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素养,探析涵泳语文审美取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修养。基于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关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的层次,这些核心的层次最终都整合统一于学习的主体——人之中。涵泳语文立足于人的发展,是潜心静思的语文,是追求美的境界的语文,更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笔者将以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为例,探析涵泳语文的审美取向。
  一、关注内容——涵泳语文审美的基本前提
  翻开统编本一年级教材,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选文来源看,教材除了保留一部分经典老课文外,还选取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童谣、儿歌、故事等传统蒙学读物,真正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量的课文来自于名家之手,其中不乏诸如教育家叶圣陶,儿童文学家张秋生、金波等的作品,还有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俄罗斯作家巴乌姆美莉的《小蜗牛》、日本作家金子美铃的《一个接一個》,在空间地域上得以延展,可谓精心编排,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从思想内容上看,有表现自然风光的《四季》《春夏秋冬》,有激发爱国情怀的《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有反映革命传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贴近儿童心理的《明天要远足》《一个接一个》,有培养良好习惯的《小书包》《文具的家》,等等。细观之,教材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一年级上册开篇“我是中国人”到“我是小学生”,再到“我爱学语文”,由国家、民族到个人,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全面的自我认知系统。从“天地人”到“金木水火土”,再到“口耳目”,由宇宙、自然万物到对个体自身的观照,无形之中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生命本源的归属感。统观教材选文的主题,无不体现与国、家、自然、社会和个人紧密关联、一脉相承的编排体系,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也是涵泳语文需要关注的内容。
  二、注重语用——涵泳语文审美的核心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可以说,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国文学科性质时说:“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也是思维的载体,只有从语言文字进入,才能深入到思想的层面、思维的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是对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积累和运用整合、协同发展的过程。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阅读单元课文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穿插并行的两条线索展开的。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线索和抓手。梳理这些语文要素,它涵盖了涵泳语文“读、思、品、用”各个层面的能力训练与提升。
  朗读方面,如“读好长句子”,“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分角色读一读”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词句训练方面,如《树和喜鹊》课后练习: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我还能说几个。《怎么都快乐》课后练习:跳绳、踢足球……我还能说这样的词语。《荷叶圆圆》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苹果_____,_____。《一分钟》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要是能赶上绿灯,就_____。等等。从说到写,从词语理解、积累到词组搭配,再到句子表达,循序渐进,提升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阅读表达方面,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注重语言内化积累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输出和运用。如《乌鸦喝水》中: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从文中提取信息加以表达。《我多想去看看》中: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找寻相似的心理体验加以表达。《端午粽》中: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适度拓展,联系生活加以表达。不同的表达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这些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从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最后指向运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语文要素的落实,并不局限于上述某一篇课文之中,而是应当作为涵泳语文课堂中的关注点,在教学中反复操练,不断巩固,前后勾连,相互照应,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始终。
  三、传承文化——涵泳语文审美的价值导向
  如何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素养中的意义,王宁教授做了清晰的阐释:“任何学科都包括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一点上,语文和艺术具有分工的关系。但是,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方面,也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教材特别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一年级教材从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着手,主要从汉语言文化和节日民俗等方面,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感受汉字的形象美。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有借助事物形象进行象形字学习的《日月水火》,有遵循造字规律进行会意字学习的《日月明》,都注重形象性的构字方法。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也触摸到汉字背后所承载的造字规律、古人智慧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此外,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渗透字源字理的知识,将其与识字写字环节有机融合,既增加识字写字的趣味性,又渲染了汉字的文化因素。如在教学“马”这个生字时,教师先出示“马”的象形字,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如猜不出,则逐渐出示“马”字由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最终使学生猜出“马”字。接着出示“马”的形象图,进一步观察图与文字的相似之处。学生会发现:马头高高昂起,马嘴嘶鸣要张开,马背强壮有力要向后突起,四条马腿简化成一横要长长伸出,好似在奔腾。在对马的形象的认知过程中,巧妙地识记并指导了“马”字的书写,更渗透了汉字的文化意蕴。
  其次,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汉语的音韵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年级教材的选文中,大多是文章短、用字少、朗朗上口、易于诵记的韵语、童谣、儿歌、童话、故事,这类文体句式简洁,富有韵律,在言语形式上更加接近儿童的口语表达习惯。即便是较长的文章,在结构上也具有反复的特点,会包含一些回环往复的语句,易于学生推测后面的情节。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朗读,真切地体味传统语言形式的结构美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从而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最后,感悟经典的内涵美。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对韵歌》《古对今》《春夏秋冬》等,借鉴了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在经典吟诵之中,感受语言的典雅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端午粽》《老鼠嫁女》《孙悟空打妖怪》,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习俗以及民俗文化,感受到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学生在诵读积累这些经典内容的过程中,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潜移默化被地注入了民族精神的营养。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两个偏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会写“立、正”等4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背诵课文。  3.懂得要尊敬国旗,爱护国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升国旗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谁在什
我和老师们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人问我:“能给我们开一份阅读书单吗?”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因为我读过的书不多,见识非常有限,我担心一己之见影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抉择。  誰来界定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阅读。“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
第一学段是小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第一学段也是识字学词的高峰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朗读词语就相当关键。由于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这一阶段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纵观第一学段词语的朗读,要么一字一顿,要么一字一拖。长此以往,极其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将对有感情朗读课文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朗读好词语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朗读词语的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课堂上,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想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我们就需要进行检测评价。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试卷中的作文题来进行检测,而阅读能力则需要根据一些阅读文段编制阅读考查题来进行检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阅读考查题命题的策略,让一线语文教师知道阅读考什么,从而思考教什么。  一、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  P
摘要 浸泡法是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利用H2O2溶液浸泡后在不同条件下的硝酸盐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3 K时,用浓度为0.01 mol/L的H2O2溶液浸泡50 min,去除率可达71.9%,效果最好。  关键词 芹菜;H2O2;硝酸盐;去除率  中图分类号:S6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35-02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到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正确感知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2.能结合人物的心情变化规律,借助漫画的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乐于分享自己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3.能借助左边横变短、捺变点,右边过中线、会穿插等规律,正确漂亮地书写“种、样、伴、伙”四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一、开课揭题,游戏检测  1.齐读课
当今,大多教师出身的校长到一线上课实属艰难。各种压力已经让作为校长的我们精力几乎耗尽。但身为校长还是应该坚持上各种类型的研究课。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师的身份,喜欢因教语文而去阅读经典,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这灵魂当然还有书以外的、课堂上最纯粹的孩子们。所以,我还在坚持着。  虽然不能一直带一个班,可是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课堂的敬仰,以及对专业经历充分“具身”的体验和深刻感悟积累而成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有鲁迅文学的身影,这就好比聊到中国古老文明的渊源便避不开中国神话,谈到中国诗歌便少不了李白和杜甫,讲到童话故事便一定有安徒生的席位。  鲁迅作品言语气质冷峻,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从言语形式上说,鲁迅的文字文白夹杂,带有浓厚的绍兴方言味儿,不好读通、读懂;依文本内涵而言,鲁迅自己说,他是于暗中看一切暗,作品太悲观,不适合儿童阅读。很显然,对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鲁迅的文章,一定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