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西部省份,经济落后且发展缓慢,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得到一定的改善,学校体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地理环境、场地器材、领导意识及学生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课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课,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在60%以上,开设2节体育课的学校有35%,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中小学,76.6%的学校体育课程能保量完成,但是很多学校制作课程表只不过是应付检查,实际按课表安排完成课时量的只是少数,课程表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2.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被调查的学校多数是以室外体育实践课为主,个别学校偶尔安排几节室内理论课,而室外体育课多半是“放羊式”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课前并没有认真备课,往往是临时安排上课内容,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所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只能是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会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而更多的是学生自由玩耍,教师主要负责维持上课时的课堂秩序。
3.学生对体育课及新课标的认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得知,82.3%的学生还是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渴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36.1%的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其内容还是很模糊,就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只有28.3%同学认为是“健康第一”。调查中发现:学生现在上体育课与以前有区别吗?学生认为没有改变的占89.2%,这说明现在体育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体育课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令人担忧。
4.体育师资队伍状况。教育部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毕业或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毕业及以上水平。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接近80%,通过近几年高校扩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增多,充实了教师队伍,一些体育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能力。
5.体育教学场地及器材状况。从调查中可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标准田径场地的缺乏。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入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设施应具备的要求,校舍建设资金与教师工资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以致很多学校严重缺乏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较低,损坏量大,尤其是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的损坏率都在50%以上。器材的缺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6.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等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大多数中学经常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小学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不多,占普通小学总数的57.1%,而能开展的学校学生也只是做一些小游戏:如跳皮筋,玩陀螺,空地上跑跳玩耍,追逐游戏等。
7.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调查可知,68.3%的领导对体育课还是持支持态度,认为有必要开展。然而还是有31.7%的学校领导不太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常常是以“分数第一”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有个别体育老师认为,体育课的开展没有必要,可以看出,作为体育工作者本身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54.6%学生家长认为没必要开展体育课,他们认为农村孩子的光明前途就是考上好大学,从而实现家长的愿望,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往往不予支持。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体育天赋得不到正确合理的培养,以致他们对体育锻炼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结论分析
1.观念认识落后。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开展并没有明确的支持态度,虽然课表安排都能按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体育课却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可上可不上,忽视了体育课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多学生家长对开展体育课认识不够,一味地认为只要孩子“主科”成绩好,就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被认为是好学生,甚至压制了孩子在某些体育运动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调查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提升,但是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场地器材限制。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学校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农村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等占了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的费用微乎其微,很多中小学至今连一块标准篮球场都得不到保证,所以很多老师只能带着学生在空地上做些游戏,做做体操,拍拍球等等,很多体育知识也只能口头传授,无法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示范。
三、实施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意识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要让他们在观念上认识到体育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能够全面提高人的身心素质,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改变农村学校一贯重文轻体的错误观念,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不单是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是国家发展、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础;再者,各级领导要改变对体育的偏见,对体育工作的开展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领导有方,措施得当,教师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合理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体育教学事业迅速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应建立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动富有奉献、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的优秀教师队伍,共同致力于体育教学建设,以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二是强化教师学历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应采取适当方式,促进学历升级达标;己达标的教师应通过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三是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体育教师不仅担任本学科教学,还要担任课间操、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学校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工作量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所以像在教师职称晋升上,各级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重、苦、累及文化基础较差的特点适当放宽晋升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场地器材状况,多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生理等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热爱体育,锻炼身体。对现有的体育器材,充分发挥其功能和用途,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其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教学,做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再次,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以促进农村小中学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汉生主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新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3).
[3] 李林.中师生进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与探讨.甘肃科技纵横,2005(1).
[4] 于秀.关于制约我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效益因素的调查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2(2).
[5] 刘洋波.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体育课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课,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在60%以上,开设2节体育课的学校有35%,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中小学,76.6%的学校体育课程能保量完成,但是很多学校制作课程表只不过是应付检查,实际按课表安排完成课时量的只是少数,课程表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2.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被调查的学校多数是以室外体育实践课为主,个别学校偶尔安排几节室内理论课,而室外体育课多半是“放羊式”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课前并没有认真备课,往往是临时安排上课内容,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所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只能是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会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而更多的是学生自由玩耍,教师主要负责维持上课时的课堂秩序。
3.学生对体育课及新课标的认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得知,82.3%的学生还是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渴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36.1%的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其内容还是很模糊,就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只有28.3%同学认为是“健康第一”。调查中发现:学生现在上体育课与以前有区别吗?学生认为没有改变的占89.2%,这说明现在体育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体育课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令人担忧。
4.体育师资队伍状况。教育部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毕业或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毕业及以上水平。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接近80%,通过近几年高校扩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增多,充实了教师队伍,一些体育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能力。
5.体育教学场地及器材状况。从调查中可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标准田径场地的缺乏。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入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设施应具备的要求,校舍建设资金与教师工资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以致很多学校严重缺乏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较低,损坏量大,尤其是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的损坏率都在50%以上。器材的缺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6.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等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大多数中学经常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小学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不多,占普通小学总数的57.1%,而能开展的学校学生也只是做一些小游戏:如跳皮筋,玩陀螺,空地上跑跳玩耍,追逐游戏等。
7.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调查可知,68.3%的领导对体育课还是持支持态度,认为有必要开展。然而还是有31.7%的学校领导不太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常常是以“分数第一”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有个别体育老师认为,体育课的开展没有必要,可以看出,作为体育工作者本身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54.6%学生家长认为没必要开展体育课,他们认为农村孩子的光明前途就是考上好大学,从而实现家长的愿望,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往往不予支持。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体育天赋得不到正确合理的培养,以致他们对体育锻炼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结论分析
1.观念认识落后。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开展并没有明确的支持态度,虽然课表安排都能按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体育课却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可上可不上,忽视了体育课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多学生家长对开展体育课认识不够,一味地认为只要孩子“主科”成绩好,就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被认为是好学生,甚至压制了孩子在某些体育运动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调查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提升,但是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场地器材限制。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学校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农村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等占了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的费用微乎其微,很多中小学至今连一块标准篮球场都得不到保证,所以很多老师只能带着学生在空地上做些游戏,做做体操,拍拍球等等,很多体育知识也只能口头传授,无法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示范。
三、实施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意识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要让他们在观念上认识到体育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能够全面提高人的身心素质,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改变农村学校一贯重文轻体的错误观念,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不单是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是国家发展、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础;再者,各级领导要改变对体育的偏见,对体育工作的开展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领导有方,措施得当,教师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合理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体育教学事业迅速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应建立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动富有奉献、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的优秀教师队伍,共同致力于体育教学建设,以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二是强化教师学历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应采取适当方式,促进学历升级达标;己达标的教师应通过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三是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体育教师不仅担任本学科教学,还要担任课间操、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学校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工作量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所以像在教师职称晋升上,各级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重、苦、累及文化基础较差的特点适当放宽晋升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场地器材状况,多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生理等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热爱体育,锻炼身体。对现有的体育器材,充分发挥其功能和用途,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其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教学,做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再次,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以促进农村小中学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汉生主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新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3).
[3] 李林.中师生进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与探讨.甘肃科技纵横,2005(1).
[4] 于秀.关于制约我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效益因素的调查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2(2).
[5] 刘洋波.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