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人生“相对论”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小”论:没有边界,只有探索


  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领域,小到量子,大至宇宙。天地之间,他如一束光,将思想的光芒深入浩瀚的宇宙和微小的量子,照亮了物理学探索的前行之路。
  时间和空间,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面对,对一般人而言,从不需要为时间和空间问题操心,但爱因斯坦不一样。他对时空的兴趣自小而生、终生探求、乐此不疲。还在四五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卧病在床,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罗盘小磁针竟然听任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场)摆布,这与平日里通过接触而起作用的力学方法完全不同,这种神秘的力量让爱因斯坦激动得浑身颤抖。后来,爱因斯坦终生致力于用场论来描述自然。引力是时空结构的弯曲,“一只瞎眼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行,它没有发现它爬过的路径是弯的”。基于“引力会使光线弯曲”这个概念,他预言了从遥远恒星发出的光经过太阳附近的强引力场时弯曲的程度。追赶一束光会是什么样子?1895年,年仅16岁的爱因斯坦就在想象如果自己与一束光并肩前行,会发生什么情况。10年以后,他以研究论文回答了自己的提问,成为一名真正的“光束骑士”。

“非”“常”论:蔑视权威,敬畏规律


  爱因斯坦的卓越之处在于他是一個孤独者、反叛者和不循规蹈矩的思想者。他对自然规律充满敬畏,但面对权威,犹如逆道而行者,显得那么反叛;他深切关怀人类,相对热闹的世俗者,他显得那么孤独。在“非”“常”之间,他如一个神,缔造了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神话。
  在爱因斯坦的个性中,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不愿意屈从权威。他最大的思想激励来自一个学医的学生塔尔穆德。这个“家庭教师”带给10岁的爱因斯坦一套配有插图的《自然科学大众丛书》、一本几何学教科书,并向他推荐康德,介绍哲学。这套由21本小书组成的丛书是亚伦·伯恩斯坦写的。“这套书我是目不转睛一口气读完的。”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亲密接触,培养了爱因斯坦对一切形式的教条和权威的反感。“盲目地迷信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一个人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发明真正新颖的东西。后来他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著名——但思想越来越僵化。”爱因斯坦后来还发表了一条极有启发性的言论:“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一个权威。”
  对于任何可能束缚其自由的事情,爱因斯坦都退避三舍。他是冷漠超然与渴望友谊的矛盾体,他的超然态度甚至反映在他的婚姻和爱情上。一旦担心可能失去某些自由,他就竖起盾牌。“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他年轻时与大学班里唯一的女同学米列娃因志同道合而结婚育子,临近中年时又因双方无法彼此理解或者说主要由于爱因斯坦处理个人事务时缺乏耐心而分手。爱因斯坦转而与大他好几岁,处处容忍他的表姐爱尔莎结婚。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关怀,这种关怀集中体现在他的和平主义思想和行动中。20世纪40年代末,他为倡导建设一个全世界统一的政府组织、有效控制核武器而不遗余力,堪称一个“世界公民”。当他越来越看到国际化和控制核武器的努力行将失败时,有人问他下一次世界大战会是什么样子,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晚年,他更加热情地扶持年轻人:“我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他们应当站出来为受到更多约束的年轻人说话。”

“动”“静”论:若想平衡,唯有运动


  爱因斯坦既不单调无趣,亦非性格保守的学究,而是一个精力充沛、魅力十足的人。他风流倜傥,卓尔不群,神采奕奕,风趣幽默,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打扮不拘小节,常常妙语连珠。他在1930年2月5日致小儿子爱德华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在动与静之间,爱因斯坦如一个轮子,在不停歇的运动中保持了思想和生命的平衡。爱因斯坦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爱因斯坦终生都保有孩童般的直觉和敬畏,从未对自然现象的魔力失去好奇,这使他的思想永远处于探索探究之中。与一般科学家从具体至抽象的思维路径不同,他的科学成就很多源于他的天才思想,从“思想试验”起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创造了可以进行质疑的心灵,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宇宙。“我们生来就面对着许多伟大的奥秘,在它们面前,我们永远都是一些好奇的孩童。”
  在工作和兴趣之间,爱因斯坦也保持着优雅的平衡。他是一个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纯净甜美,在我看来,它映衬出宇宙的内在之美。”对爱因斯坦来说,音乐不仅仅是消遣,而且可以帮助思考。在因个人事务陷入困境时,科学和艺术成了爱因斯坦的慰藉,“因为它使我从泪水的苦海中无怨无悔地升至宁静之地”。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愉悦将他从痛苦的个人感情中解脱出来:“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
  在罹患动脉瘤之后,面对手术与否,爱因斯坦平静而超然:“人为地延长生命是索然无味的,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1955年4月18日,动脉瘤破裂,7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他的遗嘱,当天下午即火化,并将骨灰撒入特拉华河,以免他最后的安息之地成为众人膜拜的场所。他就像一个普通的人,哭闹着来,安静地去,静静地守护着这个星球,牵动着后人的思念,就像探测到引力波时引发的喧嚣,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他,并向他致敬。
   (摘自《书屋》)
其他文献
百丈怀海有一次陪马祖大师外出,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他:“那是什么?”怀海说:“野鸭子嘛。”马祖又问:“飞哪儿去了?”怀海说:“飞过去了。”马祖闻言上前,使劲拧怀海的鼻子,疼得怀海大叫。马祖说:“叫你还说飞过去了!”怀海当下大悟。  马祖的意思是:野鸭已经飞走了,你还在心里记挂着。  因此想起慧海禅师的故事。有人问慧海,他是如何用功的。慧海说:“很简单,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那人说:“人人都是一
欧洲和中国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各自工业化的时机,而是在于政治体的规模不同。就人类历史的进程而言,二者开始工业化的时间大同小异,仅相差了两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但政治体规模的差异却至少持续了两千年,且影响极大。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保持了统一,而欧洲却四分五裂。也正是这一点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理解中国时以欧洲为模板显得那么无力。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哪怕拿破仑和希特勒再野心勃勃,欧洲也
小侄女說幼儿园有个小男孩天天欺负她,气死了。  嫂子说:“那你想出什么办法对付他?”  小侄女气愤地说:“我决定长大后嫁给他,不给他零花钱,不高兴了就逛街买衣服,生气了就让他跪搓板,用你对付我爸的手段对付他。”
大部分人知道陶渊明,是从《桃花源记》开始的,他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的乌托邦;但同时,他也写了像《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的诗赋,表达了对政治的感慨。鲁迅曾说,陶渊明身上有“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两种结合,缺了哪一种,都不是完整的陶渊明。  过去研究陶渊明,主要谈他的田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导范子烨,主要观察他与晋宋政治的关系。范子烨说
周局长来单位视察工作,他对陪同的单位一把手说:“王阳在哪个办公室?”一把手把局长带到王阳的办公室,“王阳,周局长来看你了。”王阳站起来,一脸灿笑地望着周局长。局长拍了一下王阳的肩,说:“晚上,你阿姨让你到我家吃饭,她准备了你最喜欢吃的几个菜。”王阳怔了,不知道说啥好。周局长转身走了。  办公室所有的人都羡慕地望着王阳,同王阳平时极好的张浩说:“王阳,你的城府太深了吧?局长的老婆竟是你阿姨,你竟一直
自去年底以来,土耳其逐渐加大对利比亚的军事投入,不仅改变了利比亚地面战场的力量对比态势,而且引發东地中海和北非地区局势紧张升级。棋行险招意在破局  当前利比亚内战中对峙双方分别是受国际社会承认的民族团结政府(亦称“西部政府”)和与东部国民代表大会结盟的哈夫塔尔势力。去年4月,哈夫塔尔所率“国民军”开始对西部政府发起全面进攻。由于得到沙特、阿联酋、埃及、约旦甚至俄罗斯、法国等大力支持,哈夫塔尔逐渐取
东山县检察长高明深有感触地说:人生啊,是在曲折中变得成熟起来,是在战火洗礼中成长壮大呢!  那是1950年刚解放,小高在家乡东山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就驻扎在岛内。不久,东山县轰轰烈烈地闹土地改革,小高家被划为富农成份,村里给部队寄来盖有公章的检举揭发信:小高这个富农后代,不能留在革命队伍中,应立即复员返乡务农。  当连队指导员拿着小高村里寄来的检举揭发信,预先向他传达连队党支部的决定时,小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反“四风”的明确要求和常抓严管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基本收敛,但作为四风之首的形式主义却有所抬头。  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  政治学习的形式主義。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党组织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注重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不切实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而是热衷于各种表面形式。  对待上级的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努力理解和落实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原意,而热衷于表面的复述;明明看到在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面对疫情,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了重大胜利,而欧美一些国家的疫情则长时间失控。面对不同的抗击疫情进程,其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思考?我国抗疫斗争能取得重大胜利,最重要的制度因素是什么?执政理念的差别在哪儿?为什么欧美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后会束手无策?面对未来,我们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
哲理的故事:  2018年元月,一股冬季风暴侵袭美国大部分地区。在密歇根州,积雪达到历史峰值,造成严重交通瘫痪,许多司机被迫弃车步行,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里。吃饭时间,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叫外卖,得到的答复全部是:“Sorry!”  午餐时间原本热闹的马里奥披萨店冷冷清清,老板托尼清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新闻。电视画面中,政府正在组织各种社会力量铲雪,主持人呼吁有能力的公民加入其中。托尼在想:“有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