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塘坝灌溉是当前江淮丘陵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研究江淮丘陵塘坝灌区的抗旱能力,对于促进灌区塘坝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研究选取江淮丘陵2个典型样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塘坝容积、有效降雨量等数据为基础,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对研究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水量供需以及塘坝抗旱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中塘坝面积均在3%~5%;水田面积占比亦相当,约为17%,但旱地面积差距较大,样区1占比达50%以上,约为样区2的5倍。样区1水资源供需比远小于1,水资源供需不平衡,而样区2水资源供需达到平衡。2个样区塘坝的抗旱能力分别为50.51%、93.65%,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塘坝的抗旱能力明显差异;根据降水概率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有助于调控江淮丘陵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关键词:抗旱能力评价;水量供需平衡;降雨频率;江淮丘陵灌区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3-0131-04
Evaluation on Drought Resistance of Pond in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based o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SHI Yuying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 Pond irrigation is the main way of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Jianghuai Hilly Area,the study on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rrigation area in Jianghuai Hilly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volume of the pond and the effective rainfall, the land use type,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bility of the pond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frequ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pond and dam is 3%~5% and that of paddy field is about 17%, but the area of dry land is quite different.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 area 1 is more than 50%, about 5 times of sample area 2. The supply-demand ratio of water resources in sample area 1 is far less than 1, 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and 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n sample area 2 is balance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n the two areas is 50.51% and 93.65% respectively,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prob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will help to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agricultural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Key words: Drought resistance evaluation; Rainfall frequency;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江淮丘陵區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温光适宜,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mm,降水量相对充足,但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分化明显。区内地形破碎、土壤贫瘠,降水难以长时间在地表蓄积,从而形成了区域易旱现象;地下水储藏深、水量少不易开发,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塘坝系统蓄水。小型塘坝作为区域的主要灌溉水源,是解决区域干旱的重要的水利设施,对塘坝系统抗旱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为岭区抗旱及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江淮丘陵区干旱问题日益关注。例如,蒋尚明、金菊良通过对江淮丘陵区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的原因[1];中国气象学会安徽省分会学术年会干旱小组通过对江淮丘陵区主要地形地貌,区域耕地面积以及过去近13年的干旱受灾情况的统计,对该区干旱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2]。曹升乐等以水资源的供需差值为旱情综合评价的基础,提出了2种旱情综合评价方法[3]。Tabari构建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驱动的干旱频率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加拿大Okanagan盆地夏季极端干旱频率分析[4]。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干旱灾难的天气监测及诊断研究[5-6]。 塘坝作为农业灌溉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其调节水量供需平衡以及抗旱的能力备受关注。梁修存等对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水利设施不配套降低了抵御旱灾的能力,因此提出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7]。刘涓等基于GIS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对27个有效集水区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塘堰系统建设前后对农田水量平衡的调控作用[8]。戴仕宝从塘坝形成及水资源供需角度出发,构建了塘坝与土地利用适应性指数、塘坝水资源供需适应性指数等指数,以研究塘坝系统水适应性机制与测度[9]。塘坝灌溉系统对于解决江淮丘陵灌区干旱问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塘坝系统抗旱能力的研究也备受关注。金菊良考虑农业种植结构及塘坝建设等情况,提出了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概念及计算模型[10];姜万勤分析了中小流域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状况以及灌区作物组成、灌水方法,提出了中小型水库群抗旱能力预报图解法[11]。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区选择 选取滁州市三界镇与章广镇典型样区,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取土地利用结构、塘坝、耕地与水田的面积等相关信息。选取当地典型种植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塘坝的可供水量以及农作物的季节需水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降雨频率下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与塘坝的供水量平衡分析,进行抗旱能力评估。
1.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分别为遥感影像数据、旱地与水田典型农作物在不同降水频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复蓄次数、塘坝总容积量。样区遥感数据为LocaspaceViewei下载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对两样区影像进行各要素矢量化,得出两样区土地利用类型图。结合矢量化结果与实地调查勘测,研究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有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塘坝、居民地。旱地与水田等典型农作物在不同降水频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复蓄次数参考文献中所得[12]。
1.2 计算方法
1.2.1 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 为了便于数据的计算与研究,以农作物水旱比与典型农作物每hm2灌溉需水量为基础,对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进行计算[10]。
式中:[M平均]为平均每hm2耕地灌溉需水量(m2);[M水]为水田单位面积内耕地灌溉需水量(m2);[M旱]为旱地单位面积内耕地灌溉需水量(m2)。
式中:[M]为单位面积内农业耕地综合灌溉需水量(m2/hm2);[ f]为复种指数。
1.2.2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对样区耕地综合灌溉需水量以及样区内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供水量的计算研究,分析该典型样区内塘坝的抗旱能力。通过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用线性插值法计算江淮丘陵典型区的灌区抗旱能力[10]。其理论公式如下:
2 江淮丘陵典型区抗旱能力评估
2.1 土地利用类型 用Arcgis对2个样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进行要素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得出2个样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旱地、水田、林地、荒草地、塘坝、居民地。各要素结构占比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及表1可知,样区1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与旱地,面积占比分别为17.20%、50.84%,其次为林地与荒草地,面积占比之和为30.01%。样区2内农业用地中旱地面积相对偏少,占比为9.98%;以水田为主,占比为17.53;林地与荒草地面积占比为67.72%。2个样区内塘坝面積占比均仅占3%~5%。
2.2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通过对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塘坝可供水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的抗旱能力,同时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达到何标准时可以满足水量供需平衡进行分析计算。
2.2.1 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 参考安徽省旱田典型农作物的有效降雨量实验结果数据[12],研究区内水稻与小麦是以交替种植,水稻主要为春季种植,而小麦主要为秋季种植,由此可得复种指数为2。通过计算得出样区1的水旱比[a]=0.34,样区2的水旱比[a]=1.74。利用计算得出的水旱比、每hm2农业地综合灌溉需水量与复种指数对不同降雨频率下耕地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进行计算。由图3可知,样区1在降水频率达到75%~95%时,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呈大幅度增长,增幅为88.9万m2。而样区2在降水频率达到50%~75%时,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呈大幅度增长,增幅为86.5万m2。根据农作物不同降水频率下每hm2灌溉需水量数据[10]可知,50%~75%的降水频率下水稻每hm2灌溉需水量增幅远大于小麦的,而在75%~95%的降水频率下则反之。综上所述,随着降水频率的增大,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样区1的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的增幅大于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样区2。
2.2.2 塘坝可供水量与供需比 通过实地数据测量得出2个样区内所有塘坝的总容积量,采用复蓄次数法,结合当地实际生产的相关经验计算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的供水量(塘坝供水量=塘坝容积×复蓄次数)。降水频率达到50%、75%、95%时塘坝的复蓄次数分别为1.7、1.4、0.9[13]。由表2、表3可知,样区1因塘坝数量少、容积量不足等,水资源供需比整体平均小于1,其供水能力与实际耕地需水量相差较大。而样区2水资源供需比整体平均大于1,其供水能力得以满足实际耕地需水量。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得出,降水频率达到75%比较符合当地的实际降水情况。由此对样区1内农业种植结构、水旱比等进行合理计算可得,当旱地面积缩小至22.69%时,样区1内的水资源供需比达到1,水量供需达到平衡。
2.2.3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通过对不同降雨频率下农业灌溉需水量与塘坝供水量等数据的研究与计算,得出样区2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高达93.65%,样区1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为50.51%。通过对区域内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和塘坝供水量的计算得出,样区1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旱比过小,塘坝供水量无法满足农业灌溉需水量,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塘坝抗旱能力弱;样区2内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水旱比属于正常值范围,塘坝供水量得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水量,水资源供需平衡,塘坝抗旱能力强。由此可知,土地利用结构、水旱比以及塘坝供水量的平衡关系对塘坝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方面,2个样区塘坝面积均占3%~5%,水田面积占比相当,但旱地面积差距较大,样区1占比约为样区2的5倍,2个样区种植结构差异较大。
(2)塘坝灌区水资源供需方面,样区1内塘坝灌区水资源供需比小于1,其塘坝供水能力与实际农业灌溉需水量相差较大,因此样区1几乎年年出现干旱,而样区2内塘坝灌区水资源基本能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这与实地情况相吻合。
(3)塘坝灌区抗旱能力上,2个样区的抗旱能力值分别为50.51%、93.21%。在降水频率达到75%情景上,将样区1内旱地面积占比缩小至22.69%时,其区域内水量供需达到平衡。根据降水概率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有助于调控江淮丘陵区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于凤存,蒋尚明,金菊良,等.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J].人民长江,2016(07):1-5.
[2]中国气象学会安徽省分会学术年会干旱小组.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干旱问题的探讨[J].地理学报,1966(01):37-47.
[3]曹升乐,王旭峰.基于供需成因分析和供需水量平衡的旱情评价方法研究[J].水文,2006,26(2):6-8.
[4]Tabati H,Sadiq R,Khan F I.Uncertainty-driven charac-teruzation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drought frequencyusing enhanced SPI [J]. Water Resour Manage,2014(28):15-40.
[5]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J].城市与减灾,2005(02):2-5.
[6]邹仁爱,陈俊鸿.干旱预报的研究进展评述[J].灾害学,2005,20(3):112-116.
[7]梁修存,杨祎,丁登山,等.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05):61-65.
[8]刘涓,张仕超,魏朝富.西南丘陵山区塘堰系统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局地调控作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43-48.
[9]戴仕宝,周亮广,叶雷,等.江淮丘陵地区塘坝系统水适应性机制与测度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5):41-49.
[10]金菊良,原晨阳,蒋尚明,等.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J].水利学报,2013(05):534-541.
[11]姜万勤.中小型水库群抗旱能力预报图解法[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8(05):16-18.
[12]原晨阳.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13]王庆.江淮丘陵易旱地区塘坝系统可供水量的计算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學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77059);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CXXL047)。
作者简介:时雨莹(1999—),女,安徽滁州人,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收稿日期:2020-12-03
关键词:抗旱能力评价;水量供需平衡;降雨频率;江淮丘陵灌区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3-0131-04
Evaluation on Drought Resistance of Pond in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based o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SHI Yuying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ourism,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Abstract: Pond irrigation is the main way of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Jianghuai Hilly Area,the study on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rrigation area in Jianghuai Hilly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volume of the pond and the effective rainfall, the land use type,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bility of the pond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frequ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pond and dam is 3%~5% and that of paddy field is about 17%, but the area of dry land is quite different.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 area 1 is more than 50%, about 5 times of sample area 2. The supply-demand ratio of water resources in sample area 1 is far less than 1, 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and 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n sample area 2 is balance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n the two areas is 50.51% and 93.65% respectively,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drought resistance capacity of Pond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prob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will help to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agricultural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Key words: Drought resistance evaluation; Rainfall frequency;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Jianghuai Hilly irrigation area
江淮丘陵區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温光适宜,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mm,降水量相对充足,但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分化明显。区内地形破碎、土壤贫瘠,降水难以长时间在地表蓄积,从而形成了区域易旱现象;地下水储藏深、水量少不易开发,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塘坝系统蓄水。小型塘坝作为区域的主要灌溉水源,是解决区域干旱的重要的水利设施,对塘坝系统抗旱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为岭区抗旱及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江淮丘陵区干旱问题日益关注。例如,蒋尚明、金菊良通过对江淮丘陵区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区干旱缺水的原因[1];中国气象学会安徽省分会学术年会干旱小组通过对江淮丘陵区主要地形地貌,区域耕地面积以及过去近13年的干旱受灾情况的统计,对该区干旱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2]。曹升乐等以水资源的供需差值为旱情综合评价的基础,提出了2种旱情综合评价方法[3]。Tabari构建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驱动的干旱频率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加拿大Okanagan盆地夏季极端干旱频率分析[4]。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干旱灾难的天气监测及诊断研究[5-6]。 塘坝作为农业灌溉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其调节水量供需平衡以及抗旱的能力备受关注。梁修存等对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水利设施不配套降低了抵御旱灾的能力,因此提出改革水利建设管理体制[7]。刘涓等基于GIS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对27个有效集水区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塘堰系统建设前后对农田水量平衡的调控作用[8]。戴仕宝从塘坝形成及水资源供需角度出发,构建了塘坝与土地利用适应性指数、塘坝水资源供需适应性指数等指数,以研究塘坝系统水适应性机制与测度[9]。塘坝灌溉系统对于解决江淮丘陵灌区干旱问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塘坝系统抗旱能力的研究也备受关注。金菊良考虑农业种植结构及塘坝建设等情况,提出了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概念及计算模型[10];姜万勤分析了中小流域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状况以及灌区作物组成、灌水方法,提出了中小型水库群抗旱能力预报图解法[11]。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区选择 选取滁州市三界镇与章广镇典型样区,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取土地利用结构、塘坝、耕地与水田的面积等相关信息。选取当地典型种植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塘坝的可供水量以及农作物的季节需水量,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降雨频率下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与塘坝的供水量平衡分析,进行抗旱能力评估。
1.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分别为遥感影像数据、旱地与水田典型农作物在不同降水频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复蓄次数、塘坝总容积量。样区遥感数据为LocaspaceViewei下载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对两样区影像进行各要素矢量化,得出两样区土地利用类型图。结合矢量化结果与实地调查勘测,研究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有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塘坝、居民地。旱地与水田等典型农作物在不同降水频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复蓄次数参考文献中所得[12]。
1.2 计算方法
1.2.1 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 为了便于数据的计算与研究,以农作物水旱比与典型农作物每hm2灌溉需水量为基础,对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进行计算[10]。
式中:[M平均]为平均每hm2耕地灌溉需水量(m2);[M水]为水田单位面积内耕地灌溉需水量(m2);[M旱]为旱地单位面积内耕地灌溉需水量(m2)。
式中:[M]为单位面积内农业耕地综合灌溉需水量(m2/hm2);[ f]为复种指数。
1.2.2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对样区耕地综合灌溉需水量以及样区内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供水量的计算研究,分析该典型样区内塘坝的抗旱能力。通过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用线性插值法计算江淮丘陵典型区的灌区抗旱能力[10]。其理论公式如下:
2 江淮丘陵典型区抗旱能力评估
2.1 土地利用类型 用Arcgis对2个样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进行要素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得出2个样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旱地、水田、林地、荒草地、塘坝、居民地。各要素结构占比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图2及表1可知,样区1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与旱地,面积占比分别为17.20%、50.84%,其次为林地与荒草地,面积占比之和为30.01%。样区2内农业用地中旱地面积相对偏少,占比为9.98%;以水田为主,占比为17.53;林地与荒草地面积占比为67.72%。2个样区内塘坝面積占比均仅占3%~5%。
2.2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通过对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塘坝可供水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的抗旱能力,同时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达到何标准时可以满足水量供需平衡进行分析计算。
2.2.1 塘坝灌区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 参考安徽省旱田典型农作物的有效降雨量实验结果数据[12],研究区内水稻与小麦是以交替种植,水稻主要为春季种植,而小麦主要为秋季种植,由此可得复种指数为2。通过计算得出样区1的水旱比[a]=0.34,样区2的水旱比[a]=1.74。利用计算得出的水旱比、每hm2农业地综合灌溉需水量与复种指数对不同降雨频率下耕地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进行计算。由图3可知,样区1在降水频率达到75%~95%时,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呈大幅度增长,增幅为88.9万m2。而样区2在降水频率达到50%~75%时,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呈大幅度增长,增幅为86.5万m2。根据农作物不同降水频率下每hm2灌溉需水量数据[10]可知,50%~75%的降水频率下水稻每hm2灌溉需水量增幅远大于小麦的,而在75%~95%的降水频率下则反之。综上所述,随着降水频率的增大,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的样区1的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的增幅大于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样区2。
2.2.2 塘坝可供水量与供需比 通过实地数据测量得出2个样区内所有塘坝的总容积量,采用复蓄次数法,结合当地实际生产的相关经验计算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塘坝的供水量(塘坝供水量=塘坝容积×复蓄次数)。降水频率达到50%、75%、95%时塘坝的复蓄次数分别为1.7、1.4、0.9[13]。由表2、表3可知,样区1因塘坝数量少、容积量不足等,水资源供需比整体平均小于1,其供水能力与实际耕地需水量相差较大。而样区2水资源供需比整体平均大于1,其供水能力得以满足实际耕地需水量。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得出,降水频率达到75%比较符合当地的实际降水情况。由此对样区1内农业种植结构、水旱比等进行合理计算可得,当旱地面积缩小至22.69%时,样区1内的水资源供需比达到1,水量供需达到平衡。
2.2.3 塘坝灌区抗旱能力 通过对不同降雨频率下农业灌溉需水量与塘坝供水量等数据的研究与计算,得出样区2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高达93.65%,样区1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为50.51%。通过对区域内农业综合灌溉需水量和塘坝供水量的计算得出,样区1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水旱比过小,塘坝供水量无法满足农业灌溉需水量,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塘坝抗旱能力弱;样区2内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水旱比属于正常值范围,塘坝供水量得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水量,水资源供需平衡,塘坝抗旱能力强。由此可知,土地利用结构、水旱比以及塘坝供水量的平衡关系对塘坝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方面,2个样区塘坝面积均占3%~5%,水田面积占比相当,但旱地面积差距较大,样区1占比约为样区2的5倍,2个样区种植结构差异较大。
(2)塘坝灌区水资源供需方面,样区1内塘坝灌区水资源供需比小于1,其塘坝供水能力与实际农业灌溉需水量相差较大,因此样区1几乎年年出现干旱,而样区2内塘坝灌区水资源基本能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这与实地情况相吻合。
(3)塘坝灌区抗旱能力上,2个样区的抗旱能力值分别为50.51%、93.21%。在降水频率达到75%情景上,将样区1内旱地面积占比缩小至22.69%时,其区域内水量供需达到平衡。根据降水概率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有助于调控江淮丘陵区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于凤存,蒋尚明,金菊良,等.江淮丘陵区干旱成因与减灾措施分析[J].人民长江,2016(07):1-5.
[2]中国气象学会安徽省分会学术年会干旱小组.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干旱问题的探讨[J].地理学报,1966(01):37-47.
[3]曹升乐,王旭峰.基于供需成因分析和供需水量平衡的旱情评价方法研究[J].水文,2006,26(2):6-8.
[4]Tabati H,Sadiq R,Khan F I.Uncertainty-driven charac-teruzation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drought frequencyusing enhanced SPI [J]. Water Resour Manage,2014(28):15-40.
[5]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J].城市与减灾,2005(02):2-5.
[6]邹仁爱,陈俊鸿.干旱预报的研究进展评述[J].灾害学,2005,20(3):112-116.
[7]梁修存,杨祎,丁登山,等.皖西江淮分水岭易旱区旱灾机制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05):61-65.
[8]刘涓,张仕超,魏朝富.西南丘陵山区塘堰系统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局地调控作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43-48.
[9]戴仕宝,周亮广,叶雷,等.江淮丘陵地区塘坝系统水适应性机制与测度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5):41-49.
[10]金菊良,原晨阳,蒋尚明,等.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J].水利学报,2013(05):534-541.
[11]姜万勤.中小型水库群抗旱能力预报图解法[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8(05):16-18.
[12]原晨阳.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13]王庆.江淮丘陵易旱地区塘坝系统可供水量的计算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學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77059);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CXXL047)。
作者简介:时雨莹(1999—),女,安徽滁州人,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收稿日期: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