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文派古文观及其创作述略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magic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嘉定文派之称始于明遗民归庄,是一个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布衣寒士为主体的区域性古文流派,兴于明万历初,余脉延及清初。传承归有光之学,通经学古,以复若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批评八股之“俗学”、七子之“伪体”。文章六经为质,并以韩、欧为古文“正宗”,兼而采之。创作上“经经纬史”,追求“文从字顺”,形成平实淳雅的风格。嘉定派被称为古文“正宗”,在明清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对明清古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明后叶;嘉定派;古文观;古文创作;文坛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6-0095-07 收稿日期:2008-10-12
  
  一、嘉定文派之兴
  
  明代嘉定县为苏州府下邑,本隋、唐昆山县地。宋嘉定间始析置县,元升为嘉定州,洪武初复改为县。在明代南北两都、十三布政司的版舆内,嘉定确属弹丸小邑,即使在苏州府,也属于偏隅贫穷之地。然而即是这样一个区域,滋生了一大批著声文坛的古文家,成为明代东南文学的渊薮之一。谢三宾《三易集序》云:“吴中文献之盛,自古记之。练川弹丸,自王常宗、章道常等先辈振藻于前,徐叔明、殷无美诸巨公扬休于后,盖彬彬乎为海内望矣。渐濡既久,文明弥著。至于今,政如陈思王所称,人握灵珠,而家抱万玉。一时以文采行谊为物望所宗,有四先生焉。四先生者,唐先生叔达、娄先生子柔、程先生盂阳、李先生长蘅。唐先生于四先生齿最长,生平阅历亦最广,所著诗文悉取裁西京、六朝,而扬挖古今,盱衡得失,酌时世之变,求雅俗之通,皆凿凿乎可以见之施行,盖以经济之学抒为文词,非徒空言而已也。”明三百年嘉定文学,最为人津津乐道者当推嘉定四先生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程嘉燧。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嘉定文人还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古文流派,即嘉定文派。
  (一)兴起时间及成员构成。嘉定文派之说始于归有光曾孙归庄。康熙七年(1668),他在为嘉定侯泓所作《侯研德文集序》中说:
  文章之事,随世而变,宗派不同,流弊亦异。弘治、嘉靖间,作者各辟门户,其后屡变,至万历而极。于是天下之士,患于识之不足,而惑于异趋。然而钜儒宿学,不绝于世,至近世而正宗昌明,真伪邪正,判若白黑。……然嘉定之文派,故宗太仆,而虞山钱宗伯则太仆之功臣也。“太仆”,即归有光。“虞山钱宗伯”,即钱谦益,弘扬归氏家法及嘉定四先生之文不遗余力。在为娄坚弟子马元调所作《简堂集序》中,归庄又指出有光之文昆山不传,而传于嘉定:“先太仆府君故居安亭,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字者嘉定尤多,其后府君之文章昆山遂无传。嘉定则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按照归庄的说法,唐时升、娄坚等人承继归有光,创立嘉定文派。嘉定派究竟形成于何时呢?归庄未明言之,仅指出有光讲学安亭,嘉定士子从学者尤多,遂传其文。安亭镇在嘉定西南二十四里,与昆山接界。归氏事迹详载唐时升代作《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有云:
  “是时读书谈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熙甫不时出。或从其子质问所疑。岁乙丑,四明余文敏公当分试礼闱,予为言熙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后余公得其文,示同事,无不叹服。既见熙甫姓名,相贺得人。”
  时升为归门弟子,所述安亭讲学极可信。嘉靖四十四年(1565),有光成进士,授长兴令,谪归德通判,迁南仆寺丞,隆庆五年(1571)卒于官。时升生于嘉靖三十年(1551),其与娄坚、张应武、傅逊等人安亭问学当在归氏成进士前数年间。时升于嘉定四先生中年齿最长,年亦未过十五。
  尽管大体理清了安亭问学的时间,但我们仍无法确定嘉定派形成的具体时间。钱谦益《嘉定四君集序》云:“熙甫既没,其高第弟子多在嘉定,犹能守其师说,讲诵于荒江寂寞之滨。四君生于其乡,熟闻其师友绪论,相与服习而讨论之。”嘉定诸子讲诵师说,成一时风气,盖在万历初期。万历中叶以后,公安、竟陵派相继兴起,嘉定诸子坚守师说,其活动一直延至易代之际。清兵南下,嘉定遭屠城之厄,嘉定派骤衰。尽管如此,清初仍有侯泓、陆元辅等人维系之,不绝如缕。
  嘉定派的成员构成,简述如下。首先,嘉定四先生是流派的核心。李流芳最先逝,年仅五十五,唐时升、娄坚、程嘉燧皆享年八十余,又号“练川三老”。其次,同邑友辈张应武、归子顾、徐允禄、张表、郑允骥、傅逊、丘集、汪明际、严衍、侯峒曾、侯岐曾、黄淳耀等为重要人物。张应武字茂仁,得归有光史学之传,著有《文起斋集》。傅逊字元凯,著有《春秋左传属事本末》。归子顾字春阳,有光族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为文得有光家法”。徐允禄字女廉,长于经史。通古今之变,顾宪成折节与交。张表字君日,贫而好文,与唐时升、徐允禄交最笃。郑允骥字闲盂,与李流芳并称“李郑”。严衍字永思,邃于史,著有《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侯峒曾字豫瞻,天启五年(1625)进士。清兵下苏州,偕弟岐曾及黄淳耀、马元调等率吏民守嘉定,城陷死之。岐曾字雍瞻,国子生,“吴门、娄东、云间坛坫角立,岐曾相与振兴古学,奖掖后进,主文章名教之柄者三十年”。黄淳耀字蕴生,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著有《陶庵全集》二十二卷。黄淳耀、侯峒曾于嘉定四先生介于亦师亦友之间,文章多得其薰沾。复次,娄坚门人马元调及黄淳耀门人陆元辅、侯泓、侯淓等人为后劲。马元调字巽甫,受学娄坚,洞悉经史源流,著有《简堂集》。陆元辅擅长经学,人清荐试博学鸿词,以不人格罢归。著有《十三经注疏类钞》、《续经籍志》。侯泓字研德,岐曾之子,为黄淳耀所引重,著有《掌亭集》。候汸字记原,岐曾长子。王士稹《嘉定四先生集序》云:“后四先生而起者,陶庵黄氏、研德侯氏,其文皆足名一家而传后世。而吾友翼王陆氏、云章张子又为其后劲。孰非四先生流风余韵,有以兴起之者欤!”
  (二)兴起动因。嘉定派的出现不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偶然,归有光与唐宋派所开辟的古文风气、吴中经学兴盛的区域环境,及嘉定研讨经史的风气,构成其兴起的具体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历史动因,主要在两大方面。
  一是复兴古学,指斥“俗学”。嘉定派“崇尚古学”。这一区域的学术风气,固然与归有光安亭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早在此前已有好古之风。元末明初,王彝师事王炜,得兰溪金履学之传。袁铭从长洲申屠衡授《春秋》学,治经者宗之。郑闳少学《易》于嘉兴鲍恂,昆山治《易》者多出其门。成弘间,金濂长于史学,历四十年辑成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由此不难理解归有光安亭授徒,嘉定士子问字执经者尤多。唐时升父饮尧通《易》学,为嘉定著名的经师。时升幼失父怙,娄坚父应轸尝从学钦尧,时升遂得应轸之学。嘉定诸子专意经史。如娄坚好古学,“经明行修,学者推为大师”。子复闻生于晚年,教以古学,告诫“勿染指时流”。傅逊好《春秋左传》,参互改汀,以正 杜预之讹。诸子聚谈多言经史大义与古今兴亡,如唐时升《程孟阳诗序》所云:“余与孟阳少同志尚,恶俗儒之陈言”,“平居与诸长者游,多论经史大义及古今兴亡之故”(卷9)。当时吴中风气侈靡,嘉定士子则远离繁华喧嚣,保持着“崇尚经术,耻为浮薄”的传统。
  嘉定诸子讲学论古,针砭“俗学”。有其现实的针对性。所谓“俗学”,很大程度上指向了从明初以来的科举之学。娄坚指斥八股盛行,学术废坏,《北海集后序》云:“自科举之学兴,而士不必有其志,言不必施于用,其法屡变而屡穷。”《易经程墨文选序》则指出汉儒《易》学不传,今人为文,“往往谬袭时师之曲说,以邀一旦之遇而已”。唐时升、程嘉燧、张应武等人不满于“俗学”,弃置科举。然而,科举八股作为选士的根本制度,诸子亦深知难以尽废,因此希望以古学救科举之弊,提出士大夫当留意经术,返于古学,经世致用。值得一提的是,嘉定派倡导古学,以六经、孔孟为本,对宋人理学多有指责,于汉学则不无推重之意。如娄坚《与缪当时太史书》称程、朱之学与孔、孟未合,“非求与之异也,不异乃异耳”。张应武于程朱之书虽无所不观,“而独不好其言,以非儒者所以经世之具”。在宋学盛行而汉学衰微之际,嘉定派不轻视小学训诂,偏嗜汉学,当然与其多为经师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推重汉学,对明代经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称嘉定派“崇尚古学”,救八股之弊。与唐顺之、茅坤等人有所不同,原因也正在此。
  二是复兴古文,清理“伪体”。所谓“伪体”,具体指七子派取法秦汉的古文。七子派在台阁、八股文风交相盛行之际,提出取法秦汉,意图亦在复兴古文,客观上也促生了明代古文复兴的大潮。那么,嘉定派又为何将其视作“伪体”,必欲剪除而后快呢?这其中的原因,钱谦益《嘉定四先生集序》已有所揭示:“四君之为诗文,大放厥词,各自己出,不必尽规摹熙甫。然其师承议论,则经经纬史为根柢。以文从字顺为体要,出车合辄,则固相与共之。……居今之世,减欲箴砭俗学,原本雅故,溯熙甫而上之,以蕲至于古今之立言者,则四君之集,其亦中流之一壶也矣。”简作归纳,主要有三点:一是七子派以拟古剽窃为工;二是不以“经经纬史”为根柢;_二是文字诘曲,未能“文从字顺”。三者之中,最关键的还是第二点。宗经明圣,文以载道,唐宋以来向被视做古文“正宗”。七子派偏嗜情采、文辞,不根柢于六经,虽反科举之学,而实有悖于古文“正宗”。嘉定派的批评大抵在此。
  嘉定派提倡通经学古,不以时代先后论文。唐时升最不喜“非今泥古,阔疏无当之言”,以为“学秦汉者,定非秦汉。而韩、欧、苏、曾诸大家不袭秦汉之迹”。侯峒曾《三易集序》云:“斯言也,固与子柔、盂阳、长蘅三先生白首相商,水乳投契者。先生直以此为金针之度,而亦可以稍得三先生之概矣。”启祯之际,吴中文士反思七子之弊,多以嘉定派为津梁,取法归有光,上溯六经、孔孟及唐宋八大家。
  
  二、嘉定派的古文观
  
  嘉定派传承归有光之学,不拘师说,与同时代的后七子、公安、竟陵派论文有所交融,而其间差异更为显著。以下从文原论、文法论、文用论三个方面简析其古文观。
  (一)文原论。文原不仅关涉着文章旨归,也关系着文章取法。嘉定派文原说得力于归有光,而归有光则得力于明初宋濂、王神。归庄《简堂集序》云:“吾朝文章,自金华两公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文训》,知文之不可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向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金华两公,即宋濂与王祎。宋濂《文原》分为上、下篇,文前小序:“余之所谓文者,乃尧、舜、文王、孔子之文,非流俗之文也。”文后题识中指出:世人将文章分为载道、纪事两大类。纪事当本于司马迁、班固:载道当本于六经。宋濂以为六经之外,还应以孟子为宗,兼取韩、欧。王神《文训》云:“文之难者,莫难于史。”又云:“经者,载道之文,文之至者也。后圣复作,其蔑以加之矣。”宋、王俱强调了两点:一是六经为本:二是重史。这些观点俱为归有光为文的不二法门。唐时升《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云:“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徐乾学《重刻震川先生全集序》云:“太仆少得传于魏庄渠先生之门,授经安亭之上。其言深以时之讲道标榜者为非。至所论文,则独推太史公为不可及。”唐时升、娄坚等人继承归氏衣钵,论文并重经史,“经经纬史”。“经经纬史”不是嘉定派的发明,但可以肯定,它确实体现了明代古文思潮的一次重要变化。由此嘉定派被称为“真复古”。
  正因为原本经史,嘉定派选择了与七子、公安派相异的文学道路。七子派批评台阁、八股之文及宋代以来道学家之文。但旨趣并不在于取原六经。唐顺之、茅坤注重六经,力掊七子派胶着于秦汉古文。他们又标榜“心源”说。如唐顺之《与洪方洲书》以为“文字工拙在心源”,“皆自胸中流出”。公安派进一步发展“心源”说。倡导“独抒性灵”,几乎弃置了取原六经。嘉定派盱衡诸说,承认非“中有所自得,则莫能为之”,同时又指出“自得”必是“通经学古”的结果。
  (二)文法论。七子派论文法,在其兴盛之初,就已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以李梦阳为代表的拟古,甚而是字规句摹;二是以何景明为代表的“舍筏登岸”。嘉定派认为文章必谨于程度,既不赞同字规句模,以为古文之法不当如此,又深恶“古文之法亡于韩”之说。“古文之法亡于韩”,乃何景明与李梦阳论涛文时所提出的观点。《与李空同论诗书》云:“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何景明诋李梦阳之说非笃论,然李梦阳重文法,同样不推崇韩愈之文。嘉定派反对以时代论文,以为韩、欧之文本于六经、孔孟,皆可宗法。娄坚称西汉以后,独韩愈之文不牵于流俗,最称高雅有度。《草书东坡五七言各一首,因题其后》云:
  世之论古文者谓法亡于韩。而予以为贾、马之后,独韩最高雅。如《进学解》学《答客难》、《解嘲》而为之,然皆不拟其词格,而命意尤醇雅,真儒者之文也。
  如何评价“古文之法亡于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黄宗羲《明文案序下》云:
  自空同出,突如以起衰救弊为己任,汝南何大复友而应之,其说大行。夫唐承徐、庾之汩没,故昌黎以六经之文变之。宋承西昆之陷溺,故庐陵以昌黎之文变之。当空同之时,韩、欧之道如日中天,人方企仰之不暇,而空同矫为秦、汉之说,凭陵韩、欧,是以旁出唐子,窜居正统,适以衰之弊之也。
  李、何以起衰救弊为己任,对唐宋之文不无偏见。娄坚批评何景明有一定的道理,学问不同,旨趣不一,故有针锋相对之说。
  那么,嘉定派称道的文法又是怎样的呢?上引文字已略见一斑:不拟词格,命意醇雅。娄坚《与文文起太史书》又述云:“古文之脉正不在词 采炫饰之间而已。东汉六朝之文,至韩、柳而一振。唐末五代之文,至欧、苏、曾、王而一振。今读其文,虽此数公者,亦各自为词,未尝相袭。……凡为文章,但意高识远而昧长,古今一而已矣。其有不同者,遣辞布格之间耳。”其强调文法不是“词采炫饰”,徒求形似。而是在学古人之道前提下的“遣辞布格”,法不相袭。阳明心学兴起后,“心源”说流行于世,唐宋派及公安派大抵持此论文。嘉定派也受到了它的影响,所谓法不相袭,各自为词,颇有师心自尚的意味,但又与公安派不尽相合。嘉定派对袁宏道《叙曾太史集》所说的“信腕直寄”是不赞同的。如娄坚《与缪当时太史书》云:“窃意梅古者既未识本源,师心者又轻俪规矩。当今之时,有能倡为欧阳氏之学,庶几导而之淳乎?”
  (三)文用论。嘉定派是一个崇尚古学与经世致用的古文流派,不赞同古文家游戏笔墨、放纵自适。其提倡通经学古,批评“俗学”、“伪体”,根本的用意并不在于从形式上对古文、八股文进行改造,而是在于文以用实。
  嘉定派通经史,察古今之变,以求世用。唐时升、程嘉燧、张应武等人身处山林,犹然怀着激切的用世之思。唐时升有经世之才,志大论高,“当其讨论成败兴亡之故,神气扬扬,若身在其间。至于词人绮靡之作,读未终篇,辄掩卷弃去。盖其意不欲以诗人自名者也”。娄坚平生恬于荣利,恶衣菲食,“而好求当世之务”。张应武以为孔子之学“凡为天下拯溺拨乱而已”,宋代道学家动辄称天人性命。实不合于用。居常与唐、娄诸友“上述六经,下钩诸史”,“论古今人物、山川呃塞、兵农攻战之事,皆若身在其间”。侯泓熟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医药卜筮之书,“好从乡先生讨论天下大事,每豫揣事后成败得失,亦无所不合”。侯汸与诸弟“讲求经世之学,期达于用”。嘉定诸子经世之思,不只是流于口头。清兵南下,侯峒曾、黄淳耀、马元调等人坚守嘉定孤城,卒以殉身。
  嘉定派论文重用实,此以唐时升、娄坚为例。唐时升与公安派何思沛论文,批评文不合于世用。《答雷何思吉士书》云:
  盖文章为经世大业,大而三才,小而庶物,无所不载。……今之昧者,言不必由其意,华不必副其实,陈笾豆于鸡豚之社,奏钟鼓于爰居之前,慰迁谪者则谓在廷皆蜚廉,称赈施者则谓素儒亦郭解,此陋俗所沿。
  娄坚与王衡论文,亦持重“经国之大业”之说。基于此,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嘉定派与唐宋派、七子派、公安派的异同了。其一,嘉定派推重唐宋诸大家,与唐宋派在取法上有相近处,但更强调“经经纬史”,对宋明理学家、心学家之文并不十分赞同。其二,与七子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六经为本,不以时代论文,以为复古是学古人之道,而非字规句摹,专以情采、文辞为好。其三,与公安派相同处在于反对拟古,区别主要在于学古人之道,而非阳明之学;文章必有法度,合于醇雅,反对放纵自适。
  
  三、嘉定派的古文创作
  
  嘉定派古文“经经纬史”,“文从字顺”。具体而言,以经术为本,不以经传点缀字面;得太史公家法,碑记史传叙事委婉,曲折动人,尤能在写人记事中表现真情实感、个人识见:讲求用实,不喜浮华虚饰,推重平实、真朴、淳雅的文风,既异于七子派的古奥诘曲、公安派的浅率直白。又异于竞陵派的深幽孤峭。
  (一)六经为质,取法《史记》,是嘉定派持重的古文“正宗”之法。如何合文、经、史为一,一般说来,有两种形式:一是援引经传之语,经史互证,以为开句结篇、承转起合之法;二是融结古人之意,不以经传点缀字面。前一种笔法,往往会有板滞之弊:后一种笔法,相对更灵动一些。归有光介于二者之间,有“多引经语”的特点。从嘉定派创作的整体情况来看,他们更倾向于“不必用经,然自经术之文”,相较归文,可以说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此即钱谦益所说的“各自己出,不必尽规模熙甫”。
  从大量碑记、史传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嘉定派“经经纬史”的特点。李流芳《侯氏世略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云:
  家谱之立,盖以教厚也。溯其所生之自,虽千百世而上,杳渺惚恍,而水源木本,了然可知。下而至于疏属子姓、亲尽服绝,而要之于所生,则皆为一体。如是即欲不厚,不可得也。谱之坏,起于俗之责,贵而尚支。夫欲显其宗,以有闻于世,此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也。而其流乃至于借华胄以为重,又重而文之,以矫诬世之耳目,而宗法乱矣。
  此文取衷六经,不用经语。汪琬私淑归有光,文本六经与嘉定派无异,但有“多引经语”嗜好,所作《汪氏族谱序》、《代洪氏族谱序》,与李流芳风格迥异。如《汪氏族谱序》开篇引经文云:“宗法之亡久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接下陈说“非宗法之难复也,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为之也”,复引经传哀叹宗法不复,风俗浇漓,文末再引孔子“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之语,指出族谱使人知仁义尊亲,“虽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确有“经文填塞”之嫌。嘉定派大都无此习气。
  嘉定派史传、碑记颇得太史公之法,以风韵取胜,在古文题材和手法上都有不少拓展和新意。郭豫衡先生《中国散文史》指出归有光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擅长描述家人父子、身边琐事的作家,文章的题材比较狭窄。他自己也曾说过:‘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增叹耳。’但是,这只是就一个方面而言。事实上,他的文章,于家人父子、身边琐事之外,也有涉及民间疾苦和军国大事的”。嘉定派古文大抵也是如此,关心世道,每以忧国、忧生为念。又擅长描述家庭琐事、事情人理,从小处着笔,细处落语,感慨时世、人情,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皆著于笔端,有感而发,深沉而不浮泛,平实而不空疏。这并非是文章题材变小了,而是拓展了古文的题材。更可贵的是。他们以史传之笔来写家庭琐事、事情人理,寿序之文即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李流芳《寿汪母谢太夫人七十序》、《丽麓汪翁偕金孺人六’卜双寿序》,唐时升《张茂仁先生寿序》,程嘉燧《娄翁望洋先生寿序》等文,融入史传笔法,以叙事代浮华美饰之词,自然真切,平朴之中别有一种深意。以史笔为寿序,摒去应酬世俗之习,这也正是他们追求“经经纬史”的一种结果。
  (二)嘉定派不尚浮华美饰,追求平实有物、质朴淳雅的文风。娄坚“力追前代之深醇,一扫今人之儇薄”。张表“为文温淳典雅”。郑允骥“文赡以温”。黄淳耀刻意学古,文章和平温厚。侯泓少时“才情绮丽,锦心绣肠”,迨习乡先贤之教,“敛春华为秋实”。这种文风追求与其文原观、文法观及文用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嘉定派有着强烈的经世之意,崇宴黜虚,所作质实厚重。以尺牍为例,其多谈时事,关心国体,风格平实。如娄坚《与黄贞甫学宪》:
  每念天下泰宁,物力全盛,而岛偻小蠢,遂不胜其蹂躏。譬如人生豢养太过,小有疾疾,便不能支。又如旧族,强盛来久,一朝势去,渐以衰落。此由养生, 适以戕生,倚势以兆失势故也。关心时局,言来忧思不可绝。其言皆有识见,独惜野老之肓不登于大廷,而肉食者实鄙,言之令人叹惋。由此亦可窥知嘉定派崇实的文风。
  另一方面,嘉定诸子记游、序跋抒写怀抱,质朴清新,温润雅浩,富有感染力。李流芳、唐时升、程嘉燧皆擅长游记、题跋。李流芳尤长于温润之笔抒写怀抱。如《游虎丘小记》,清真不俗,雅沽高妙,无叫嚣浮靡之气。《西卧游册跋语》二十二流传甚广,深为世人喜爱。如《冷泉红树》:
  余中秋看月于湖上者三,皆不及待红叶而归。湖上故人屡以相嘲,予亦屡与故人期,而连岁不果,每用怅然。前日舟过塘栖,时见数树丹黄可爱,跃
  然思灵隐、莲峰之约,今日始得一践。及至湖上,霜气未遍,云居山头千树枫桕,尚未有酣意。岂余与红叶缘尚悭耶?
  作者性情跃然笔端。李流芳笔墨简而有韵,程嘉燧则细而有致,如《余杭至临安山水记》,写景寄情俱妙。娄坚不擅长游记,但序跋文字识见不凡,平实质朴。马元调校刻《长庆集》请序,娄坚为作《重刻元氏长庆集序》、《白氏长庆集序》二文。王士稹读之,叹为“真古文”。
  嘉定派的古文创作,总体风格上是“真朴胜人”、“阋归雅洁”。诸子间文风又各有小异,如唐时升厚而大,娄坚劲而直,李流芳简而宕,不一而足。文风差异自然不影响一个流派的整体创作风貌,并且对嘉定派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嘉定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嘉定派是明后叶最重要的古文流派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成就与局限值得辨析。笔者粗陈浅见如下。
  一是嘉定派属于明代古文“正宗”一脉。嘉定派不仅以“正宗”自标,而且后世也以此论之。崇祯初,钱谦益、谢三宾序《嘉定四先生集》,推许嘉定四先生为归有光古文正传。入清后,归庄《侯研德文集序》称嘉定派“正宗昌明”,具有“变永嘉为正始”之功。黄宗羲《明文案序上》称“有明之文莫盛于圉初,再盛于嘉靖,三盛于崇祯”,《明文案序下》则说“有明文章正宗,盖未尝一日而亡也”,“崇祯时,昆山之遗泽未泯,娄子柔、唐叔达、钱牧斋、顾仲恭、张元长皆能拾其坠绪”。言下之意,是将娄坚、唐时升视为明文“正宗”、“三盛于崇祯”的代表。钱谦益为东南文坛领袖,黄宗羲、归庄为遗民界耆宿,他们对嘉定派的评价在当时确实有着“定论”的作用。王士稹为康熙文坛宗盟,《居易录》称娄坚之文“真古文”,同样也有着“定论”的作用。诸如此类的评价,奠立了清代古文批评史上的一种基调。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收录娄坚《学古绪言》、李流芳《檀园集》、黄淳耀《陶庵全集》,而弃置竟陵钟、谭及公安三袁之集。《四库总目提要》又说娄坚“以乡曲儒生,独能支拄颓澜,延古文之一派”。《明史》为嘉定四先生、侯峒曾、黄淳耀诸子立传。由此可见嘉定派在明清文坛上的“正宗”地位。
  二是古文“正宗”之评有其历史局限性。嘉定派通经学古,复兴古文,批评“伪体”、“俗学”,被视为古文“正宗”。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观念,“正宗”说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意义,对古文理论的建构与古文价值的揭现,都有一定的作用,并对古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然而,其局限性则是不可否认的。论者肯定嘉定派为“正宗”,是以排斥七子、公安、竟陵派为代价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明之末造,太仓、历下余焰犹张,公安、竟陵新声屡变,文章衰敝。莫甚斯时。”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胜枚举。事实上,七子、公安、竟陵文章各有其长,不可抹杀,其对“正宗”的“叛离”,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古文创新尝试。风雅有正变,不仅诗歌有之,古文当亦有之。“正宗”为古文之正,“叛离”为古文之变。论者承认诗歌正变,而不愿接受古文正变的现实,不免诛求太过。嘉定派对明代古文的发展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光焰不足掩七子、公安、竞陵诸派。清人推重古文“正宗”观念,轻视公安派;今人为公安派正名,又不免轻视嘉定派,皆不免流于偏见。
  三是文在布衣。明中叶而后,文坛盟权下移,布衣逐渐成为重要一翼,时人竞相称说“诗在布衣”。不仅诗歌创作如此,古文亦然。笔者由此提出“文在布衣”之说。嘉定派即体现了明末“文在布衣”的潮流。唐时升、程嘉燧、张应武、娄坚、徐允禄、郑允骥、严衍、马元调皆为布衣寒士。取得科举功名者如归子顾、侯峒曾等数人,或浮沉郎署,或中途罢归。尽管如此,其经世之志、野老忧国之思,远胜于当时高冠博带之缙绅,故文章无山林闲逸之气,而大有用世之意。古人论文,将文章分作“台阁之体”与“山林之体”。“台阁之体”雍容典雅,“山林之体”幽清澹适。嘉定派既不属“台阁”,也不属于“山林”。其以复兴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自建一帜,这正是其特殊性之所在。
  四是嘉定派并非唐宋派的附庸,其上承归有光,下启钱谦益、汪琬、归庄、顾炎武,成为明清古文发展的重要桥梁。清初古文,吴中为重镇,钱谦益、汪琬、归庄、顾炎武并以古文著称,论文重学问与用世,“经经纬史”。尤其是汪琬与顾炎武,兼采汉、宋之学,倡导文、经、道合一,对清代古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察汪琬、顾炎武的古文观,就可看到他们是以嘉定派为中介,沿归有光上溯六经、孔孟、唐宋诸大家的。嘉定派对清代古文的影响,还在于奠立了嘉定的古文传统。乾嘉时期,嘉定经学、史学著称海内,王鸣盛、钱大昕为一代名家,张寿《西庄始存稿序》称其:“以实学为文,合经与文而为一。”正是继承了嘉定派的文统。
  
  [责任编辑 杜桂萍]
其他文献
●特约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    ●主持人简历:瞿林东,安徽肥东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
关键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民事合同;行政合同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法典编纂中的行政协议立法问题研究”(2017QNFX4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公私合作(PPP)協议私法救济机制研究”(SWU1909441)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4.012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
近年来,关于传世先唐文献的可信度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先唐文史研究以及辑佚、校勘、辨伪等传统学术方法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究竟我们可否根据汉人所整理的先秦文献研究先秦文学,又可否根据唐人整理的魏晋文献研究魏晋文学?这些质疑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构建出一套新的研究范式?应该说,这些问题已经难以回避,需要我们通过对若干先唐文献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以及基于此的整体思考来进行回应。笔者近年在对《
咖啡豆  ———献给远地种咖啡的人  最后一朵幸福的拉花  不能绽放的都在这里  瓷杯里是你久经沉淀的晚年  面色这般漆黑,凝重  失去了做梦的权利  只好让更多人因你失眠  这世界原来很不公平  那些等待收成的日子  即使最初的果实削去皮肉  还有依然坚硬的内核  在竹篓中碰撞着,堆积着  装满更有重量的人生  当远行机翼带走水温土壤  长长的航线,一生所及  隔着麻布袋以外的阳光  如今这一切
【编者按】  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eanee:The Ming Dynasty Decline)是1997年5月三聯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万历皇帝、第二章首辅申时行、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第四章活着的祖宗、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979年夏,黄
关键词:知识合作;空间结构;城市群;社会网络分析法;Web of Science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JL070)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4.007引言  在城市群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际便捷的通勤网络,加之城际认知邻近、制度邻近以及文化邻近等有利条件,增加了知识主体选择跨区合作的意愿。1 2知识合作网络愈发突破单体
《漂木》,三千行巨诗,世界第一部意象化的史诗,被视为21世纪诗坛的丰碑,其意义、其探索的向度,远远超出了文化领域。它的创世者洛夫,是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被诗界与学界誉为“诗魔”。他为这部诗倾尽精力,几乎“井里滴水不剩”。  《漂木》是怎样一块木头?它为什么漂泊?以怎样的姿态漂泊?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为严肃  2000年1月2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一座独立屋院里,一位银发老人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昨夜,下
测评单位: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  撰稿:吴波勇、蒲宏光  测评工程师:柳立志、康润成、蒲宏光、杨浩、李祥
摘要:一般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就是其文化批判的全部,但事实上,阿多诺的文化批判还包括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文化观的批判。康德以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往往将文化作为纯粹的、完全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存在,认为文化是与物质相比具有真正自由属性的领域。马克思在认同文化的自由属性的同时,强调文化以物质生产为前提。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文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当代文化工业的批判之中。  关键词:唯心主义文化观;
1928年,岁次戊辰,龙年,洛夫出生。  關于龙,孔子说:“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龙是腾云驾雾,升天入渊,没有任何时空可以拘限的。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前面还引用三种现实的动物加以衬托,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可以飞得很高,甚至于没入云霄;鱼,我知道它会游,可以潜游到很深很深的深谷、深潭,深不可测的深渊;野兽,我清楚它会跑、会跳、会弹、会跃,不容易寻觅踪迹。孔子应该也是捕猎的高手,他自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