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山矿急倾斜煤层长壁开采覆岩破断机制及强矿压控制方法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王家山煤矿工程地质条件与强矿压显现特征为背景,利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试验和现场观测等综合研究手段,研究了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初次、周期顶板破断机制,揭示了煤、岩非对称应力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提出了强矿压显现危险区域预测与定向弹性能释放强矿压控制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横纵荷载作用下急倾斜煤层基本顶的薄板力学模型,分析了基本顶上、下板面的应力分布特征,获得了基本顶断裂线发育轨迹与破坏区演化规律,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基本顶的初次破断"V-Y"型断裂模式。研究表明,急倾斜煤层基本顶初次断裂的空间顺序为"中上部→中下部→上部→下部"。结合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验证了基本顶初次断裂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具有时序性和非对称特征。(2)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急倾斜综放面推进过程中基本顶由小三角形悬板→大三角形悬板→斜梯形板转化的薄板力学模型,计算出3种形状基本顶的上、下板面的应力分布,揭示了断裂线发育轨迹与破坏区演化过程,阐明了急倾斜煤层基本顶周期破断的"四边形"型断裂模式。研究表明,急倾斜煤层基本顶周期断裂的空间顺序为"中下部→中上部→上部→下部"。结合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验证了基本顶周期断裂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具有时序性和非对称特征。(3)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手段,揭示了王家山矿急倾斜特厚煤层(群)回采煤、岩应力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发现了急倾斜综放工作面煤体支承压力动压区呈"圆弧形"分布,稳压区呈"矩形"分布的非对称分布特征。利用离散元数值模型证明了区段工作面顶板周期断裂同样符合"四边形"周期断裂模式。(4)以王家山煤矿工程地质条件与强矿压显现特征为背景,采用综合指数法、超静定梁理论、统计学理论等方法,提出了"井田→工作面→近场→定点"层次化危险区预测与关键部位监测方法,并针对不同危险等级制定了相应的强矿压防治方案。(5)采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研究了王家山矿急倾斜煤层开采强矿压致灾机制,即上部基本顶在侧支承压力与顶板断裂的综合影响下,可能发生混合型强矿压。中部基本顶断裂可能发生诱发型强矿压,下部基本顶较稳定易发生能量聚集型强矿压。(6)发现了超前顶板重点卸压区域的弹性能释放后由能量转移与积聚而形成"人"字型能量分叉形态,构成了顶板防冲卸压后的主要来压路径。据此提出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弹性能定向释放强矿压控制方法,将方法分为悬顶能量释放与次生能量消耗2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作用。通过顶板动态监测与地音监测检验,证明此方法能够在有效的缩短悬顶面积,减小工作面顶板压力与来压步距的同时,降低由顶板卸压造成次生灾害的可能。
其他文献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1月30日通报9种产品监督抽查质量状况,其中水泥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为98.3%。本次抽查了广州、惠州、河源、梅州、佛山、江门、湛江、茂名、阳江、中山、肇
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新型排水管材——卡箍式柔性接口铸铁排水管的性能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笔者的施工实践经验对其施工技术作初步探讨。
“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广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来自老子的一名话,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揭示了空间的本质。文章从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工程现场管理的一些措施,以及有效提高工程管理质量的一些要点。
本文就广州某工程在场地土质较差、富水性较强的条件下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介绍双排深层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的施工管理、养护以及加固维修技术对于路桥工程的建设而言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要素的实际展开效果决定了路桥工程的质量,包括了路桥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由此可见其
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目的是为监理人员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中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道路施工管理实践,介绍了高等级公路柔性冉生基层施工技术即公路就地冷阿牛技术的作用原理与配合比设计要点;并结合应用实例,对柔性冉牛攘层施工效果及应用前景
为了给水体下急倾斜煤层开采防水煤柱的留设提供依据,采用数值计算和相似模拟的方法,考虑顶板水与岩层的耦合作用,对水体下急倾斜煤层开采的覆岩破断和导水裂隙的演化规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