格趁乱携私藏的伪钞逃命,被萨利撞上。萨利蔑视地看着瘫软在地尿了裤子的赫尔佐格,“我想杀了他,但是我把他放走了。”得以逃生的赫尔佐格已是行尸走肉。萨利以德报怨,是道义的胜利者,他灵巧的双手干干净净,没有染上肮脏的血。
如果说萨利与克里亚、博格的相处,特别是博格的正义感召是从正向开掘、提升萨利性格中人性善的内蕴,那么,他和赫尔佐格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则从反向挤压出了萨利性情中的隐忍、义气和刚直。从只求自己活命,到帮助他人活下去,“你要是出卖了他,我就杀死你,”萨利对泽林斯基说,“永远不能出卖同伴”,再到保护大家一起争取活的权利,阻止邪恶更进一步的发生,这个曾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危害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护卫了暗夜里的微光。而同时,这微光照亮了一颗原本有些龌龊的心,在非人境遇中完成人性由恶向善的飞跃,萨利的人生有了全新的意义。
我几次提到在伪钞印刷厂里工人的生活相对舒适。在这个附属于臭名昭著的萨克豪森集中营的另类囚禁地里。车间里回荡着轻柔的音乐,整洁的宿舍,排列整齐的上下床,“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床?”犹太人瘦得两腮凹陷的脸轻贴在洁白的被褥上,令人心酸。有清洁的水、肥皂,还有可口的食物,残暴的打骂也较少。我们已经知道,提供这一切只是赫尔佐格为了尽快得到高质量的伪钞。
或许以为这几个犹太人是以技术换取了略好的生活待遇,其实不然,在这里,对生命剥夺的恐惧、威胁依旧时刻存在,克里亚便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一墙之隔,“小鞋队”正在跑圈,囚犯们被迫穿着局促的小鞋,负着沉重的沙袋,在鞭打中一圈圈跑着,一个又一个犯人倒下,夹杂着纳粹狰狞的笑声,令人不寒而栗。博格就曾告诫萨利:“那边每天至少死10人以上,你装着听不见好了。”“装着听不见”是自我欺瞒,与一墙之隔的囚犯们遭受日复一日的肉体折磨相比,此地的相对舒适是另一种折磨:失而复得,便更惧怕失去,为保住这“复得”,哪怕是暂时的,可以出卖他人,出卖灵魂。这所谓的“舒适”是地狱的诱饵。
解放的枪声响起,萨利终于从地狱回到人间。他携着巨款走进赌场,依旧沉溺于醇酒与美色;他与女人在海边起舞,依旧是娴熟的探戈;女人惋惜他不走运,输光了所有的钱,他说我们还可以再做,依旧是伪钞制造者的口吻。可我知道,手臂上烙下集中营“75517”号码的萨利,怀着刻骨铭心的关于克里亚和博格的回忆的萨利,心里会有圣洁的光芒。借助艺术的力量,这个在暗夜中挣扎的人走进了尘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