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患者,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结果:本组资料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者24例中,腹壁切口感染者18例,子宫切口感染导致愈合不良乃至裂开者5例,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者1例。结论:对有感染倾向者术前应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同时一定范围内限制剖宫产率的上升,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关键词:剖宫产 术后产褥感染 临床表现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80-02
剖宫产术系指妊娠满28周者经腹壁切开子宫娩出胎儿的手术。因其旨在挽救胎儿及孕产妇生命,故一般认为只要对胎儿、产妇有利即为手术适应症,手术禁忌症相对较窄。剖宫产术虽然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毕竟是一种非生理性分娩方式,且存在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隐患,我们以产后6周产褥期为界限,把并发症划分为近期并发症与远期并发症。在近期可表现为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產褥期感染增加、手术损伤及羊水栓塞等风险,在远期并发症可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增加、术后盆腔粘连和慢性盆腔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增加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患者,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6±3.2岁,孕周在281/7~426/7周之间,初产妇18例,经产妇6例。
1.2 方法。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医务人员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操作技巧,尽量避免多次导尿或肛查,术前规范性预防应用抗生素,尤其对于肥胖、伴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经产妇、发生胎膜早破、术前贫血者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者24例中,腹壁切口感染者18例,子宫切口感染导致愈合不良乃至裂开者5例,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者1例。其中1例因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导致子宫出血,经抗感染、促宫缩等对症治疗无效切除子宫。
3 讨论
3.1 腹壁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壁切口感染患者占24例发生产褥感染者的75%。据相关文献报道,肥胖、贫血、糖尿病及切口血肿的产妇发病率为20-25%,同时也与破膜时间、产程时间、羊膜腔感染、手术操作技术、无菌条件、手术时间及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因此为避免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在积极纠正产妇原发病的同时应严格注意手术的操作手法、缩短手术时间,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清创引流,必要时行二次缝合。
3.2 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患者占24例发生产褥感染者的20.83%。为剖宫产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阴道流血或腹痛多发生在术后2-3周或更晚。出血可为突发,出血量一次可达500-1000ml或更多。少数经抗感染、促宫缩、对症治疗有效,必要时需行子宫切除术。
当子宫切口周围血肿时,亦影响子宫切口血供,造成子宫切口的感染或不愈合。故应注意以下几种易发生子宫切口血肿的情况:①如果麻醉效果不佳,腹直肌紧张,使腹直肌间隙相对狭窄,限制了子宫切口的暴露,取头时易出现娩头困难及切口血肿。②因枕后位是以胎头较大径线娩出胎头,应将胎头转为枕前位再娩出,以防止子宫切口血肿的发生。③经历长时间试产后,胎头先露深固,宫口扩张大于6cm时,子宫下段菲薄,加上胎头压迫,易造成子宫下段缺血、水肿,血管脆性增加。而胎头深固常造成娩头困难,极易发生子宫切口撕裂,断裂的血管回缩,引起切口血肿。此时宜采取提胎肩后,术者将右手展平插入盆底或由单叶产钳撬胎头,将胎儿头撬至切口水平,再将胎头娩出,而尽量避免自阴道向上推头的操作,以减少阴道内菌群上行感染的几率。
因此应注意掌握手术时机及采用正确的手术手法。术中重视切口部位高低的选择;注意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注意切口切、剪、撕相结合的方法;缝合时尽量恢复原有解剖层次,避免缝扎过密、过松影响子宫肌层血运。如出现子宫切口感染,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开腹重新清创缝合子宫切口,甚至切除子宫。
3.3 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中1例产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占5年来于我院分娩者0.57‰,与潘明明报道的产褥期发生率0.61‰-1.50‰基本相符。由于剖宫产术后活动相对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产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
临床上分为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分别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下肢疼痛、广泛性肿胀、皮肤紧张、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因此术后应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防止血液浓缩,改善血液粘滞,纠正电解质紊乱。一旦发生,必须绝对卧床,防止栓子脱落栓塞,并积极给予抗感染、溶栓治疗。选择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强作用的抗生素,每6小时静脉滴注肝素50mg,24-48小时后体温下降后连续应用10天。如不断有化脓性血栓播散,则需结扎发生栓塞性静脉炎的卵巢静脉或下肢静脉。
4 结论
总之,对有感染倾向者术前应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同时一定范围内限制剖宫产率的上升,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既可降低高危孕产妇的病死率,又可避免或降低剖宫产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曹善珠.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06)
[2] 贾丽媛.产褥感染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
关键词:剖宫产 术后产褥感染 临床表现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80-02
剖宫产术系指妊娠满28周者经腹壁切开子宫娩出胎儿的手术。因其旨在挽救胎儿及孕产妇生命,故一般认为只要对胎儿、产妇有利即为手术适应症,手术禁忌症相对较窄。剖宫产术虽然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毕竟是一种非生理性分娩方式,且存在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隐患,我们以产后6周产褥期为界限,把并发症划分为近期并发症与远期并发症。在近期可表现为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產褥期感染增加、手术损伤及羊水栓塞等风险,在远期并发症可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增加、术后盆腔粘连和慢性盆腔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增加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患者,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6±3.2岁,孕周在281/7~426/7周之间,初产妇18例,经产妇6例。
1.2 方法。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医务人员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操作技巧,尽量避免多次导尿或肛查,术前规范性预防应用抗生素,尤其对于肥胖、伴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经产妇、发生胎膜早破、术前贫血者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2 结果
本组资料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者24例中,腹壁切口感染者18例,子宫切口感染导致愈合不良乃至裂开者5例,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者1例。其中1例因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导致子宫出血,经抗感染、促宫缩等对症治疗无效切除子宫。
3 讨论
3.1 腹壁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腹壁切口感染患者占24例发生产褥感染者的75%。据相关文献报道,肥胖、贫血、糖尿病及切口血肿的产妇发病率为20-25%,同时也与破膜时间、产程时间、羊膜腔感染、手术操作技术、无菌条件、手术时间及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因此为避免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在积极纠正产妇原发病的同时应严格注意手术的操作手法、缩短手术时间,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清创引流,必要时行二次缝合。
3.2 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患者占24例发生产褥感染者的20.83%。为剖宫产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阴道流血或腹痛多发生在术后2-3周或更晚。出血可为突发,出血量一次可达500-1000ml或更多。少数经抗感染、促宫缩、对症治疗有效,必要时需行子宫切除术。
当子宫切口周围血肿时,亦影响子宫切口血供,造成子宫切口的感染或不愈合。故应注意以下几种易发生子宫切口血肿的情况:①如果麻醉效果不佳,腹直肌紧张,使腹直肌间隙相对狭窄,限制了子宫切口的暴露,取头时易出现娩头困难及切口血肿。②因枕后位是以胎头较大径线娩出胎头,应将胎头转为枕前位再娩出,以防止子宫切口血肿的发生。③经历长时间试产后,胎头先露深固,宫口扩张大于6cm时,子宫下段菲薄,加上胎头压迫,易造成子宫下段缺血、水肿,血管脆性增加。而胎头深固常造成娩头困难,极易发生子宫切口撕裂,断裂的血管回缩,引起切口血肿。此时宜采取提胎肩后,术者将右手展平插入盆底或由单叶产钳撬胎头,将胎儿头撬至切口水平,再将胎头娩出,而尽量避免自阴道向上推头的操作,以减少阴道内菌群上行感染的几率。
因此应注意掌握手术时机及采用正确的手术手法。术中重视切口部位高低的选择;注意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注意切口切、剪、撕相结合的方法;缝合时尽量恢复原有解剖层次,避免缝扎过密、过松影响子宫肌层血运。如出现子宫切口感染,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开腹重新清创缝合子宫切口,甚至切除子宫。
3.3 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本研究中1例产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占5年来于我院分娩者0.57‰,与潘明明报道的产褥期发生率0.61‰-1.50‰基本相符。由于剖宫产术后活动相对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产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
临床上分为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分别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下肢疼痛、广泛性肿胀、皮肤紧张、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因此术后应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防止血液浓缩,改善血液粘滞,纠正电解质紊乱。一旦发生,必须绝对卧床,防止栓子脱落栓塞,并积极给予抗感染、溶栓治疗。选择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强作用的抗生素,每6小时静脉滴注肝素50mg,24-48小时后体温下降后连续应用10天。如不断有化脓性血栓播散,则需结扎发生栓塞性静脉炎的卵巢静脉或下肢静脉。
4 结论
总之,对有感染倾向者术前应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同时一定范围内限制剖宫产率的上升,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既可降低高危孕产妇的病死率,又可避免或降低剖宫产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曹善珠.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06)
[2] 贾丽媛.产褥感染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