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与反思:清代情理法判案实践的“民、刑”差异

来源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中国法律史学者虽然都只是在比拟的意义上使用民事和刑事的区分,但在讨论情理法判案方式时,还是受制于这种现代法律的分类框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清代法律的基本分类及其实践意义。清代法中案件的基本分类是州县自理案件和审转案件。在卅l县自理案件中,情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因为法官在这类判决中的压力主要来自当事人的上控。在审转案件中,国法受到重视,因其主要压力来自自动审转制度,但为了减轻由于当事人上控带来的上司审查的压力,法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吸纳情理因素。
其他文献
从设备点检与故障诊断系统原理、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效果等方面,论述该系统在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该系统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通信、数据库、设备状态监测
作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暂缓判决将定罪和量刑相分离,通过设定考验期最终决定给被告人何种处罚结果,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宽容和关怀。暂缓判决不仅体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发生陕甘总督勒尔谨与甘肃布政使王宣望等通省官员共谋作弊,利用捐监捏灾冒赈,大肆侵贪的特大贪污案。此案被揭露之后,乾隆皇帝出于维护清朝统治,安定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