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被广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认同。只有让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深厚的体育兴趣,并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使他们把从事体育锻炼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学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模式、理念、目标都在逐步地发生着变化。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被广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认同。如何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從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关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智能信息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等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如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等。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青少年一代素质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关系民族危亡的高度,面对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中华民族能否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重视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的素质。
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多年来,在“重智轻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冲击下,学校体育工作步履维艰,体育教育难达实效。广大学生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重压下,苦于无暇顾及体育,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摆正体育在高等院校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保证终身体育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制度是保证
多年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它是软指标、软任务,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监督。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体育的“硬指标”,并把它纳入各级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标准中以及学生的评优、毕业、升学的标准中,实行“出门证制度”。使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驾齐驱,同样成为硬任务,硬指标,成为指挥学校及学生行动方向的指挥棒,成为学校体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享用终生。在这方面,80年前,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实行“强迫运动”的成功经验,颇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他们就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包括一些强制手段,真正做到了体育锻炼必须“人人参加”。如每天学生必须从事户外锻炼1小时,届时关闭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不参加者要受纪律处分;体育成绩不“达标”者,不准毕业和出国留学,等等。并且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毫不通融。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严格而全面的体育教育,“一生受用不尽”。清华大学80年前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今天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三、树立体育意识是核心
一个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青少年一代只有确立起远大理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以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体育价值观。使他们明确意识到体育锻炼是走向未来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是建设祖国的需要,也是个人健康生活的需要。把实现远大理想同今天乃至终生的体育锻炼统一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论客观变化多大,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终生体育的实践者。
四、深入抓落实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健康意识,自我锻炼需求的时间,都有了与高中不可比的变化。只有让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深厚的体育兴趣,并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培养终身体育,才能使他们把从事体育锻炼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通过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为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标服务。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和多种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如体育运动对人体作用的原理和价值,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知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我们要通过采用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不断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组织各个项目的“俱乐部”、“协会”、“球迷会”等。这样,不但为学生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在进行目标明确的锻炼时,可以选择既有针对性,又能满足其兴趣、爱好的内容。使他们在情绪高昂、愉快的锻炼中,建立起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对体育活动的自发组织和参与,使体育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目前,正在逐渐得到普及的新课型——体育专项课,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最后,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调查”和心理分析,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断调整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对所学体育理论的不断检验的过程,对体育价值的切身感受也不断提高。体育得到一次次飞跃,从而形成更加稳定、更高层次的体育意识。于是,他们就会把今天乃至一生的体育锻炼,视作一种必需并将它们变成自觉的行动,成为终生体育的实践者。
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学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模式、理念、目标都在逐步地发生着变化。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被广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认同。如何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從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关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智能信息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知识结构、生活环境等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如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等。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青少年一代素质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关系民族危亡的高度,面对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中华民族能否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重视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的素质。
体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多年来,在“重智轻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冲击下,学校体育工作步履维艰,体育教育难达实效。广大学生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重压下,苦于无暇顾及体育,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摆正体育在高等院校学校教育中的位置,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保证终身体育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制度是保证
多年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它是软指标、软任务,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监督。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体育的“硬指标”,并把它纳入各级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标准中以及学生的评优、毕业、升学的标准中,实行“出门证制度”。使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驾齐驱,同样成为硬任务,硬指标,成为指挥学校及学生行动方向的指挥棒,成为学校体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享用终生。在这方面,80年前,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实行“强迫运动”的成功经验,颇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他们就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包括一些强制手段,真正做到了体育锻炼必须“人人参加”。如每天学生必须从事户外锻炼1小时,届时关闭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不参加者要受纪律处分;体育成绩不“达标”者,不准毕业和出国留学,等等。并且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毫不通融。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严格而全面的体育教育,“一生受用不尽”。清华大学80年前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今天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三、树立体育意识是核心
一个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青少年一代只有确立起远大理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以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体育价值观。使他们明确意识到体育锻炼是走向未来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是建设祖国的需要,也是个人健康生活的需要。把实现远大理想同今天乃至终生的体育锻炼统一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不论客观变化多大,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终生体育的实践者。
四、深入抓落实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健康意识,自我锻炼需求的时间,都有了与高中不可比的变化。只有让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深厚的体育兴趣,并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培养终身体育,才能使他们把从事体育锻炼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通过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为实现终生体育教育的目标服务。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和多种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如体育运动对人体作用的原理和价值,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知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我们要通过采用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不断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组织各个项目的“俱乐部”、“协会”、“球迷会”等。这样,不但为学生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在进行目标明确的锻炼时,可以选择既有针对性,又能满足其兴趣、爱好的内容。使他们在情绪高昂、愉快的锻炼中,建立起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对体育活动的自发组织和参与,使体育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目前,正在逐渐得到普及的新课型——体育专项课,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形式。
最后,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调查”和心理分析,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断调整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对所学体育理论的不断检验的过程,对体育价值的切身感受也不断提高。体育得到一次次飞跃,从而形成更加稳定、更高层次的体育意识。于是,他们就会把今天乃至一生的体育锻炼,视作一种必需并将它们变成自觉的行动,成为终生体育的实践者。
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