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谭菊珍:此生有幸遇到你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99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天佑出生在广州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自立。而谭菊珍出生在一个来往于澳门和广州的富商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是同乡加好友的关系,也许他和她一辈子也不会相遇。
  一天,两位老友话家常,谈到科举前途堪忧,谭父想起清政府正在准备招考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这是一条可以走的“洋仕途”,机不可失,劝老朋友万不可错过对孩子的栽培机会。可是詹父担心孩子太小,出去求学多有不便。还是谭父见多识广,当即许诺:“你若同意天佑出国,我可以资助经费。只要他学成归国你我就结成儿女亲家,还怕我不为他考虑周全吗?”有了老友的承诺,第二天,詹父就带着儿子詹天佑到设在香港的招生机构报了名。
  詹天佑知道自己出国全赖谭伯伯支持,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暗下决心,等学成归来,不但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同时一定不忘谭家栽培之恩。5年后,年仅16岁的詹天佑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1881年,詹天佑学成归来,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稚气少年蜕变成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此时,谭家女儿谭菊珍还是一个天真羞涩的姑娘,她虽然知道父母几年前为她定了亲,却从未见过男方。直到有一次詹天佑登门拜访,她才看到他圆脸,留着胡须,很严肃的样子,这让她心生欢喜。
  在他26岁的那年,她19岁,两个人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顺理成章地喜结连理。谭家父母原本在婚前还有顾虑,怕见多识广的女婿对自己的女儿不满意,但是婚后,他们才发觉自己的顾虑实在是多余的,因为女儿女婿非常恩爱,并且詹天佑一心一意地对妻子。虽然他工作很忙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她,夫妻二人从未分开过。
  结婚第二年,詹天佑受聘到天津的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筑工作。詹天佑常年在祖国各地修筑铁路,夫人也随着四处奔波。两人先后育有五子三女,分别出生在广州、林西、山海关、锦州、北京5地。44岁那年,詹天佑被派修筑著名的京张铁路。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立誓要完成这个不被外国人看好的任务。为了修筑这条铁路,詹天佑亲力亲为,铁路修到哪里,他就把家搬到哪里。和那些“我在外面打天下,你在家里看好咱爸咱妈”不同,詹天佑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打天下的男人,他没有把妻儿老小扔在北京,而是让他们也跟着他住到工地上。铁路修到哪儿,一家人就在哪儿度日,享受天伦之乐。
  虽然铁路工地上的生活是辛苦的,但是能和丈夫守在一起,谭菊珍的心里是甜的。她在他的身边,表现得非常能吃苦耐劳,一点也看不出是娇小姐出身。詹天佑与她始终携手同行,夫唱妇随,让谭菊珍从未品尝过相思之苦,他们是天天相见欢。什么是丈夫,丈夫就是“一丈之内是夫”,詹天佑终生都在谭菊珍的一丈之内视线里。
  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是那么令人羡慕。白天丈夫去工地上做事,妻子就守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孩子。等到晚上收工回来,詹天佑回到自己的工地帐篷里,谭菊珍早已给他砌好一壶香茶,让他边喝边享受这宁静的时光。詹天佑生前曾留下一张在工地上拍的照片,在一个简陋的竹棚下,詹天佑躺在吊床里看书,妻子在一旁做针线活,女儿则在一张木桌子旁写字,周围环境非常脏乱。这样的场景在别人看来是辛酸的,但是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却是赛神仙般的快乐。铁路上的工友们看到詹天佑这样爱护妻子,从他们身上明白了婚姻的真谛,也纷纷效仿,自觉和妻子和睦相处。所以,当时詹天佑的铁路队工人,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家暴妻子的,也很少有人敢把夫妻拌嘴的事情说给詹天佑听,因为他们都明白,詹天佑会生气的。詹天佑曾经告诫过工人们一句话:家庭不睦,夫必有过。在那个男权大于天的社会,尊重女性是非常难得的进步。詹天佑认为是男人就应该敬爱妻子,不敬爱妻子的人,也必定不会信于友,忠于事。
  随着孩子一个又一个地降临,频繁的生育,加上随夫君走南闯北漂泊辗转,生活条件艰苦,中年的谭菊珍终于病倒了,患上了肺病。对此,詹天佑很自责,开始更细心地照顾妻子,亲手为她熬药煎药。妻子吃饭慢,饭菜每次没吃完就凉了,于是他就想法子制作了一套器皿,用来保温,好让妻子吃到热乎的饭菜。詹天佑虽然是工科出身,却是一个地道的暖男,不仅对妻子深情专一,对岳父母也极尽孝敬。他和妻子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惜,一生情深不渝。他们一共生了8个孩子,除了有一个难产夭折外,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他们注定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詹天佑和谭菊珍生活在一起的岁月里,闲暇时,他们喜欢一起欣赏菊花。詹天佑酷爱菊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只要是好品种,不管是什么价,他都要买来和夫人一起种植、分享、欣赏。或许他痴爱菊花,仅仅是因为夫人的名字里有个“菊”字的原因吧。
  194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为心脏病和疲劳过度在汉口逝世,享年59岁。他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移灵北京安葬。他走时,夫人谭菊珍正卧病在床,住在汉口俄租界的家里。巧的是,她也于59岁那年去世。两个人最终合葬于北京西郊,生同衾、死同穴。
  詹天佑夫妻相伴27年,彼此真心相待。令人禁不住感嘆:得多幸运才能遇到这样的好男人!得多幸运才能遇到这样的好女人!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20年9月,全国都在开学。可在四川,有上百名初中学生却差点失去了读高中的资格。因为他们的中考志愿被无端篡改了。经过警方调查,发现幕后黑手竟是同校考生吉某某。原来,吉某某中考发挥不佳,升学无望,他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同学害的,于是为了泄愤,他偷偷用手机登录了凉山州中考的志愿填报系统。尝试输入初始密码,竟然打开了。就这样,他的“篡改行动”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如愿以偿”地篡改了上百名同学的中考志愿。
李闰出身书香名门,是清朝户部主事李寿蓉之女,从小就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李寿蓉和同僚又是同乡的谭继浔交往甚好,在京属也相距不远。谭继浔的第三子谭嗣同和李寿蓉之女李闰同岁,能文能武。于是二人在把酒言欢的时候,就为儿女订了婚约。  光绪九年,谭继浔与李寿蓉相商,为儿女完婚。这年春,谭嗣同听从父亲的安排,专程到鄂准备与未婚妻李闰完婚。李寿蓉听说谭嗣同要来迎娶自己的女儿,非常高兴,亲书对联一副赠新人:“两卷道
“时间赐我青春和死亡,尽管我戴着枷锁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看了《我的诗篇》这部纪录片后,我对狄兰托马斯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片中的农民工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那份贴近大地的沉重,以及拼尽全力只为换取最平凡幸福的朴素和要强。6个农民工,或者说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演绎了“平凡但不苟且,朴实但足够坚强”的生命传奇。  之前我一直不相信并无法接受朴树在《平凡之路》中的那句歌词:“平凡才
阎肃:“坐牢”之苦  1962年,阎肃从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将故事改编成歌剧。那时阎肃正新婚,上级批了他18天探亲假,他却没来得及与妻子度蜜月,一转头跑到重庆曾关押江姐的渣滓洞去体验生活。在那间黑咕隆咚的牢房里,阎肃作为编号3841的“囚犯”,让人把自己双手反铐,戴上沉重的铁脚镣,蹲了7天7夜的牢房。地上是发霉的草垫子,吃的是监狱里用木桶装的菜糊糊……这些,阎肃都一一体验。为了亲历大刑,阎
大学毕业后,阎崇年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教书。不知从何时起,阎崇年开始吸烟,虽然烟瘾不大,但不抽烟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当时,阎崇年每月工资70元钱,因为家境贫寒,他交给父母60元钱补贴家用,剩下10元留给自己零花。其实,零花钱大都用来买了烟。  阎崇年家住在六部口,离琉璃厂古玩市场不远,一次,阎崇年发现古玩市场除了有古董出售,还有很多旧书摊。阎崇年毕业于历史专业,喜欢钻研清朝历史,闲暇时间,他在书摊淘
歌手金莎出道比较早,迅速走红之后,就是长时间的低谷。整整7年,她淡出大众视野。没有影视剧组找她,也没有综艺节目的邀约,她只好靠商演苦苦支撑。她的身影出现在粗陋的演绎现场,还因为三伏天在室外演出,晕倒在舞台上。  但是,金莎没有放弃。她属于易胖体质,喝一口水都会长肉。为了保持体形,她在饮食中计算着卡路里的摄入量。除了控制饮食,她经常健身,运用各种手段保持肌肤的弹性和光泽。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金
撒贝宁看起来更适合做严肃的节目,但他明白自己还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近几年,除了法制节目,他又做起了《开讲啦》節目。有记者问他:“节目类型跨度如此之大,不会对你造成特别大的困难吗?”他笑着说:“每一个节目给我的新鲜感都不一样,我都挺喜欢。我是一个特别愿意尝试不同事物的人,所以还真的期待能有更多的体验。”撒贝宁每次做完《开讲啦》都有一个结语,为了让结语给人们带来新鲜感,他常引用和化用诗词总结要旨。  
看日本影片《佐贺的超级阿嬤》,阿嬷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正是阿嬷的态度使影片变得温暖。它不但温暖了我们,也温暖了小昭广,成为昭广人生路上的光芒,带给了他无尽的精神财富,指引他从无知幼小成长为优秀青年。  阿嬷与昭广的生活虽然贫穷,却多姿多彩。“如果只是呆呆地走路的话,那不是很可惜吗?”“世界上多的是可以捡的东西,要丢的东西却是一样没有。”“这超级市场什么都有,送货上门还不收运费。今天超市休息
向和平年代的英雄致敬  1997年,祁发宝参军入伍,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那时,他许下承诺,要把人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保家卫国的事业。带着满腔热血和一股子敢打敢拼的韧劲儿,他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刻苦训练,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南疆军区军事课目考试。  毕业时,首长曾问祁发宝:“以后想到哪个部队去服役?”祁发宝坚定地回答:“苦一点累一点我不怕,我希望能去到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有一名高水
陈凯歌拍电影《妖猫传》时,黄轩饰演男一号白居易。为了尽可能地表现出白居易因一时写不成《长恨歌》而疯魔,陈凯歌很想在雪地里为白居易安排一场戏,可是拍摄地襄阳唐城影视城,一直不下雪,最后只能换成其他场景拍。可就在电影快杀青时,突然下雪了。此时黄轩已离开剧组,去赶赴另一场戏。陈凯歌让助手试着给黄轩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回来补拍,黄轩二话没说,赶了过来。  到达唐城影视城后,黄轩问陈凯歌:“这段戏要怎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