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地增长,农村社会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上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已经成为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想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既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生活垃圾污染
现在有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还处于初级状态,基本上是拉到布局在郊区的一定规模的垃圾堆放场填埋。有的做一些简单处理,方法也极其简便。在农村一方面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生产量增大,由此导致一定范围不同程度的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养殖业、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据有关研究资料,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染量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染量,养殖1条牛产生的污水量比22个人生活的产生的污水量还要多。由于养殖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根据农业部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农村地区仅牛、猪、鸡等畜禽饲养产生的粪便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t,其中有30%的排放物未作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了不同的地表水体。农村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与养殖业不同,主要由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当(主要是过量)和农田秸杆等引起的污染,呈面源特征。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最明显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源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种植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为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所以治理与控制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三)乡镇工业引起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振兴的潮流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一些规模较小、能耗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工等纷纷迁移到偏远的乡村,而这些企业自身的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陈旧,没有或者基本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与设施,即使少数配套了环境保护措施,也不会正常使用。同时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差,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据一些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仅仅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就导致了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一些地区农民田地的灌溉水源已被污染,全国只能利用污水灌溉的田地面积已增至总灌溉农田面积的7.3%。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致使每年粮食减产量多达10000000t以上,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以上。
(四)产业开发引起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围湖造地、炸山开矿、河道挖沙、乱伐林木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还有一些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总量,不惜以牺牲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为代价,大肆进行矿产开采,致使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可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导致农用地养分的大量流失,而且流失的都是肥沃表土,进入江、河、湖泊后一方面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另一方面造成河源通道淤塞,致使部分河流的行洪、蓄洪能力严重下降,最终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在西北的一些干旱牧区因发展工业过度开发草原,导致肥美的草原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加重,以致不得不进行生态移民。
(五)农村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些地区风情民俗奇特、自然生态良好和名胜古迹众多,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来了大量流动游客,“农家乐”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令人担忧。由于外界人口的拥入,对植被的肆意破坏,废弃物必然大量增多,加之餐饮消费不生宰杀家畜中的清洗废水、任意搭盖棚房、垃圾胡乱堆放,暴露了目前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尚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引起的环境隐患应当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環境污染现状分析
(一)水体污染
根据国家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统计,我国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国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地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更有78%的河段不适合作居民饮用水水源地,约50%城市的地下水体也受到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水体受到农药化肥、汽车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的废水等有机物的化学污染将日趋严重。
据新近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主要大城市的居民中只有23%的人口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饮用水达标率更低。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中有82%的人口饮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和取自地表的江、河、湖水,其中细菌等菌群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达75%,约有1.6亿居民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源。最近有报道人们一直认为是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因为水污染也存在许多隐患,如今的自来水也不再是卫生、安全的水了。对不同国家的自来水质量的调查数据表明,从自来水中检测出的化学类污染物总数有2221种之多,其中,一些种类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加工处理看,我国多数自来水厂目前仍只采用过滤、沉淀等环节加氯消毒后,将地表江河水体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饮用自来水。自来水加氯消毒,成本低、效率高,可有效杀灭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但也会伴生较多的化合物——卤代烃,这些含氯有机化合物正是引起人类各种胃肠癌的最大的潜在根源。另外受污染的水体中除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物残留外,还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也不能全部去除,而且煮沸水中有害物的浓度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还增加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含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反而降低了,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的。确保饮用水合格,应该是水体环境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为此设立饮用水集中水源地保护区,确保水体环境质量已经势在必行。 (二)农田土壤污染
为了防治防治血吸虫病,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五氯酚钠中的杂质二恶英严重影响了水质,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底泥中检出的二恶英含量已经很高。有机氯农药虽然已禁用了近20多年,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然很高。广州市种植蔬菜的农田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高达99%,DDT检出率为100%。漁米之乡太湖流域农业土壤中DDT、六六六检出率都达100%,一些地区农药DDT、六六六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土壤污染既有重金属污染也有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尤以有机物污染更加严重。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通过食物链开始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了。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区附近和城市的土壤有机污染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曾经对某钢铁集团周围的农田土壤和工业区附近绿地土壤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水平范围。农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有15种,总平均值达到4.3mg/kg,并且主要以具有致癌作用的4环以上有机物为主,4环以上有机物占土壤总含量的约85%,而工业区周边的土壤中污染物种类与污染物含量都远高于农用地土壤中的水平。例如增塑剂、多氯联苯、除草剂、多环芳烃(PAHs)、丁草胺等高致癌的有机物质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出来,在土壤中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多倍。对天津市郊区和市区土壤的进行采样调查,对比分析表明10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市区土壤超标最严重,其中二环萘的超标程度尤其严重,土壤中强致癌物质苯并芘的含量超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以我国西藏地区未直接受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0.625-3.501g/kg为背景值,沈阳市土壤检出的多氯联苯含量在6-151g/kg,计算可知沈阳市土壤的多氯联苯污染已达何种程度?
(三)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气环境污染物总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大气环境污染状况仍然非常严峻。目前,全国年排放二氧化硫量高达0.1857亿t,烟尘0.1159亿t,工业粉尘0.1175亿t,大气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国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参加国家环境统计的338个不同类型城市中,有137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低于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列入严重大气污染型城市;全国47个重点监测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水平的城市占70%以上;酸雨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如今的西南、华南和华中、华东4个大范围的酸雨区,酸雨区域面积已占30%以上的国土面积,酸雨污染范围日益增大,导致我国继北美、欧洲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域。
三、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及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广大农村居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保护家园的环境质量,让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只有让农民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区域环境问题才真正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的解决。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法治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中“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科学确立环保立法的指導思想和目的,改变过去环保法规的内容偏重于污染防治的不足;其次,要严格环保护的执法,把不同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执法权力统一集中到环保行政部门以形成执法合力,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行同一标准、实行统一奖惩,从根本上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长效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环保总体中,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对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村、乡镇的环保设施投入,使城市实行的各项环保制度与环保设施向基层农村区域延伸,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要建立健全从村、组到乡、镇的环境保护机制,落实环保工作人员队伍,并定期公布所在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相关信息,使所有村民都知道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质量高低。要加大力度监督和治理现有的乡镇企业污染,确保企业的每个污染源都达标才能排放。对那些限期治理后仍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停产整治或关闭、转产;新上马的乡镇工业建设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追踪评价,规定并保证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严格控制污染量的增长。要切实加大广大农村区域的环保巡查和执法力度,对乡村违法偷排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一抓到底;改变长期沿用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中偏重GDP的体系,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及其成效在干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五)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控制农业资源污染
农村地区要采用效率高、低成本垃圾和污水处理的生态新技术,提升对农村居民的污染治理技术的业务指导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人畜禽的粪便、生活垃圾、作物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科学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建设并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落实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养殖业废物的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禁用有毒高残留农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六)建立多渠道环保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需求
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同时,要完善环保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实施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环保投入的多渠道机制,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到新水平。
(七)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强化农村环保管理与监督
在广大农村要建立污水灌溉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环境监测体系,切实加大环保监督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传统的村规民约的方式把环境保护要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纳入全体民众的环保行动中。进一步创新农村环保工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污染者承担主要责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和管理体系。同时,要想方设法协助农民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
*本文属皖西学院安徽省人文地理学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阮成超,枞阳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李典友,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生活垃圾污染
现在有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还处于初级状态,基本上是拉到布局在郊区的一定规模的垃圾堆放场填埋。有的做一些简单处理,方法也极其简便。在农村一方面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生产量增大,由此导致一定范围不同程度的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养殖业、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据有关研究资料,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染量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染量,养殖1条牛产生的污水量比22个人生活的产生的污水量还要多。由于养殖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根据农业部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农村地区仅牛、猪、鸡等畜禽饲养产生的粪便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t,其中有30%的排放物未作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了不同的地表水体。农村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与养殖业不同,主要由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当(主要是过量)和农田秸杆等引起的污染,呈面源特征。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最明显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源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种植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为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所以治理与控制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三)乡镇工业引起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振兴的潮流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一些规模较小、能耗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工等纷纷迁移到偏远的乡村,而这些企业自身的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陈旧,没有或者基本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与设施,即使少数配套了环境保护措施,也不会正常使用。同时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差,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据一些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近年来我国仅仅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就导致了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一些地区农民田地的灌溉水源已被污染,全国只能利用污水灌溉的田地面积已增至总灌溉农田面积的7.3%。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致使每年粮食减产量多达10000000t以上,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以上。
(四)产业开发引起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围湖造地、炸山开矿、河道挖沙、乱伐林木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还有一些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总量,不惜以牺牲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为代价,大肆进行矿产开采,致使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可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导致农用地养分的大量流失,而且流失的都是肥沃表土,进入江、河、湖泊后一方面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另一方面造成河源通道淤塞,致使部分河流的行洪、蓄洪能力严重下降,最终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在西北的一些干旱牧区因发展工业过度开发草原,导致肥美的草原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加重,以致不得不进行生态移民。
(五)农村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些地区风情民俗奇特、自然生态良好和名胜古迹众多,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来了大量流动游客,“农家乐”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令人担忧。由于外界人口的拥入,对植被的肆意破坏,废弃物必然大量增多,加之餐饮消费不生宰杀家畜中的清洗废水、任意搭盖棚房、垃圾胡乱堆放,暴露了目前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尚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引起的环境隐患应当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環境污染现状分析
(一)水体污染
根据国家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统计,我国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国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地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更有78%的河段不适合作居民饮用水水源地,约50%城市的地下水体也受到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水体受到农药化肥、汽车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的废水等有机物的化学污染将日趋严重。
据新近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主要大城市的居民中只有23%的人口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饮用水达标率更低。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中有82%的人口饮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和取自地表的江、河、湖水,其中细菌等菌群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达75%,约有1.6亿居民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源。最近有报道人们一直认为是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因为水污染也存在许多隐患,如今的自来水也不再是卫生、安全的水了。对不同国家的自来水质量的调查数据表明,从自来水中检测出的化学类污染物总数有2221种之多,其中,一些种类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加工处理看,我国多数自来水厂目前仍只采用过滤、沉淀等环节加氯消毒后,将地表江河水体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饮用自来水。自来水加氯消毒,成本低、效率高,可有效杀灭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但也会伴生较多的化合物——卤代烃,这些含氯有机化合物正是引起人类各种胃肠癌的最大的潜在根源。另外受污染的水体中除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物残留外,还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也不能全部去除,而且煮沸水中有害物的浓度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还增加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含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反而降低了,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的。确保饮用水合格,应该是水体环境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为此设立饮用水集中水源地保护区,确保水体环境质量已经势在必行。 (二)农田土壤污染
为了防治防治血吸虫病,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五氯酚钠中的杂质二恶英严重影响了水质,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底泥中检出的二恶英含量已经很高。有机氯农药虽然已禁用了近20多年,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然很高。广州市种植蔬菜的农田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高达99%,DDT检出率为100%。漁米之乡太湖流域农业土壤中DDT、六六六检出率都达100%,一些地区农药DDT、六六六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土壤污染既有重金属污染也有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尤以有机物污染更加严重。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通过食物链开始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了。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区附近和城市的土壤有机污染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曾经对某钢铁集团周围的农田土壤和工业区附近绿地土壤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水平范围。农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有15种,总平均值达到4.3mg/kg,并且主要以具有致癌作用的4环以上有机物为主,4环以上有机物占土壤总含量的约85%,而工业区周边的土壤中污染物种类与污染物含量都远高于农用地土壤中的水平。例如增塑剂、多氯联苯、除草剂、多环芳烃(PAHs)、丁草胺等高致癌的有机物质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出来,在土壤中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多倍。对天津市郊区和市区土壤的进行采样调查,对比分析表明10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市区土壤超标最严重,其中二环萘的超标程度尤其严重,土壤中强致癌物质苯并芘的含量超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以我国西藏地区未直接受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0.625-3.501g/kg为背景值,沈阳市土壤检出的多氯联苯含量在6-151g/kg,计算可知沈阳市土壤的多氯联苯污染已达何种程度?
(三)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气环境污染物总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大气环境污染状况仍然非常严峻。目前,全国年排放二氧化硫量高达0.1857亿t,烟尘0.1159亿t,工业粉尘0.1175亿t,大气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国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参加国家环境统计的338个不同类型城市中,有137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低于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列入严重大气污染型城市;全国47个重点监测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水平的城市占70%以上;酸雨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如今的西南、华南和华中、华东4个大范围的酸雨区,酸雨区域面积已占30%以上的国土面积,酸雨污染范围日益增大,导致我国继北美、欧洲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域。
三、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及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广大农村居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保护家园的环境质量,让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只有让农民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区域环境问题才真正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的解决。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法治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中“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科学确立环保立法的指導思想和目的,改变过去环保法规的内容偏重于污染防治的不足;其次,要严格环保护的执法,把不同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执法权力统一集中到环保行政部门以形成执法合力,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行同一标准、实行统一奖惩,从根本上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长效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环保总体中,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对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村、乡镇的环保设施投入,使城市实行的各项环保制度与环保设施向基层农村区域延伸,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要建立健全从村、组到乡、镇的环境保护机制,落实环保工作人员队伍,并定期公布所在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相关信息,使所有村民都知道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质量高低。要加大力度监督和治理现有的乡镇企业污染,确保企业的每个污染源都达标才能排放。对那些限期治理后仍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停产整治或关闭、转产;新上马的乡镇工业建设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进行追踪评价,规定并保证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严格控制污染量的增长。要切实加大广大农村区域的环保巡查和执法力度,对乡村违法偷排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一抓到底;改变长期沿用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中偏重GDP的体系,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及其成效在干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五)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控制农业资源污染
农村地区要采用效率高、低成本垃圾和污水处理的生态新技术,提升对农村居民的污染治理技术的业务指导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人畜禽的粪便、生活垃圾、作物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科学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建设并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落实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养殖业废物的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禁用有毒高残留农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六)建立多渠道环保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需求
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同时,要完善环保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实施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环保投入的多渠道机制,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到新水平。
(七)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强化农村环保管理与监督
在广大农村要建立污水灌溉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环境监测体系,切实加大环保监督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传统的村规民约的方式把环境保护要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纳入全体民众的环保行动中。进一步创新农村环保工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污染者承担主要责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和管理体系。同时,要想方设法协助农民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
*本文属皖西学院安徽省人文地理学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阮成超,枞阳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李典友,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