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话说从头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i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群体,1995年夏天,从进入公众视线的那一刻起,他们身上就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期待。他们的公选经历,是安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变革的一个缩影。
  
  1996年元月,《决策》杂志曾以“特别策划”的形式推出安徽首批十名公选厅干的专访,14年后,我们又对目前在任8位干部中的5位进行了回访。作为安徽公选初探时期的见证者,他们的口述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富有质感的历史记忆。
  
  第一轮思想搅动
  
  《决策》:1995年入夏,安徽省委决定公开选拔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这个消息在省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尽管安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但是一次性拿出10个厅级岗位,这在全国也算“大动作”,请问当时带来了哪些观念上的冲击?
  贺凌:1995年2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出台,同年6月,安徽就决定公开选拔10名副厅级干部,成为《暂行条例》最早的实践者,安徽公选工作最大的特点是行动快、规模大。
  在我看来,当时带来的观念冲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选拔工作从神秘走向公开,从伯乐相马走向了赛场选马。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干部选拔过程体现了公平竞争,正面冲击了跑官要官行为。二是冲破了论资排辈的老观念,1995年第一次公选厅干,报名条件之一就是设定了45周岁以下,过去这个年龄段的人还很少能够走向厅级岗位。
  刘健:1995年公开选拔10名厅干,在安徽干部选拔任用历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当时连我们也没有认识到这次选拔对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刻,从那以后,干部选拔走向了公开透明、民主评价的道路。
  可以说,这既是一场改革也是一个创举,使得从事基层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和埋头工作的干部,有机会去竞争比较好的岗位,去发挥更大的贡献。
  《决策》:我们注意到安徽首次公选召开了一个动员大会,当时的省领导还在动员会上特别强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要“逐人进行动员”,对于报名参加公选的干部来说,当时是不是有所顾虑,为什么?
  陈文华:说起公选报名,坦率地说我就是组织部门“动员”的结果。当时我45岁,当了3年区长,年龄到了报名条件的上线,又是地方培养多年的女干部,做一把手也很得心应手,没有想去参加竞选。我是出差在外地的时候接到市委组织部通知,领导当面约谈,鼓励符合条件的同志参加选拔,我这才下决心去参与竞争。
  汪建国:对于第一批公选厅干来说,的确感慨很多。当时,公开选拔毕竟是一件新鲜事,有顾虑很正常。一是因为竞争职位行业跨度很大,大家都没有经验,觉得心里没底。二是当时的干部群众中确实有少数人把参与公平竞争与伸手要官等同起来。我记得当时公选宣传工作力度很大,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充分了解、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为公开选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是否参加公开选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大的人生抉择。一边是可预期的上升空间,一边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公开竞争;一边是轻车熟路的业务工作,一边是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经过这一场公选锻炼,也培养了干部队伍的竞争意识。
  
  难忘的公选经历
  
  《决策》:报名、笔试、面试、考察,这4个月时间,对每一位参加公选的厅干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请问当时有哪些事给您留下了深刻记忆?
  刘健:面试时既紧张又激动,有一道面试题我至今记忆犹新。评委要我用3分钟时间讲述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我就讲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事情。一次,我发高烧,一位老师傅在病床前看护了几天几夜,尽管这位师父家庭也很困难,但他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为我补养身体,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激发了我对组织、对社会的感情,也激发我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发向上。在面试考场,这个小故事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考官。
  陈文华: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开选拔工作的公开、公平。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在观望,是不是真能做到公开、透明。以我报考的省民政厅副厅长岗位为例,5个考察对象中有3个人是本系统的干部,其中还有一位民政厅的处长。我走上这个岗位后分析自己的优势,可能一是女干部,二是自己有基层工作经验。事实说明,这项工作真正体现了公平、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
  《决策》:公开选拔作为新生事物,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关注度很高,期望值也很高,请问当时有哪些切身感受?
  贺凌:说起社会关注,我想到一件事。1995年底,我走上省电子局副局长岗位,读高中的孩子转学成了一件头痛事。合肥一所中学领导从教师那里偶然得知这一情况,当即研究决定“为公选厅干解决后顾之忧”,孩子不仅顺利转学,还免收转学费。这件小事说明,当时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关注着公选工作和公选干部。
  《决策》:空前的社会关注会不会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呢?
  汪建国:通过公选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更要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能让人家说考试行,工作不行,所以分外有压力。1996年整整一年,我跑遍了全省县级税务局调研,通过调研,别人的间接经验可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跟班子学习,参加任何一个会,出席任何一个活动,我都当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刘春霞:对公选干部来说,职位的升迁不等于能力的提升,不等于水平的提高,而意味着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更要注重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选择与改变
  
  《决策》:作为第一批公选厅干,公选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贺凌: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是学雷达工程的,先在科研单位工作,然后进政府机关就把专业丢掉了。公选给了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感觉自己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到爱好的专业岗位,的确是非常幸运的,所以,1995年底上任电子局副局长时,我就说自己就是一名归队的“老兵”。
  《决策》:在14年中,有人辗转多个地方,也有人十多年坚守在同一部门。这些年中,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什么?
  刘健:14年中,我从省工商局到亳州市、到淮南市,再到省民政厅,从省直单位到地方再回到省直单位。这些年,经历的岗位多,角色不断变化,这期间感觉常务副市长的角色最难把握。俗话说,“吃饭要吃素、穿衣要穿布,千万不要做常务”,但是,正是在地方担任常务副市长那几年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锻炼机会。
  汪建国:在这些年中,我最难忘的是担任省财政厅副厅长的6年。我刚到财政厅的时候,安徽税费改革启动一年时间,由于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义务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一系列矛盾凸现出来,安徽作为全国税费改革的试验田,到底是进还是退?这段时间,由于兼任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工作任务重、节奏快。尽管很累,但是很充实,让我觉得所做的工作每一步都向为农民减轻负担的大方向在靠近。
  《决策》:尽管大家的工作经历各不相同,第一批公选厅干有没有哪些群体性的特征呢?
  刘春霞:1995年安徽首批公选厅干,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下放农村,当过知青,招工回城,好几位同志都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年轻时大家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又很幸运地成为安徽省第一批公选厅干。可以说,这批人身上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反映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
  汪建国:现在的领导岗位,很少是因为能力不行做不好,而是责任心没到位做不好,社会对公选干部这个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也让我们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他文献
房价飙升、农村空心化、贫富悬殊、内需乏力……这些都是困扰转型期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不过,真正具备洞察力的明眼人,其实不难发现,以上这些看似无比复杂纠缠的许多问题,其实背后的根源是土地及其权利归属问题。而引发种种乱象的根本原因,正是当下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随之而来的城乡二元体制对整个社会的桎梏。  华生敏锐的指出,当年李昌平提出的“农村、农民与农业”这老三农问题,已经在实现了“免除皇粮乃至补贴农业”
“在第28届‘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上,占据60多个展位的中国展区几乎无人问津,与周围的台湾、日本及美国等展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令人痛心,迫使国人不得不深刻反思。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现已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在地产界拼搏了十几年的我,充分认识到为国家、民族和社会释放自己正能量的机会来了,深感有必要借力产业地产打造一座让全世界的食客都能吃得放心又营养美味,且生产、检测
这十年,是省纪委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上上下下情系明光、投身江淮分水岭治理开发的十年;  这十年,是省纪委探索明光分水岭综合治理、实施“四把工程”取得明显成就的十年:把水留住取得实效,把树种上成果丰硕,把路修通成绩斐然,把结构调优迈出步伐,尤其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明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0元,是十年前的3倍;  这十年,也是省纪委和有关省直部门的一批帮扶干部得到锻练,在一线成长起
在区域经济坐标系上,争先进位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既有总量指标,也有分项指标。透过不同层面的分析,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安徽所处的方位与梯队。  5月25日,安徽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动员大会,参会者从省委常委一直到乡镇领导,这是在时隔8个月后,安徽第二次召开万人动员大会。凝炼这两次会议的主题,分别是“调转促”和“闯新路”。这次动员大会后,“闯出六条新路”被鲜明地写在安徽发展的旗帜上,成为新航标。  闯出六条
加拿大传奇人物、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的长子贾斯汀·特鲁多率领自由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锁定总理职位。年仅43岁的小特鲁多在大选初期不被看好,但在竞选中表现抢眼,支持率逐步上升,最终实现逆袭。  竞选中,小特鲁多提出让加拿大重回父亲设定的道路,承诺向富裕阶层增税,维持赤字预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特鲁多也善于运用社交媒体展示个人魅力。除了偶尔发布和政策有关的内容,这位文学系出身的
一  常平县委副书记覃达虚掩着办公室的门,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突然龙腾集团的老总扁中仁走进来,在办公桌上摆上两条精装软条芙蓉王烟。  覃达说:“往后你要少来这里。”“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不会来。”扁中仁说,“城东老城区的改造工程你得给我。那可是两个亿的大工程。”  覃达现在不分管城建,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城南的工程还没有做完,你又把手伸向城东,你就不能让别人讨口饭吃?”  “拿下这个工程之后,再把
梳理8个省市的改革方案会发现,在国企与国企进行战略重组的同时,民企与国企之间进行战略重组,唱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场重头戏,也被寄予厚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2013年12月17日,上海,这座地方国资最为集中,地方国企实力最强的城市,发布“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打响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枪”。截至2014年7月31日,地方国资改革求索渐成燎原之势,湖南、湖北、江西、重庆、天津、四川、山西、
眸然回首,又是一年。不知不觉,“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已经走过8个年头。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之年,也是“中国梦”实现征程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年。而地方公共决策,也正涌动着新的趋向,萌发出新的希望。  盘点2012地方公共决策,我们又有很多新的发现。呈现在您面前的三份榜单——“十大地方决策新锐人物”、“十大地方公共决策镜鉴”、“十大地方公共决策试验”,是从《决
《决策》:太和县已经确定走工业强县的战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37.3%,可以说工业经济在稳步回升。2014年,太和的发展形势如何?您认为太和工业经济、特别是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玉峰: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太和“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宏观形势偏紧、结构矛盾突出、要素制约明显和
46岁的西克拉·阿勒瓦什创造了两个第一:她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建城以来唯一的女市长,也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首都女市长。能坐镇治安不靖、腐败严重的巴格达,让人对这位女性颇为好奇。  与伊拉克政界那些气宇轩昂的男性同事不一样,阿勒瓦什经常裹着素净的头巾,穿着黑色西服,显得低调而优雅。阿勒瓦什曾长期任公务员,还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位学者型官员。  在被任命为市长前,阿勒瓦什是高等教育部的总司长。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