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农学专业“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以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文章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方式,构建合理培养方案,重点围绕建立完善的培养过程,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和制定有效的培养评价指标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建设与改革。通过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吉林大学农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固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同类院校农学专业大类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15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ick foundation, wide caliber, high quality and strong ability", this paper adopts the way of "specialty-free enrollment,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to build a reasonable training plan, with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training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ffective train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reby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rough the reform, the problem of solid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hinking of agronomy majors in Jilin University has been solved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students has been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s in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gronomy major; "specialty-free enrollment, classified training"; reform mode
  一、“大類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等学校实施“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几年来已通过全国部分高校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入校前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际上有两个步骤:一是大类招生后,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大类培养;二是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按专业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自己、专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就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 在分流前,由于知识的衔接性,开设课程均为基础理论,较少涉及专业内容,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专业选择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集中于“热门”专业,影响“冷门”专业相应学科的发展。
  2. 分流后人才培养模式单调,知识面窄,专业意识培养薄弱,专业思想不稳定;与社会和行业发展脱节,与市场需求不协调;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境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形势;管理模式上过于注重管、不注重理,造成培养的人才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差。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仍需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 专业分流不科学,学生专业自觉性不强
   高等农业院校现行的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具有通用性,未能具体反映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分配置等方面的差异性,局部优化居多,顶层设计不足。学生缺少专业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造成这种情况,除了岗位待遇差、地处偏远等原因,还与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注不足有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是创新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知识学习教育脱节现象严重
   传统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和团委的工作,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则是专业教师的职责所在。二者之间甚少进行学生培养方面的沟通和协作,缺乏对学生的全面系统教育培养。
  3. 传统的实践培养模式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使用都需要农业科技人才来实现。传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地关注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和教师的科研结合的还不够紧密。   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解决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建立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大类培养、分流招生”方式,构建合理培养方案,以校外同行、学生对教学效果考评为指标,探索并建立适合于研究型大学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培养过程
  尽管“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也容易发生专业分流不科学、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专业理解不透,发展方向不明、“冷门”专业学生学习情绪低靡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确定合适学分。学分高,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学业压力大,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调研国内外的农学专业的学分设置,拟将学分定于164学分左右。
  (2)从培养方案入手,打通课程,整合优势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可作为农学专业大类培养的方向有农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四个方向。在大类培养下,将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和部分专业课程打通,具体如表1,表2。同时,农学专业下设的四个方向性极强,特色鲜明,将专业教育课程分设,由各专业方向的教师讨论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3)调整开课学期。鉴于大类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前,学生对于专业方向了解不足的问题,拟将专业导向性课程如《中国农业与世界》由第5学期前置至第1学期,《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前置,使学生入学即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并保持对专业知识认知的连贯性。同时开设专业领域社会精英讲坛、专业领域内院士事迹及思维赏析等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提升学生的爱国及奉献情怀。
  (4)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挥特长,参加学科竞赛等,提高分项积分,这样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为分流时选择专业的自主权而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问题。
  (5)加强校企联合,国内、国外学校联合办学,拓展实习实践课程及基地,增设前沿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2. 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
   在原有本科生培养各项制度的框架下,拟定“大类招生”模式下“分流培养”相关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培养环节,使得分流工作持续、有效、稳定开展。
  (1)分流制度
   农学专业学生分流主要采取“成绩+自愿”的政策。拟定“农学专业学生分流制度”草案,明确成绩计算方法、学生能够获得自愿选择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交学校教务处审核、备案。同时分流前提早调研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对“冷门”专业进行政策扶持。
  (2)导师制度
   建立“专业导师、班主任、学术导师”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思想的制度。导师对学生的“入学适应”“人格修养”“课外阅读”“学业规划”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与培养。目前本单位本科生学生培养的导师制度通常与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于第5学期开学初由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而定。在大类培养下,拟定导师制度相关规范,将导师制度提前,于入学初将导师与学生结成对子,限定导师所带学生的人数,明确导师职责,拓宽导师与学生联系的途径,实现专业思想教育的前置,辅助学生培养专业素养。导师工作截止第5学期始,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接替导师工作。导师既要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也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尽早了解到自身是否适合这一专业,以免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发生盲从现象,也有助于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形成基本的学术研究理念。
  3. 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评价指标
   建立和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成效的考评机制。从学生成绩、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度、校内外同行评价3个方面考量学生培养质量,并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不足,形成所建立的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修订措施报告。
  四、结束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专业思想得到了稳固,专业知识明显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学生与教师联合完成科研项目,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更多,考取本校研究生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管理和专业学习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积极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和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渐探索出了适合农学专业学生发展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05):1-7.
  [2]王杜春,马海鹍,张伟,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3):84-89.
  [3]吳衍涛,韩同吉,何婧.高等农业院校“三步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6):698-700.
  [4]李伟,李辉,胡燕,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加强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的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01):144-147.
  [5]张毅,石玉,李兴桃,等.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43-46.
  [6]陈颖,李永能,葛长荣,等.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5):72-7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促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化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探讨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合思想品德、工程伦理教育、价值取向引导的教学,通过案例培养教育大学生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觉悟和意识。探讨专业课教学课堂教育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教育模式,强化课堂育人责任,切实
期刊
摘 要:速录速记技能是法科学生的核心技能,既能满足法律辅助岗位和基础法律服务的需求,更可作为民办高校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之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速录实训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文章在论证速录技能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旨在探寻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速录技能实训课程模式,从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妥善做好职业引导,尊重个体化差异,为实习与就业搭建平台。  关键词:人工智能;速录;法
期刊
摘 要:新四科目标的建设实施,为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发展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作出调整,积极找准自身定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以西华大学为例,新四科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学校教育明确了改革方向,因此,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四科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准备,以不断适应高
期刊
摘 要:培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特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重点方向。建设高校特色文化,必须从身处“微系统”的学生群体出发,正确看待和妥善利用作为“中间系统”的思想文化,结合作为“外部系统”的学校自身特质,三者有机融合。本研究将以对范仲淹儒学思想的剖析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文化;生态系统;范仲淹;儒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形式逐渐多元,大量大学生赴海外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也相继与一些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包括波兰,两国将在各领域加强合作,而研究中波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优勢互补,将有助于两国教育领域方面的合作交流,为中波后续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提供参考。笔者以天津城建大学和波兰比亚
期刊
摘 要:法医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招生的规模、要求与普通医学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及就业政策调整,法医学专业存在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新增就业岗位相对的工作流程不规范、待遇不稳定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皖南医学院近五届法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生源基本概况、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法医学专业就业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供开办法医学专业的院校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法医学;毕业
期刊
摘 要:以哈尔滨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现行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对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和方案。以期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63-04  Abstract: Executive c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科研团队为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实现途径,为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82-04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和骨干力量,不仅关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重要保证,应在大学生入党前严格把好入党关。文章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广州中医药大学1266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研究发现大部分的“95后”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入党意愿,同时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倾向,故新形势下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入党前教育力度、搭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方法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更是对现有教学方法的有益改革。研究结合《农业经济学》教学实践,构建“协同——发现型”合作学习方法策略,从激发合作学习动机、明确合作学习目标、展开合作学习过程、结束合作学习活动四个阶段探究该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教学效果,积极探究合作学习方法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