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亲子沟通;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6-0062-02
【作者简介】张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父母的批评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他們不能理解父母抱怨批评背后的用意及对自己的爱。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理解,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父母沟通。共同话题“别人家的孩子”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己和妈妈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动机,激发学生去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练习学会表达,找到和妈妈沟通的钥匙,并运用这把钥匙解决更多的亲子矛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达:当妈妈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自己的情绪体验。
2.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当妈妈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时,自己和妈妈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
3.学习沟通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
播放音乐《爸爸、妈妈听我说》,学生边听边感受。
设计意图:歌曲节奏感强,内容唱出了学生的心声,歌曲的内容又可以作为心理辅导课导入的资源,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
二、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
学生表演情景剧《别人家的孩子》。
情景剧A:妈妈听说隔壁家的孩子数学考了100分,又是全班第一,非常焦虑,于是决定找小明谈谈。小明正在专心做家庭作业,妈妈进门就开始数落小明,“隔壁老王家孩子数学又考第一……家长会上同桌小张的字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走后,小明叹息:“我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我觉得自己也很出色,但是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哎,太没劲了!”
教师:两人一组,演一演你自己的故事,感受自己和妈妈的情绪,说一说是怎么样的情绪,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请大家将感受填写在活动1反馈表中。
教师:在情景还原中,你的情绪体验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妈妈还是烦个不停,她总是看不到我的优点。
教师:那请你用代表情绪的词表达出来,在那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愤怒、委屈、伤心。
教师:是的,老师也感受到了!那么当时你妈妈的情绪体验是什么呢?
学生:焦虑,愤怒,也有难过
教师:你能体会到妈妈的情绪了,那么让我们再想一下,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呢?
学生:妈妈希望我能更加出色,但是她也没有办法,有点着急。
教师:你非常了不起,不但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还能了解到妈妈情绪背后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还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情绪背后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表达。
三、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
1.听录音《妈妈的心声》。
录音《妈妈的心声》: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怕你学习不好,会耽误前程;怕你个性不好,会过得不好;怕你吃得太少,会身体不好。妈妈担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妈妈没有当妈妈的经验,不要怪妈妈没有别人家的妈妈好,可是妈妈也想当个好妈妈!
教师:听了这段录音后,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1:我有时会想,我的妈妈怎么会是这样的,现在知道了,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也没有经验。
教师:是的,老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遇到问题也会控制不了情绪,有时说了、做了,然后又后悔了。
学生2:我现在知道了,妈妈在说我们没有别人家孩子好的时候,妈妈也在担心自己没有别人家的妈妈好。现在我感觉没有那么愤怒了。
教师:是的,妈妈在批评我们的时候,也在自我批评。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妈妈也是一个普通人,接受妈妈的不完美。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在看似不美好的事物背后也有正向的价值,不要习惯性地对其全盘否定。
2.教师支招。
教师:当妈妈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表达,请看活动2反馈表。
表2 活动2反馈表
3.情景剧B。
小明:妈妈,当您夸别人家的孩子时,我能感受到您的焦虑、痛苦、无奈和心疼。我知道您是爱我的,妈妈我想对您说,当我总比别人差时,我感到委屈、无奈、灰心,甚至还有些愤怒。妈妈,请您相信我,我会努力的!
教师:请问“妈妈”,当你听到孩子这么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扮演妈妈的学生:我觉得孩子能理解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我应该放心,以后尽量不拿他和其他孩子比,看到他的优点。
教师:请问“小明”,当你这么跟“妈妈”表达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扮演小明的学生:我觉得说出来之后心里舒服多了,对妈妈也没有那么多愤怒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直观的示范,再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沟通的方法。
四、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
教师:当我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理解了妈妈情绪背后的想法,并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妈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家可以用本节课学到的沟通方法试着和妈妈交流,也可以在与其他亲人、朋友沟通时使用。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用心和父母沟通,化解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把这个沟通方法用在和同学、朋友的沟通中。
教学反思:
这节心理活动课选题贴合学生实际需要,切入点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在班级里针对“你最想和父母说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最后把话题确定在学生感触最深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好”上,引起学生兴趣,让课堂活动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有着相通之处。本节课把班级看作来访者,班级的氛围犹如来访者的情绪,教师敏感捕捉时机,用个体咨询的方式去共情、去追问,通过情景还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情绪。引导学生思考情绪背后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6-0062-02
【作者简介】张倩,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父母的批评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他們不能理解父母抱怨批评背后的用意及对自己的爱。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理解,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父母沟通。共同话题“别人家的孩子”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己和妈妈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动机,激发学生去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练习学会表达,找到和妈妈沟通的钥匙,并运用这把钥匙解决更多的亲子矛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表达:当妈妈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自己的情绪体验。
2.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当妈妈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时,自己和妈妈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
3.学习沟通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
播放音乐《爸爸、妈妈听我说》,学生边听边感受。
设计意图:歌曲节奏感强,内容唱出了学生的心声,歌曲的内容又可以作为心理辅导课导入的资源,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
二、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
学生表演情景剧《别人家的孩子》。
情景剧A:妈妈听说隔壁家的孩子数学考了100分,又是全班第一,非常焦虑,于是决定找小明谈谈。小明正在专心做家庭作业,妈妈进门就开始数落小明,“隔壁老王家孩子数学又考第一……家长会上同桌小张的字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走后,小明叹息:“我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我觉得自己也很出色,但是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哎,太没劲了!”
教师:两人一组,演一演你自己的故事,感受自己和妈妈的情绪,说一说是怎么样的情绪,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请大家将感受填写在活动1反馈表中。
教师:在情景还原中,你的情绪体验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妈妈还是烦个不停,她总是看不到我的优点。
教师:那请你用代表情绪的词表达出来,在那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愤怒、委屈、伤心。
教师:是的,老师也感受到了!那么当时你妈妈的情绪体验是什么呢?
学生:焦虑,愤怒,也有难过
教师:你能体会到妈妈的情绪了,那么让我们再想一下,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呢?
学生:妈妈希望我能更加出色,但是她也没有办法,有点着急。
教师:你非常了不起,不但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还能了解到妈妈情绪背后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还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情绪背后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表达。
三、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
1.听录音《妈妈的心声》。
录音《妈妈的心声》: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怕你学习不好,会耽误前程;怕你个性不好,会过得不好;怕你吃得太少,会身体不好。妈妈担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妈妈没有当妈妈的经验,不要怪妈妈没有别人家的妈妈好,可是妈妈也想当个好妈妈!
教师:听了这段录音后,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1:我有时会想,我的妈妈怎么会是这样的,现在知道了,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也没有经验。
教师:是的,老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遇到问题也会控制不了情绪,有时说了、做了,然后又后悔了。
学生2:我现在知道了,妈妈在说我们没有别人家孩子好的时候,妈妈也在担心自己没有别人家的妈妈好。现在我感觉没有那么愤怒了。
教师:是的,妈妈在批评我们的时候,也在自我批评。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让学生知道妈妈也是一个普通人,接受妈妈的不完美。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在看似不美好的事物背后也有正向的价值,不要习惯性地对其全盘否定。
2.教师支招。
教师:当妈妈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表达,请看活动2反馈表。
表2 活动2反馈表
3.情景剧B。
小明:妈妈,当您夸别人家的孩子时,我能感受到您的焦虑、痛苦、无奈和心疼。我知道您是爱我的,妈妈我想对您说,当我总比别人差时,我感到委屈、无奈、灰心,甚至还有些愤怒。妈妈,请您相信我,我会努力的!
教师:请问“妈妈”,当你听到孩子这么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扮演妈妈的学生:我觉得孩子能理解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我应该放心,以后尽量不拿他和其他孩子比,看到他的优点。
教师:请问“小明”,当你这么跟“妈妈”表达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扮演小明的学生:我觉得说出来之后心里舒服多了,对妈妈也没有那么多愤怒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直观的示范,再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沟通的方法。
四、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
教师:当我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理解了妈妈情绪背后的想法,并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妈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家可以用本节课学到的沟通方法试着和妈妈交流,也可以在与其他亲人、朋友沟通时使用。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用心和父母沟通,化解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把这个沟通方法用在和同学、朋友的沟通中。
教学反思:
这节心理活动课选题贴合学生实际需要,切入点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在班级里针对“你最想和父母说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最后把话题确定在学生感触最深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好”上,引起学生兴趣,让课堂活动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有着相通之处。本节课把班级看作来访者,班级的氛围犹如来访者的情绪,教师敏感捕捉时机,用个体咨询的方式去共情、去追问,通过情景还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受情绪。引导学生思考情绪背后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