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水墨动画片中的意境美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化特征、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构图;艺术符号化;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第一部动画最早出现在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的光学影戏中。中国的第一部动画则是由万氏兄弟拍摄的《骆驼献舞》。中国的动画较欧洲和日本的动画不同之处在于,国产的动画绝大多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将剪纸、水墨、神话故事等付之于画面之中。以动画的形式将忠孝节义、传统美德展现出来。相比90年代之后商业化地模仿日美的动画作品,水墨动画本身并非追求过分商业化的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1961年产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开始,再到1988年获得蒙马利特奖的动画《山水情》,中国的动画都有自己民族的元素在里面,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创作者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眷恋和对山水意境的向往。中国水墨动画的出现绝非偶然,更多的是一代动画工作者崇拜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在制作工艺上,水墨动画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创作者在宣纸上一张张地进行绘制,在作品总体的上色上要做到每一张的笔墨控制得益,在分层设色上要将颜色控制好,每一张赛璐珞片的处理都需要做到精准。这样的创作态度和制作工艺,也绝非商业化气息浓重的现代社会,人们肯花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相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软件合成的动画作品,水墨动画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文人精神。
  一、水墨动画《山水情》的构图美
  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讲述了一位身体虚弱的老琴师晕倒在路边,被小渔童救起,教授渔童古琴之后隐去的故事。在散雾寒风中老琴师站立在渡口边,琴师在风中抱琴而行。空中大雁飞过,琴师身体虚弱,此时渔童划船而来靠近渡口接引琴师坐船而去。上岸后的琴师面色憔悴晕倒在路上。渔童把船停在岸边,将琴师接回到自己家中休养。画面出现渔童的住所,在山水掩映下茅屋透着一种静态美。他日渔童提着渔篓回来,琴师正在弹奏,渔童在一旁认真聆听。琴师开始教渔童弹琴,琴师弹一下,渔童弹一下,就这样日复一日。枫叶飘零,琴师与渔童抚琴而作。晨起日落,冬日来到,渔童一遍遍地抚琴练习,琴师则在一旁烧炭给渔童取暖。茅屋远处,河水融化,鸟儿鸣叫。竹子旺盛生长,春天到来。墨荷掩映,金鱼在水中嬉戏,老琴师悠闲地在河边钓鱼。渔童在一旁抚琴弹奏,鱼儿也被美妙的琴声吸引。雄鹰在天空飞翔,渔童在划船,琴师在船里躺着,渔童划舟。过千山过万水,层峦叠嶂,舟人漂流而下。舟速时而缓慢时而湍急。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琴师又一次站在岸边,等到猴子上树,渔童带琴师划舟而下。琴师将古琴赠予渔童,渔童跪地感念琴师的教诲之恩。渔童抱琴追到山顶,弹琴给琴师,琴师在另一座山上聆听。琴师在画面中成点线随画面若隐若现。整部动画片的构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以黑、白、灰为主体色。画面的构图随着故事情节产生微妙的变化。动画刚一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留白”,为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当琴师搭乘渔童的船,船行于水上时,又呈现出“边角”形的构图。整幅动画从人物到景色都充满了泼墨写意的笔触,人物的描绘主要体现在眼神动作上。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笔墨用线,画面多以点线的形式,附上笔墨进行描绘。人物的形象也多以“线描”的形式出现。用“线”来表示画面人物的形体状态。《山水情》中对人物的刻画并不局于固定的构图方式,作者将人物的“线性美”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用“线”对人物的骨肉进行表现。山间的松枝采用积墨的笔法将树木的厚重繁茂呈现出来。寥寥数笔便可以用“留白”的手法表现天空、气候、江河。利用“虚实”结合的关系,将背景虚幻地渲染,烘托人物主体。画面中的山石没有大面积地使用斧劈皴,偶尔出现披麻皴,更多的是保留南方山川本来的形态轮廓。对于色彩的干湿在处理上,能够巧妙地加工创造,化繁为简。在刻画山川树木的时候多采取“之”字形的构图方法。在章法的布局上疏密有序,毫无繁复。画面的承起转合,总能恰到好处地将动画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完美地进行衔接,最后又以“留白”作为结束,耐人尋味。
  二、水墨动画《山水情》的隐喻性
  艺术符号从来都是表现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诉求。西方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反映艺术家创作时的思想过程。中国的传统艺术作品在表现艺术家心路历程的前提下,更多的是通过符号化的抽象特征,反映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物象品质。这种符号画的抽象艺术语言,具有西方绘画不具备的诗情画意。 抽象的画面与现实的景物融汇在一起,经过艺术的表现,显示审美的意象。在《山水情》中出现了许多符号化的画面。琴师的发髻自然地垂摆,渔童散松的头发,衬托出一种轻松的姿态。红叶飘落,四季更替。画面大量描绘竹子,用竹子这一具体物象,表达对渔童高洁品质的赞美。春去秋来,寒冬以至,渔船停靠岸边,荷花盛开,青蛙鸣叫,又是一年的夏季来到。天空中的老鹰在教习幼鹰飞翔的本领,老琴师若有所思。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自己,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终究要成长,动物如此,更何况人类。松枝代表了坚韧的品格特质,即使对徒儿千种不舍,老琴师还是将琴赠与渔童,云游于山涧之中,让他自我成长。在暴风雨中幼鹰终于长成,翱翔天际,喻示着渔童明白老琴师的用意,刻苦习艺,终成技艺精湛的琴师。水墨动画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采用技术手段,将静止的二维空间画面转换成可以自由活动的视觉图像。作者将符号化的艺术意象放在画面中进行整合,根据剧情的需要分开展现。将无意识的艺术形象通过作者的感性想象,与观众产生共鸣,传达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山水情》虽然全篇以传统“山水”“人物”进行主要描绘对象。细观之下,“天高任鸟飞”的雄鹰眼神还是充满了动画的效果,可爱灵动、童趣盎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画面中的传统笔墨技艺,动画的画面清新淡雅、质朴隽永,充满了禅意画境。
  三、水墨动画《山水情》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一直以来中国的水墨都离不开中国美学的思想,动画片《山水情》同样蕴含了许多传统的哲学思想。孔子曾经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界的山水作为参照对象,用“比德”的方式通过自然事物固有的属性来赞美和山川水涧有一样品德的人。《山水情》动画主要以山水作为背景,重点体现“情”。渔童搭救琴师,琴师教授渔童古琴,渔童刻苦钻研,這本身就包括了:渔童对琴师的救命之恩,琴师对渔童的师徒之谊。“高山流水觅知音”,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主体被赋予思想。《山水情》画面大量“留白”,整幅动画让人如梦如幻,“舟摇摇以轻裳,风翩翩而吹衣”,想必只有悟到庄子“静观”的人才懂得。通片,动画琴师与渔童没有一句台词,只通过对人物神情动作配以音乐进行描绘。故事的情节也是由琴师与渔童的眼睛反映情感的“传神写照”。荆浩在他的《笔法论》中曾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山水画的“气”不能离开意象,山、水、琴师、渔童,将人物与风景联系在一起,营造出“境”的美来。这种“境”不仅是自然事物本身,也是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表达。《山水情》以磅礴山水作为背景,以琴师与渔童作为故事的主旋律,以故事人物的情感交流作为线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魏晋风尚,文人情怀的艺术状态。山水画对空间的认识,不局限于客观空间,同时还存在“胸中丘壑”的主观空间的问题。琴师站在山顶聆听渔童的琴声,琴师所站的位置本身就有“俯观天地”的心胸气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品”,这种“品”不单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在水墨画面中更能展现一种艺术感受。文学作品“品”的是词藻,在画面的表达上更多的是主人公和背景所体现出的绘画语境。中国的水墨动画在继承传统国画意境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形象,将静止的画面转换成动感的形式,为中国的艺术增添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水墨动画不仅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画的浓墨淡彩,同时也将二维的画面呈现动态的形式,使艺术语言具有情景化,通过色彩行为与观者产生互动。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绚烂的场景,朴素的装扮、简单的画面,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山水情》更是将结构化的语境通过动画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中国国产动画的瑰宝佳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路径与教育模式三个不同的方面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认为必须要建立“三标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并从特色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入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后还需要建立“生产与教学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
【摘要】随着近几年电视节目的增加,各色各类的电视节目映入人们的眼帘,同时对于各种层次的人群都制定了不同节目来针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录制和设计,因此电视节目的发展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时期,科教频道的发展已经有十年多的历史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科教节目教育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本文主要以丁曦主持的《我爱发明》为研究对象,研究主持人在主持科技节目上的一些文化素养和科教节目主持人的现状,以及提高的建议、意见。  【
【关键词】亲子关系;感恩;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60-03  【作者简介】林诺纯,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200233)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互动逐渐减少,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课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关心
一、动来动去的小杰  小杰,八岁,一年级学生。小杰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认知能力弱于同龄孩子,反应较慢,特意让他多读了一年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小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动来动去,动作幅度比较大,有时还会离开座位到处溜达。小杰的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  父母带小杰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判断小杰有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有可能与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有关,建议先进
【摘要】中国共产党1941年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开启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先河。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将“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办学精神认真践行,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深入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起到了示范及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族院
一、模仿中迷失了自我  小帅,14岁,八年级男生,身高1.70米,身体结实。因为月考成绩下降10名左右,班主任找小帅谈话,发现小帅最近因模仿偶像的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产生内心波动。班主任建议小帅来咨询,他本人也愿意。  二、模仿是在追寻理想中的我  模仿的意义: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找寻自我的价值,因此,偶像崇拜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此时青少年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喜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 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
辛安亭(1904—1988),字适然,山西离石人,他31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在太原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了三年书,1938年毅然奔赴延安时已经34岁了。他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长期担任编审科科长。1942年,他组织编写出版了全部初小和高小的教科书,包括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卫生等门类,每个门类有一至三册,是普及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解放区
【摘要】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广府文化;诞文化;佛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诞文化的含义  诞,顾
【摘要】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目前国家在甘肃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大量幼儿园,新建园在新生管理中存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其次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说明入园焦虑的产生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班幼儿;焦虑;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