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这样活跃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注重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而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已经不容质疑。建构主义认为: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的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了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了。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制作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式、运用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绿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教参,陕师大出版社,2012,4。
[2]王志明 浅谈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2。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注重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而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已经不容质疑。建构主义认为: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本文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第一次上化学课,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他们眼中,化学老师就像魔术师一样有着神奇的魅力。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的蝴蝶,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蝴蝶又渐渐褪色。
二、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了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了。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于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行、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制作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式、运用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运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长绿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教参,陕师大出版社,2012,4。
[2]王志明 浅谈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