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挠”在学生的“痒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比较顺当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级又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确定位置的事实性知识,积累了用“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初步经验。
  按理说,这样的内容教学起来应该是极其顺畅的,可是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教学并不顺利。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直接看书接受“行、列”的规定,但是这种直白式的“告诉”却让学生茫然:这不就是原先的“第几组第几个”吗?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有的老师组织学生探究“行与列”的来源,却在“行、列”起点的确定问题上纠结:图中学生座位的列数描述是从左往右,那么学生自己在班级的实际位置也是从左往右数吗?观察图画时是直观地“面对”,而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则是“背对”,要靠想象“还原出”图中的场景。怎样处理?颇让师生纠结。
  在实际教学中,我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的困难与疑虑,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现撷取两个教学片段,与同行交流探讨。
  1.对“固着点”小小的“破坏”
  “数对”即是类似于数轴中相关点的一对数据,是对以前所学过的“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的进一步抽象描述。据此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及来自于生活的常识,应当是本课新知的“固着点”,教师对此应该激活并有效利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先通过学生的座位引出常见的以“第×组第×个”描述位置,激活学生的旧知。
  但是仅仅局限于“固着点”,而忽视对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和拓展,学生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就会停留在原先水平,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所谓:不破不立,这时就要对“固着点”进行“破坏”。
  师:简洁、准确,这就是数学的美!谢谢同学们,用这么简洁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的位置。
  (正当学生觉得自己已经会描述自己的位置而洋洋得意时,我话锋一转,课件出示“神奇的字母墙”、乘法口诀表、公园导游图。)
  师:这里的字母、口诀、旅游景点还是一组一组的吗?那又该怎么称呼呢?
  (学生欲言又止,都感到用“第几组第几个”不合适了。)
  师:看来,关于数对,我们还有很多的“不知道”。
  这时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他们意识到:原有的描述位置方式不具有普遍性,还需要“创造”更一般的方式才行。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出:在数学上,我们习惯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接下来,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对原先“第×组第×个”描述的抽象过程中,进而自主实现“第几列第几行”新知的建构。
  抽象的认识要自由地与实际场景转换,这样才能让新知建构更牢固。在把座位图进一步抽象成“点子图”之后,我引领学生开展“还原”式的想象,使学生对位置的描述方式的经验得到实实在在的积累。
  师:刚才的座位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点子图表示(课件出示)。
  师:现在这幅图还可以表示怎样的场景呢?请大家大胆地现象一下。
  学生交流:电影院里的座位、林场里的树林、停车场里的小汽车……
  2.给“关键点”深深的“烙印”
  本课教学中有一个细微之处很“难缠”——课本插图(如右图)学生座位的列数描述是从左往右,而学生在打量自己在班级的实际位置时也容易错误迁移:从左往右数出“第几列”。因为观察主体的不同,图中的“左右”与教室中实际位置的“左右”恰恰相反。
  究其原因,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是“面对”,而观察同学或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则多是“背对”。这就需要学生“跳出来”,清醒地“还原出”图中的场景,实现现实情境与图画的统一。课上我没有过多纠缠对图中位置的描述,因为看图说“位置”纯属旧知,会不适当地强化“从左往右”数的痕迹。
  当时我正好参加公开课展示活动,在其他小学借班上课,因此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活动。
  师:这是李老师班上同学的座位图。瞧,这是小军。他知道我到你们学校五(1)班来上课,就托我办一件事。
  (多媒体演示——小军说:你们五(1)班一定有一位同学和我坐的位置一模一样。我特别想和他交个朋友。)
  师:这位同学是谁呢?
  (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打量自己在班上的位置。)
  师:好,请这位同学挥挥手,说声“嘿,大家好”。
  师:同学们,他的位置与小军所在的位置真的一样吗?说说理由。
  生:小军在第四组第三个,他也在第四组第三个。
  师:第四组?你是从哪边数的?第三个?你又是从哪儿数的?
  师:数学上,我们是这样规定的:从你们的右边,依次是第一组、第二组……从前往后,依次是第一个、第二个……
  (学生按照刚才的规定,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写法把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写下来。)
  通过“图中的小军想和班上同座位的同学交个朋友”这个虚拟的故事,学生通过图和实际位置的仔细比对,准确而适时地调整了视角,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从图的左边起,也就是我们的右边,依次是第一组、第二组……从前往后,依次是第一个、第二个……这样,无须多费口舌,便巧妙化解难点。
  赞可夫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学活动“挠”在学生的“痒处”,实际上就是在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真正的疑与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促进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首先结合传统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简单地分析了传统初中英语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结合新课程标准,从“传统教育环境下英语课堂提问与评价的局限”、“新课改形势下英语课堂提问与评价的一般结构”、“新课改形势下英语课堂提问与评价的实例分析”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学的提问与评价艺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最后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过程进行了理想化的瞻望。  关键词: 英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转型,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以SCL-90为研究工具,选取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提供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探索诸如注重对研究生群体的人文关怀,培养研究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帮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 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  历来的英语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机械学习,处于被动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学工作者一致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
摘 要: 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前提,了解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快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领略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向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北二外开设的“中国文化简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文章认为讲授中国文化课程时,要从教学用语、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多方面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国文化 汉语 教学实践  随着中国
摘 要: 音乐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中都有关于音乐的描写。作者着重从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三方面谈谈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 音乐美 理解 感悟  “珠玉落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改写。诗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以下简称《琵》),是描写琵琶音乐的名句。“不绝如缕”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以下简称《赤》),是描写
“以人为本” 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和追求。当前,应试教育的暗流依然涌动,昭示新课改必然是一个脱胎换骨的痛苦历程,少教多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理念被重现提出。  一、少教多学的历史渊源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是由教育家学者的经验所得,古今中外的名家都有阐述。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家夸美纽斯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想:
词语的创造性运用主要是指创造一个新的词句或者赋予原有的词句以新的涵义。对词语而言,包括字与字的创造性搭配,造出新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某个已有的词语,扩大词语使用的领域等。对于句子而言,其创造性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式的灵活运用上。下面我就小学语文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谈谈见解。  一、依托文本,想象创造  低年级以学习字词,理解字词,积累字词为主。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不仅重视分析文本,更注重让学
摘 要: 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强,急需加强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基于中外教师协同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中外教师协同的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建构等方面对工程水文学双语课程建设进行探究与实践。这对工科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建设与发展和开阔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外教师协同 互动式 双语教学模式 工程水文学  一、引言  现代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
摘 要: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评价学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的综合表现,有别于概念中的以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这种评价方法相比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无疑更加全面和科学。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基点,简要地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探讨分析  相比于传统评价,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某一学习时间段里取得的成绩及与之相
摘 要: 近年来,中法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出现“法语热”现象,随着设置法语专业高校的数量迅速增加,法语毕业生大批涌入就业市场。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向复合转变,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以三峡大学法语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走向,探究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改革方向与思路。  关键词: 法语课程改革 就业市场需要 复合型人才 外语人才转型  1.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需求的转变从单一到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