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已基本趋于规范,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仍不够完美。为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编辑出版工作,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1)著录较完整的作者简介;2)严格审查基金资助项目;3)给部分高水平论文添加专家点评。
关键词:科技期刊 完善 编辑 出版建议
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最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在编辑出版等方面做到完美,力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目前,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强制作用下,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已趋于规范。但是,在标准未涉及的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编辑出版工作还不够完美。另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也迫使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方面要有所创新,敢于尝试。本文在编辑出版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创新和完善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建议著录较完整的作者简介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提供者,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作者简介则是作者的“名片”,在信息时代做好作者简介的著录是提高编辑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笔者在图书馆随意翻阅了二十几种科技期刊,发现是否著录作者简介以及著录的内容差异都较大,甚至同一期刊不同论文的著录内容都不相同。在此,笔者建议各科技期刊都要著录作者简介,且著录的内容应尽可能完整,要包括作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电话、E—mail或个人网址、博客等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
(1)便于读者对论文作者和论文本身做出最基本的评价。读者对论文水平的判断主要看论文本身,但是,目前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剧增,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读者面对同一研究的不同观点或结果,不容易做出判断。如果著录了作者的职称、年龄、学位、研究方向等信息,再结合作者所在单位的研究强项,将有助于读者对论文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2)方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著录作者的电话、E—mail或个人网址、博客等信息,为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了更多的快捷方式,有助于读者向专家求教和跟踪专家的研究焦点,也有助于促成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
(3)便于对作者队伍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作者,者,编辑和读者可了解相关专业的核心作者及其科研状况,利于把握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如果论文中未注明著录作者的相关信息,从其他渠道获取将较为困难。
二、建议严格审查基金资助项目,规范著录形式
基金论文比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很多科技期刊为了吸收高质量的基金论文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推出了不少优惠措施,如缩短审稿周期、快速发表等。这就使一些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文顺利通过审稿并快速刊出,随意编造、挂靠与该论文无关的本人或他人的基金项目。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危害了学术公平和学术道德,对载文期刊也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快制止。科技期刊编辑部可要求作者提供基金资助项目的证书复印件,并对其进行严格审查,看是否与本文作者及研究内容相关,必要时可到基金提供单位和获得基金资助的单位网站上查询核实。另外,编辑部也要规范基金项目的著录形式,除了科学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外,最好能加上项目的名称,这样既规范,又可使作者投稿时自己打消胡乱挂靠不相关基金项目的念头,为编辑部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三、建议给部分高水平论文添加专家点评
点评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就分别有毛宗岗、金圣叹和脂砚斋之点评,这些原著和点评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传世不朽之作。然而,科技期刊中对科技论文进行点评尚在倡议中。笔者建议科技期刊也可尝试在部分优秀论文中添加专家点评:首先编委会从每期待发表论文中挑选出几篇高水平论文;然后聘请相关专家从论文选题、理论模型构造、实验方法、重要推导、结果讨论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点评或注释;最后将原论文和点评共同发表。这将有利于:
(1)增加文章的信息量和可读性,促进读者的科研水平。科技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难度,一般的读者不容易完全看懂,如果相关专家从较高的层面对论文的一些难点进行点评和解读,将有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论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果专家能结合当前的热点和研究动态,在课题的立项、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论文结构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引和点拨,对于激发读者的科研灵感、完善读者的研究体系、提高读者的写作技巧将大有益处。
(2)扩大优秀论文的影响力。被点评论文本身就是编委会挑选出来的较高水平的论文,再加上专家点评的助推,这些论文将脱颖而出,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和引用,从而体现作者科研创作以及科技期刊传播知识的价值。
(3)增添期刊特色,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创新无疑是排解科技期刊竞争压力的好办法,论文添加专家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编辑出版模式,不仅使科技期刊的版面丰富多彩、活泼有致,而且内容上的双重信息量和多重服务,无疑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关注该刊,往该刊投稿并引用该刊的论文,从而逐步增强期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傅苏.执行期刊规范有关问题的探讨[J].编辑之友,2002(6):54-56
[2]张林祥.编辑与学术规范建设[J].编辑之友,2001(6):35-37
[3]刘茂生,张丽云.关于期刊论文作者信息著录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2,14(4):258—259
[4]付昌辉.关于科技论文标注作者“E-mail”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7,1 9(6):425
[5]韩国秀.规范科技论文排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J].编辑学报.2010(5)22:420 421
关键词:科技期刊 完善 编辑 出版建议
科技期刊作为当前传播和交流科学技术信息的最有效载体,必然要求在编辑出版等方面做到完美,力图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目前,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强制作用下,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已趋于规范。但是,在标准未涉及的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编辑出版工作还不够完美。另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也迫使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方面要有所创新,敢于尝试。本文在编辑出版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创新和完善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建议著录较完整的作者简介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提供者,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作者简介则是作者的“名片”,在信息时代做好作者简介的著录是提高编辑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笔者在图书馆随意翻阅了二十几种科技期刊,发现是否著录作者简介以及著录的内容差异都较大,甚至同一期刊不同论文的著录内容都不相同。在此,笔者建议各科技期刊都要著录作者简介,且著录的内容应尽可能完整,要包括作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电话、E—mail或个人网址、博客等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
(1)便于读者对论文作者和论文本身做出最基本的评价。读者对论文水平的判断主要看论文本身,但是,目前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剧增,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读者面对同一研究的不同观点或结果,不容易做出判断。如果著录了作者的职称、年龄、学位、研究方向等信息,再结合作者所在单位的研究强项,将有助于读者对论文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2)方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著录作者的电话、E—mail或个人网址、博客等信息,为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学术探讨提供了更多的快捷方式,有助于读者向专家求教和跟踪专家的研究焦点,也有助于促成不同研究群体之间建立科研协作关系。
(3)便于对作者队伍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作者,者,编辑和读者可了解相关专业的核心作者及其科研状况,利于把握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如果论文中未注明著录作者的相关信息,从其他渠道获取将较为困难。
二、建议严格审查基金资助项目,规范著录形式
基金论文比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很多科技期刊为了吸收高质量的基金论文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推出了不少优惠措施,如缩短审稿周期、快速发表等。这就使一些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文顺利通过审稿并快速刊出,随意编造、挂靠与该论文无关的本人或他人的基金项目。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危害了学术公平和学术道德,对载文期刊也造成不良影响,应尽快制止。科技期刊编辑部可要求作者提供基金资助项目的证书复印件,并对其进行严格审查,看是否与本文作者及研究内容相关,必要时可到基金提供单位和获得基金资助的单位网站上查询核实。另外,编辑部也要规范基金项目的著录形式,除了科学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外,最好能加上项目的名称,这样既规范,又可使作者投稿时自己打消胡乱挂靠不相关基金项目的念头,为编辑部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三、建议给部分高水平论文添加专家点评
点评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就分别有毛宗岗、金圣叹和脂砚斋之点评,这些原著和点评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传世不朽之作。然而,科技期刊中对科技论文进行点评尚在倡议中。笔者建议科技期刊也可尝试在部分优秀论文中添加专家点评:首先编委会从每期待发表论文中挑选出几篇高水平论文;然后聘请相关专家从论文选题、理论模型构造、实验方法、重要推导、结果讨论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点评或注释;最后将原论文和点评共同发表。这将有利于:
(1)增加文章的信息量和可读性,促进读者的科研水平。科技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难度,一般的读者不容易完全看懂,如果相关专家从较高的层面对论文的一些难点进行点评和解读,将有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论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果专家能结合当前的热点和研究动态,在课题的立项、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论文结构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引和点拨,对于激发读者的科研灵感、完善读者的研究体系、提高读者的写作技巧将大有益处。
(2)扩大优秀论文的影响力。被点评论文本身就是编委会挑选出来的较高水平的论文,再加上专家点评的助推,这些论文将脱颖而出,受到读者更多的关注和引用,从而体现作者科研创作以及科技期刊传播知识的价值。
(3)增添期刊特色,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创新无疑是排解科技期刊竞争压力的好办法,论文添加专家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编辑出版模式,不仅使科技期刊的版面丰富多彩、活泼有致,而且内容上的双重信息量和多重服务,无疑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关注该刊,往该刊投稿并引用该刊的论文,从而逐步增强期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傅苏.执行期刊规范有关问题的探讨[J].编辑之友,2002(6):54-56
[2]张林祥.编辑与学术规范建设[J].编辑之友,2001(6):35-37
[3]刘茂生,张丽云.关于期刊论文作者信息著录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2,14(4):258—259
[4]付昌辉.关于科技论文标注作者“E-mail”的建议[J].编辑学报,2007,1 9(6):425
[5]韩国秀.规范科技论文排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J].编辑学报.2010(5)22:420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