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开放式教学手段面向自然、社会与学生,深入挖掘开发校本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与家乡历史整合,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愿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家乡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行动、体验、感受、经历为主的课程。它超越书本,超越封闭式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它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我校地处被称为“千年古都百年县”的吉林省敦化市近郊,她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西周时期,东北最古老的民族肃慎人,就辛勤开拓了这块土地,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远古文明,保留至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遍布市境内各乡镇。于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家乡历史”整合,开发了集史料性、知识性、研究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敦化古代文化遗存探秘》课程。
一、考察古墓群从中获得大量远古信息
离我校只有2.5公里的“六顶山古墓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二十六大古墓群中排名在前。古墓群分两个墓区,分别为渤海国建国前靺鞨族墓葬与渤海国早期王室及贵族陵寝。共计二百余座,大都保存完好。由于此文化遗存景点离我校隔江相望,路途很近且交通便利,曾多次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并有许多重大发现,有些考古界悬而未解的问题,通过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找到了答案。如这些古墓葬都为石圹墓、石棺墓与瓮棺墓,其共同特点是全部采用石头砌成,没有用木制品,先人的骨灰盛装在墓中的石函或泥瓮中,无一点奢华陪葬品。大多数古墓深埋地下无坟头。为此,教师设置三个问题以求答案,这也是考古界多年探索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一是古墓为何不用木料而用石砌,并如此简陋;二是为什么远古时期的人们就有火葬习俗而不土葬;三是为什么古墓深埋地下不堆土立坟头?
经过师生合作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反复论证,完成了一篇题为“古人的环保意识带给我们的启示”的调查报告。对以上三个问题有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一、以石造墓可就地取材节省木料;二、将先人遗体火化安葬可杜绝疾病传播;三、墓葬深埋可节省耕地。这一切都说明古人的环保意识很强。他们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不随意砍伐树木,珍惜每一寸土地。它说明远古文明的产生是由蒙昧无知而逐步走向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而现代文明却是以破坏生存环境,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盲目开发有限资源为代价的。现代人的野蛮已远远超过了远古的洪荒与愚昧。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师生都有所收获,尤其是精神与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净化。一个古墓群的形制让我们反思:今天落后的丧葬习俗应该改一改了,曾几何时我们的父辈过度砍伐森林,以致家乡的森林覆盖率在日益减少,许多墓地早已是坟满为患,每年因祭奠活动造成的火灾时有发生,从这几点看我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如古人。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和整改,真就有愧于长眠在这片土地的先民,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有愧于家乡这座“千年古都百年县”的美誉。
二、寻访“二十四块石”破解千古之谜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体验中成长,弥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个性发展不足的黑洞。旨在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增强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发挥团体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所遇的问题。它不能搞成纯粹的文本化,即通过图书馆、网络去查资料,使探究历程演化成找文本——抄文本——念文本——显示文本,让“实践”成为“纸上谈兵”,失去了意义,久而久之使学生厌倦乏味,没有了学习兴趣。
在我市境内有四处古遗址,史书与相关资料没有记载它在当年是何建筑又有何用途,考古界也众说纷纭。它就是“二十四块石”,分别在四处交通要道旁安放了上千年,至今仍保存较好,这些古遗址离我校最近一处只有0.5公里,有些同学的家就在它附近,但从来无人注意它。于是我们开设了一节《揭开二十四块石之谜》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遗址,根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近几年考古人员的研究结果,指导学生通过考察、采访、调研、想象等活动,给出一个贴近史实、合乎情理的答案。
关于“二十四块石”的用途和性质,经过近几年专家考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据《鸡林旧闻录》一书认为是“仓库遗址”;②认为是渤海王室及贵族成员故去后还葬祖茔途中设祭时停灵用之祭坛;③可能是渤海国交通要道上的亭阁式建筑;④多数人认定它为古驿站遗址; ⑤最近有人提出“殷人指路标识说”,果如此,过去一贯认为的“二十四块石属渤海文化遗存”说法将被推翻,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以上“二十四块石六说”都有一定依据,又都存在许多疑点。根据它们透露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考证,让学生说出除此六说之外的另几种可能。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胆发挥想象,解答这个历史谜团。从后来反馈上来的信息看,大多数学生对这次活动深感兴趣,研究上也有广度与深度,想象力也相当丰富。对“二十四块石”的用途与性质又增添了新的几种说法,即:有学生认为它是用于军事的点将台;有学生认为它是古时候的活动式演出舞台;也有人说它是祭天或举行某种仪式的临时性建筑遗址;还有人认为它是处决犯人的断头台;另有一些学生想象力更丰富更新奇,说它是供奉神灵的祭坛;皇室贵族迎来的临时休息场所;举行丰收庆典的篝火晚会燃火点;救济难民的临时放粮点。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创意。虽然有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有的似乎有些离谱,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积极的,应给予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激情之火永远燃烧。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内容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善于挖掘开发校本资源,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确定教学上的坡度,做好“搭桥、铺路、垫坡”工作,让这一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家乡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行动、体验、感受、经历为主的课程。它超越书本,超越封闭式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它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我校地处被称为“千年古都百年县”的吉林省敦化市近郊,她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西周时期,东北最古老的民族肃慎人,就辛勤开拓了这块土地,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远古文明,保留至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遍布市境内各乡镇。于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家乡历史”整合,开发了集史料性、知识性、研究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敦化古代文化遗存探秘》课程。
一、考察古墓群从中获得大量远古信息
离我校只有2.5公里的“六顶山古墓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二十六大古墓群中排名在前。古墓群分两个墓区,分别为渤海国建国前靺鞨族墓葬与渤海国早期王室及贵族陵寝。共计二百余座,大都保存完好。由于此文化遗存景点离我校隔江相望,路途很近且交通便利,曾多次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并有许多重大发现,有些考古界悬而未解的问题,通过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找到了答案。如这些古墓葬都为石圹墓、石棺墓与瓮棺墓,其共同特点是全部采用石头砌成,没有用木制品,先人的骨灰盛装在墓中的石函或泥瓮中,无一点奢华陪葬品。大多数古墓深埋地下无坟头。为此,教师设置三个问题以求答案,这也是考古界多年探索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一是古墓为何不用木料而用石砌,并如此简陋;二是为什么远古时期的人们就有火葬习俗而不土葬;三是为什么古墓深埋地下不堆土立坟头?
经过师生合作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反复论证,完成了一篇题为“古人的环保意识带给我们的启示”的调查报告。对以上三个问题有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一、以石造墓可就地取材节省木料;二、将先人遗体火化安葬可杜绝疾病传播;三、墓葬深埋可节省耕地。这一切都说明古人的环保意识很强。他们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不随意砍伐树木,珍惜每一寸土地。它说明远古文明的产生是由蒙昧无知而逐步走向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而现代文明却是以破坏生存环境,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盲目开发有限资源为代价的。现代人的野蛮已远远超过了远古的洪荒与愚昧。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师生都有所收获,尤其是精神与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净化。一个古墓群的形制让我们反思:今天落后的丧葬习俗应该改一改了,曾几何时我们的父辈过度砍伐森林,以致家乡的森林覆盖率在日益减少,许多墓地早已是坟满为患,每年因祭奠活动造成的火灾时有发生,从这几点看我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如古人。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和整改,真就有愧于长眠在这片土地的先民,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有愧于家乡这座“千年古都百年县”的美誉。
二、寻访“二十四块石”破解千古之谜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体验中成长,弥补应试教育所造成的个性发展不足的黑洞。旨在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增强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发挥团体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所遇的问题。它不能搞成纯粹的文本化,即通过图书馆、网络去查资料,使探究历程演化成找文本——抄文本——念文本——显示文本,让“实践”成为“纸上谈兵”,失去了意义,久而久之使学生厌倦乏味,没有了学习兴趣。
在我市境内有四处古遗址,史书与相关资料没有记载它在当年是何建筑又有何用途,考古界也众说纷纭。它就是“二十四块石”,分别在四处交通要道旁安放了上千年,至今仍保存较好,这些古遗址离我校最近一处只有0.5公里,有些同学的家就在它附近,但从来无人注意它。于是我们开设了一节《揭开二十四块石之谜》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遗址,根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近几年考古人员的研究结果,指导学生通过考察、采访、调研、想象等活动,给出一个贴近史实、合乎情理的答案。
关于“二十四块石”的用途和性质,经过近几年专家考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据《鸡林旧闻录》一书认为是“仓库遗址”;②认为是渤海王室及贵族成员故去后还葬祖茔途中设祭时停灵用之祭坛;③可能是渤海国交通要道上的亭阁式建筑;④多数人认定它为古驿站遗址; ⑤最近有人提出“殷人指路标识说”,果如此,过去一贯认为的“二十四块石属渤海文化遗存”说法将被推翻,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以上“二十四块石六说”都有一定依据,又都存在许多疑点。根据它们透露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考证,让学生说出除此六说之外的另几种可能。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胆发挥想象,解答这个历史谜团。从后来反馈上来的信息看,大多数学生对这次活动深感兴趣,研究上也有广度与深度,想象力也相当丰富。对“二十四块石”的用途与性质又增添了新的几种说法,即:有学生认为它是用于军事的点将台;有学生认为它是古时候的活动式演出舞台;也有人说它是祭天或举行某种仪式的临时性建筑遗址;还有人认为它是处决犯人的断头台;另有一些学生想象力更丰富更新奇,说它是供奉神灵的祭坛;皇室贵族迎来的临时休息场所;举行丰收庆典的篝火晚会燃火点;救济难民的临时放粮点。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创意。虽然有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有的似乎有些离谱,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积极的,应给予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激情之火永远燃烧。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内容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善于挖掘开发校本资源,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确定教学上的坡度,做好“搭桥、铺路、垫坡”工作,让这一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