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能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培养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原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来临,适应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较变,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能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
职业教育要面向就业和创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职教育也要完成三个转变:由学科型教育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转变;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实用型、创业型人才转变;由专业技术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三个转变最终反映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职学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强化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由注重共性向兼顾个性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融合转变,要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市场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能力。創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只有能力强的人才能更好地把知识转为财富。
二、加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组织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各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录用标准,从而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旧的办学体制下,教师已习惯了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用就是3、5年、甚至10多年,养成教师的懒性和惰性,与此同时,现时各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大多在50%以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很多教师的实际能力已无法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不论是专业课、基础课还是文化课的教师,都要转变观念,非常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能,投身到生产实践和科研中去,不断更新自身的"一桶水",才能及时给予学生一杯"新鲜水"。21世纪将是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将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要主动学习,尽快掌握和适应。
三、实施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注入式和满堂灌",积极地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各中职学校要加强各类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和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品质,勇于实践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当前,在很多中职学校,考试方式都"偏重知识测验,忽视能力考核,偏重笔试,忽视现场操作考核等",应予改革,要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方法。坚持按"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组织考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应灵活多变,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笔试、口笔、现场操作、实验考核、社会调查等办法解决,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要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优秀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
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干,让学生尽快参加专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彻底克服黑板耕田、黑板养猪、黑板养鱼等脱离实践的做法。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立和完善"学分制",推进外语、计算机、语文、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分层次教学,开展和动员学生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各种课外科技和创新活动,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 培养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原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来临,适应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较变,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能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
职业教育要面向就业和创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职教育也要完成三个转变:由学科型教育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转变;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实用型、创业型人才转变;由专业技术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三个转变最终反映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职学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强化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由注重共性向兼顾个性转变;由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融合转变,要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市场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能力。創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能力",只有能力强的人才能更好地把知识转为财富。
二、加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组织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各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录用标准,从而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旧的办学体制下,教师已习惯了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用就是3、5年、甚至10多年,养成教师的懒性和惰性,与此同时,现时各中职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大多在50%以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很多教师的实际能力已无法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不论是专业课、基础课还是文化课的教师,都要转变观念,非常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能,投身到生产实践和科研中去,不断更新自身的"一桶水",才能及时给予学生一杯"新鲜水"。21世纪将是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将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要主动学习,尽快掌握和适应。
三、实施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克服"注入式和满堂灌",积极地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各中职学校要加强各类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和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品质,勇于实践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当前,在很多中职学校,考试方式都"偏重知识测验,忽视能力考核,偏重笔试,忽视现场操作考核等",应予改革,要实行"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方法。坚持按"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组织考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应灵活多变,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笔试、口笔、现场操作、实验考核、社会调查等办法解决,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要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锻炼机会,为优秀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
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干,让学生尽快参加专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彻底克服黑板耕田、黑板养猪、黑板养鱼等脱离实践的做法。同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立和完善"学分制",推进外语、计算机、语文、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分层次教学,开展和动员学生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各种课外科技和创新活动,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