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把数学从生活实践中分离为纯粹的演练学科,割断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链接"起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脱离实际的、难懂的学科,以唤起学生接近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更高。所以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编制"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依托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编顺口溜"的教学情景,如: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或一张书桌4条腿,两张书桌8条腿......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学生牢牢记住"4的乘法口诀"。又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雯雯和妈妈去新华都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4元),一件衣服(单价86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带了340元,她应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么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数学的乐趣。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接着教师让五个学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从左数第几个是谁,从右数第几个是谁......然后五个小朋友交换位置再说一说。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左右"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坐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坐的是谁。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时,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提问:"兰兰想将这幅画镶在玻璃框里挂起来装饰房间,你能帮兰兰估一估,大约要多大的玻璃做镜面?大约要多长的木条做镜框?"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时呈现如此鲜活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有的说:"将这幅画带到玻璃店里去,照比一块大小相当的玻璃就成了。"有的说:"带去太麻烦,量一量这幅画的长和宽,把长×宽,就是要配的玻璃大小了。"有的说:"用绳子在画的四周拉一圈,绳子的长就是木条的长了。"有的说:"量一量画的长和宽,两条长和两条宽合起来不就是木条的长了吗"?这时,老师趁势引导,从这个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实质:求玻璃的大小就相当于这幅画的面积,求木条的长就相当求这幅画的周长。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品尝学有所用的价值。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每次学完新课后,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下,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应该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8千克的涂料,粉刷我们的教室需要涂料多少千克?要计算粉刷面积,需要知道那些长度?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拿来米尺,几个学生一组动手测量了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还测量了教室门窗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计算出粉刷面积和所需的涂料。每个小组汇报计算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计算正确,个别学生没有减去门窗的面积,这时教师给予指点一下,学生马上明白错在哪里。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品尝学有所用的喜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传统的教学把数学从生活实践中分离为纯粹的演练学科,割断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链接"起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脱离实际的、难懂的学科,以唤起学生接近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学习兴趣就高,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更高。所以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应该是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编制"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依托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编顺口溜"的教学情景,如:一只青蛙4条腿,两只青蛙8条腿......或一张书桌4条腿,两张书桌8条腿......这样的教学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学生牢牢记住"4的乘法口诀"。又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雯雯和妈妈去新华都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34元),一件衣服(单价86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带了340元,她应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么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在熟悉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数学的乐趣。
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接着教师让五个学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从左数第几个是谁,从右数第几个是谁......然后五个小朋友交换位置再说一说。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左右"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坐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坐的是谁。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
三、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时,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提问:"兰兰想将这幅画镶在玻璃框里挂起来装饰房间,你能帮兰兰估一估,大约要多大的玻璃做镜面?大约要多长的木条做镜框?"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时呈现如此鲜活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有的说:"将这幅画带到玻璃店里去,照比一块大小相当的玻璃就成了。"有的说:"带去太麻烦,量一量这幅画的长和宽,把长×宽,就是要配的玻璃大小了。"有的说:"用绳子在画的四周拉一圈,绳子的长就是木条的长了。"有的说:"量一量画的长和宽,两条长和两条宽合起来不就是木条的长了吗"?这时,老师趁势引导,从这个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实质:求玻璃的大小就相当于这幅画的面积,求木条的长就相当求这幅画的周长。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品尝学有所用的价值。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每次学完新课后,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下,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应该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8千克的涂料,粉刷我们的教室需要涂料多少千克?要计算粉刷面积,需要知道那些长度?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拿来米尺,几个学生一组动手测量了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还测量了教室门窗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计算出粉刷面积和所需的涂料。每个小组汇报计算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计算正确,个别学生没有减去门窗的面积,这时教师给予指点一下,学生马上明白错在哪里。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品尝学有所用的喜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