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滨水城市的塑造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世界级滨水城市功能、交通、绿化、公共空间、天际轮廓线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世界级滨水城市的共性特征,并将其运用于珠港新城诚市设计的实践中,着重从功能定位,形态控制、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滨水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滨水 ,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world-class waterfront city function, traffic, green, public space, the sky contour line of research, sums up the world-class waterfront city of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earl Harbor new town, in the practice of sincere design, emphatically from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form control,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 greening aspects, urban design for waterfront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waterfront, 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B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温哥华、悉尼、新加坡、香港、巴尔迪摩、上海……一座座充满文化和时尚气息、景色迷人的滨水都市,在城市与水的交织和共鸣中,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向往和陶醉。这些城市,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特质?是哪些因素构成了它们无可抗拒的独特魅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汕头市珠港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我们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世界级滨水城市的塑造,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演绎。
  
  2.项目简介
  2.1 发展机遇——汕头市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全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承担着引领粤东地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城市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功能优化、形象提升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汕头市委市政府力图通过珠港新城的打造,树立起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标杆,从而推动汕头向世界级滨水城市迈进。
  
  2.2 基地位置——城市核心,海上门户
   本次规划的基地位于汕头城市中心区东南部,榕江出海口北岸,原是城市重要的货运港口。随着城市东拓南进战略的实施,将对其进行功能置换,建设成为汕头市“一湾两岸“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上门户。
  
  2.3 基地特征
   规划区占地面积351.25公顷,主要为港口和仓储用地,其余为少量的市政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汕深高速、主干道中山东路及规划的过江隧道、地铁和城市轻轨将基地包围,对外交通条件极为优越。
  
  3.世界级滨水城市研究
  针对汕头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特质,我们对世界级滨水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其共性特征:街区尺度——小尺度方格网街区(120—150m);功能构成——以商务商业、文化娱乐、居住和休闲旅游为主;交通组织——多样化、立体化的交通系统,支持高强度的土地开发;绿化体系——绿化由陆地向滨水区渗透,沿滨水岸线展开;公共空间——水体向陆地渗透,商业、文化、旅游设施沿水岸密集分布,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滨水空间;城市形态——由前景标志性建筑、背景标志性建筑及一般性建筑,形成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4.定位及策略
   综合考虑汕头城市发展背景、空间拓展方向及基地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在对世界级滨水城市特质进行研究之后,规划将珠港新城定位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集会展、商务、文化、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汕头经济核心区,成为引领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快速转型和发展的新服务集中区、新文化展示区、新经济培育区和新生活示范区。
   (注:﹡该项目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标方案,编制单位为豪张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围绕该功能定位,规划提出五大策略,对珠港新城的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
   活水聚商——将滨水生活引入城市,打造城市经济增长引擎
   将水系引入规划地块,沿滨水区设置商业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商贸金融中心、创智会展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五大经济增长引擎,通过对滨水区功能的复合及岸线的亲水性设计,加强城市与水的互动,最大限度激发水岸公共空间活力。
   文化传承——编织“文化珠链”,构建“文化地标”
   以滨水区为纽带,串联独具潮汕特色的风情商业街、潮汕新天第、南洋渔人码头、文化娱乐中心等特色区域及飞翔之塔、滨海艺术中心、航海博物馆、文化主题酒店等精心设计的文化地标建筑,形成空间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滨水文化艺术长廊。同时,将汕头传统建筑元素(如骑楼、“四马拖车”民居布局模式)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创造出现代骑楼街区、现代围寨住宅区等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具艺术感和时代感的城市空间景观。
   高效交通——整合交通资源,优化地区联系
  充分整合基地内外的优势交通资源,构建起由地铁、轻轨、过江隧道、轮渡、公交及立体化步行系统支撑的一体化、零乘换交通体系。
   生态绿城——构筑网络化、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系统
   通过滨海绿带、中央公园、滨水生态区域、林荫步道等构建连续的海岸线和公共开放空间,营建网絡化、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系统,既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休憩和交往空间,又建立起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土地价值。
   宜居生活——营造高品质的滨水生活环境
  通过对建筑的交错布局和建筑高度的阶梯式控制,建立可看海景的高端住宅;创造步行可达的滨水开放空间及环境优美的组团绿地,为城市高品质的居住生活提供了保障。
  
  5.世界级滨水城市的演绎
  
  5.1 功能结构
   以商务核心岛为中心,设置商住混合区,商业办公区和创意会展区,以滨海休闲带串联特色滨海公共活动设施,历史文化带串联商业休闲活动设施,形成“两带,四区”的总体功能结构。
   功能结构的设置与地块开发及城市空间景观的营造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突出体现世界级滨水城市紧凑布局、高强度开发的用地特征、高复合的立体开发模式及水绿盎然、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高品质滨水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
   通过用地的紧凑布局和高强度开发,在保证开发强度和经济指标的前提下,留出更多的水系和绿地空间,营造出高品质的滨水休闲、游憩和交往空间,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土地价值。
   高复合的立体开发模式,综合了立体交通系统和立体式功能混合的概念,顺应核心区高强度、高标准的城市开发模式,从地下、地面、地上三个层面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和高尚居住等功能进行合理的叠加渗透,真正体现了用地的高效性。
  
  5.2 形态控制
   形态控制从整体和街区两个层面进行控制,整体层面从地块划分、建筑肌理、开发强度、建筑高度、滨水界面等方面进行控制;街区层面则强调对街区形态、尺度、文化特色及滨水景观视线的控制。
   整体形态在延续老城区路网和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强调地块细分和小尺度街区的建立,通过水系的引入和绿化开敞空间的营造,强化城市与绿化水系的相互渗透及空间咬合,突出城水相依,疏密有致的滨水城市特色。在开发强度上,以商务核心岛为核心,形成整个规划区的建筑密集区和至高点,逐渐向外围递减,同时强调建筑高度由滨水向内陆的阶梯式变化及滨水界面的打造,形成层次丰富的城市空间景观。
   街区形态在功能划分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块的功能要求、空间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空间景观。例如,商住混合区采用富有潮汕民居特色、尺度亲切的围合院落式建筑布局,并通过岸线延伸和建筑高度的变化加强水景的渗透;核心商务区强调水景和绿化开敞空间的共享性,设置大型中央生态绿岛和建筑内庭院,通过高强度的用地开发突出时尚繁华的商务核心区形象。
  
  5.3 开放空间
   滨水开放空间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承担着休闲游憩、文化展示、交流聚会、景观通廊等重要的城市功能,是城市与水交织共鸣的重要纽带。规划强调水体的引入、滨水区功能的特色化设置和滨水岸线的亲水性设计,以水为脉构建起整个地块的开放空间网络,形成滨海绿地、中央公园、滨水生态区、活力内港四段各具特色的滨水活力空间,并在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和视线通廊上建立标志性景观节点。
   滨海绿地沿滨海路以南50—200m寬的绿化带展开,以大面积的绿化和休闲游憩设施为主,点缀文化主题酒店、会议中心、航海博物馆、歌剧院、飞翔之塔等一系列造型优美的标志性建筑,配以线型优美的岸线、路径及行道树,形成一道亮丽的海滨风景线。
  
  5.4 交通组织
   接通东西向贯穿地块的滨海路,延伸城市南北向主干道,和城市肌理完美衔接,地块内部依据地块功能,辅以必要的次干道和支路,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系统。
   在此基础上,整合基地内外的优势交通资源,通过BRT专用车道、地下空间和过街天桥的开发建设,构建起集地铁、轻轨、过江隧道、轮渡、BRT公交及立体化步行系统于一体的零乘换高效交通体系。通过人车分行、快慢分行等交通策略合理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交通,形成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模式。立体高效的交通系统,将大大提升珠港新城对周边地区的吸引、辐射和带动作用。
  
  6.结语
  滨水区一直以来,就是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相关的案例和研究也屡见不鲜。然而,真正开发成熟、引人注目的世界级滨水城市,却仍是屈指可数的。本次规划,力图在对国际知名的世界级滨水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汲取其成功因素运用于珠港新城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从而为滨水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
  
  刘昌,硕士,豪张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中对小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确保小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工程质量、进度,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高层建筑;地下室工程;施工技术  【 abstract 】 I according to hi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in this paper
期刊
摘要:彩叶树种具有色彩鲜艳、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能补充常绿植物的不足,丰富环境色彩,因此成为园林景观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彩叶树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选择和应用彩叶树种已经成为园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彩叶树种的定义和分类,呈色的影响因素,归纳说明彩叶树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配置方式及彩叶树种的选择,并提出了在彩叶树种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期刊
摘要:电气安装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不仅仅会影响到工程的交付使用功能,也会影响生产、生活的安全及财产问题,尤其是工业电气安装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质量控制力度才是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根本。本文基于我国电气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对其质量控制与安装工艺技术作初浅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电气、安装工艺、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i
期刊
摘要:房地产项目管理是房地产项目的管理者运用计划、控制等管理工具,对房地产项目的运作进行全程系统管理,其中计划管理与控制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分析项目计划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等控制管理方法强化管控,对于房地产项目有效实现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项目操作中更有其科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项目计划;控制;房地产;项目管理  Abstrac
期刊
摘要:本文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视角来研究小城镇建设,发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地用地效益低,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农业产业支持,提高农产品生产率,间接地使农民受益,因此,应该突破传统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范式,搭建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接平台,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小城镇建设的有力结合。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小城镇  Abstract: t
期刊
摘要:本文在阐述生态建筑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龙庭御景湾房地产项目的全面分析,总结了生态建筑理念在实际住宅设计运用中的形式,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相关实证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生态理念;建筑理念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basis, through the db
期刊
[摘要]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让各国逐渐意识到共同合作積极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一严峻挑战的重要性。而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介绍了在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学校建筑物总减排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各建筑物的减排潜力,对初始碳排放权进行合理分配的模型。  [关键词] 气候变化;学校建筑物;模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    [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
期刊
【摘要】在各个工作领域都飞速发展的当下,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和改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随即展开。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本文就主要概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做了探析,且对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现状与对策   【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城市屋顶绿化现状及特点的论述,并以杭州市拱墅区屋顶绿化的现状为例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用来说明城市屋顶绿化的意义和功能。  关键词:城市;屋顶绿化;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now city roof afforestation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has dis
期刊
摘要:天然气做为一种清洁能源以其优越品质获得广泛应用。低碳、效率、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趋势,将使天然气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空间供暖、水处理、建筑冷却等商业及生活领域。在交通运输领域,生活和商业交通工具在未来30年内将逐步从传统的油动力向油气混合动力与油电混合动力转变。天然气将与可再生能源、核能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增长力量和低碳能源发展的核心动力。天然气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内的能源消费的主流之一。  Ab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