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处于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应认识并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转型主要趋势的基础上,从金融业发挥引导作用、金融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金融业; 经济转型
从我国的现实及国际形势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改革发展实现转折的关键五年。“十二五”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在国内外的复杂环境下,我国将面临经济社会重大而深刻的转型。而在这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和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国亟需一种与既定转型目标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金融推动力。金融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在“十二五”时期支持经济转型将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金融业要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会,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必须要深入分析未来五年我国经济转型将面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的高碳经济向以人为本的低碳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的高速增长被誉为经济奇迹。但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失衡、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过去的几十年,以“做大总量”为目标的经济增长,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把相当多的资源集中于经济领域,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必然要求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等矛盾。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显然难以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方式,既是经济转型的挑战,又是重大机遇。低碳经济不仅能推动节能减排,更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二)经济发展方式将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矛盾。我国依赖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正反映了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将由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转变
目前,我国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主要产业,知识产权含量低,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提升产业附加值,推进主要产业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型,是确保经济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四)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根本发展趋势。但是,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问题逐渐凸显。近30年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一直引领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严重阻碍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正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而“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重点在于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资源制约、环境恶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所带来的冲突,尤其是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公平机制缺失问题。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转型必然引致金融转型。金融业要牢牢把握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型中乘势而为,积极寻求自身转型,以促进和支持经济转型,正确发挥金融在推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金融业要在经济转型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金融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投放上。多年来,大部分贷款集中投向城镇大中型企业和房地产等利润行业,而中小企业、“三农”和个人经营等领域的贷款难题一直未解决,配套的金融服务也未跟上。
(二)金融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金融业存在区域性失衡的问题。由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规律,资金总是会流向效益高的地方,而且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金在区域之间流动不畅通,使得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损害生产力的提高。“十二五”期间,金融业要区域金融发展上做文章,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均衡,促进东部、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三)金融业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
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也是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国家消费与居民消费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更需要认真的审视和关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率将大幅提升,我国也将初步形成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金融业必须把握机遇,在这一转型过程实现自身的转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世界金融危机一再表明,强化监管是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面临着严峻的调整。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容易导致一些监管的盲点出现。而且,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基础设施、技术方法等相对落后,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与素质也相对较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监管手段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统一。二是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建立不同形式的有效协调机制,既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是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建立在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上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有效金融监管的保障,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而且有助于规范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
(五)金融业要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给我国金融业提出了重大挑战,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我国金融业为了更好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必须走向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业在支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实施科学的全球化战略,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失败不少是由于国家经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只有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的总体能力。
一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要继续加大引进境外金融机构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提高结算服务水平和清算效率。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国际交流机制。要建立与先进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等资源的相互流动和相互支持,扩大金融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邹平座.对当前中国金融战略选择的思考.中国经济时[N].2007-04-01.
[3] 张军扩. 侯永志.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J]. 中国发展观察, 2010, (9).
[4]唐文琳.构建完善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改革与战略,2000(1).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金融业; 经济转型
从我国的现实及国际形势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改革发展实现转折的关键五年。“十二五”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在国内外的复杂环境下,我国将面临经济社会重大而深刻的转型。而在这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和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国亟需一种与既定转型目标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金融推动力。金融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在“十二五”时期支持经济转型将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金融业要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会,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必须要深入分析未来五年我国经济转型将面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的高碳经济向以人为本的低碳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的高速增长被誉为经济奇迹。但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建设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失衡、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过去的几十年,以“做大总量”为目标的经济增长,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把相当多的资源集中于经济领域,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必然要求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等矛盾。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显然难以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方式,既是经济转型的挑战,又是重大机遇。低碳经济不仅能推动节能减排,更能解决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二)经济发展方式将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矛盾。我国依赖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正反映了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将由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转变
目前,我国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主要产业,知识产权含量低,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提升产业附加值,推进主要产业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型,是确保经济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四)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根本发展趋势。但是,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问题逐渐凸显。近30年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一直引领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严重阻碍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邓小平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正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而“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重点在于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资源制约、环境恶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所带来的冲突,尤其是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公平机制缺失问题。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转型必然引致金融转型。金融业要牢牢把握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型中乘势而为,积极寻求自身转型,以促进和支持经济转型,正确发挥金融在推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金融业要在经济转型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金融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投放上。多年来,大部分贷款集中投向城镇大中型企业和房地产等利润行业,而中小企业、“三农”和个人经营等领域的贷款难题一直未解决,配套的金融服务也未跟上。
(二)金融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金融业存在区域性失衡的问题。由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规律,资金总是会流向效益高的地方,而且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必然会加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金在区域之间流动不畅通,使得资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损害生产力的提高。“十二五”期间,金融业要区域金融发展上做文章,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均衡,促进东部、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三)金融业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
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也是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国家消费与居民消费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更需要认真的审视和关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率将大幅提升,我国也将初步形成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金融业必须把握机遇,在这一转型过程实现自身的转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世界金融危机一再表明,强化监管是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面临着严峻的调整。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容易导致一些监管的盲点出现。而且,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基础设施、技术方法等相对落后,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与素质也相对较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监管手段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统一。二是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建立不同形式的有效协调机制,既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是现实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建立在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上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有效金融监管的保障,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而且有助于规范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
(五)金融业要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给我国金融业提出了重大挑战,为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我国金融业为了更好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必须走向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业在支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实施科学的全球化战略,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失败不少是由于国家经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只有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的总体能力。
一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要继续加大引进境外金融机构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提高结算服务水平和清算效率。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国际交流机制。要建立与先进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等资源的相互流动和相互支持,扩大金融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邹平座.对当前中国金融战略选择的思考.中国经济时[N].2007-04-01.
[3] 张军扩. 侯永志.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J]. 中国发展观察, 2010, (9).
[4]唐文琳.构建完善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改革与战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