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再现“铁腕宰相”风采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套新书,在书店上架不到一天,封面和扉页便被翻得微微翘起;一辆上货小车,前几分钟还堆满成套新书,没一会儿就所剩无几了——对政治类书籍而言,类似的火爆销售场景并不常见,但《朱镕基讲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一上架就出现了抢购。
  2011年9月9日晚7时许,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顾客熙熙攘攘。在“特别推荐”的展架前,读者正里一层外一层地站着,专心翻阅着手上的新《实录》。更有人在看到展示后,径直找到站在展架旁的工作人员:“麻烦您,帮我拿一套。”一位中年读者在展柜前拿着4册书,左翻翻、右翻翻,怎么都舍不得放下,似乎囊中羞涩,最后只得问工作人员:“这个书,可以单卖一册吗?”工作人员愣了一下神,答道:“倒是可以单卖,但这个书卖得太火了,库房里已经没有存货了,所以如果单卖,后期配齐可能会有困难……”
  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实录》是9月8日上架的,一天半时间,已卖出三四百套。据记者粗略统计,在30分钟内,有10余位顾客拿着《实录》在收款台前排队缴费。
  买《实录》的人,年龄、身份各异。
  在某建筑業央企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专程赶来购买《实录》的,一套留给自己,一套是替同事捎的。他说:“我一直就挺喜欢看政治类的书。两年前,我看过《朱镕基答记者问》,觉得非常过瘾,所以对这本书也格外期待,想在第一时间买回去看看。”
  一对年轻情侣告诉记者,他们是因为一次新闻发布会,对朱镕基这个真性情的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看看书里“并非空话套话的发言”。男生还当即决定多买一套精装版,“送给父亲,他一定喜欢”。
  一位带着六七岁儿子的母亲抱着一套书准备去收款台付款。她告诉记者:“是我先生和公公让我来买的。朱总理在清华经管学院当过老师,我先生也是经管学院毕业的,清华校庆时提起过这本书,我家先生就一直等着,公公是今早看到人民日报登的消息了,特意让我今天来买回去。”该女士还说,朱镕基在他们家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务实、为民着想的官。
  据记者调查,《实录》在全国其他城市的销售情况也十分火爆。长沙的湖南图书城9月8日半天就销售了40多套,“购买者以中年人、白领居多”。而在济南的一家新华书店,《实录》的主要购买人群是政府工作人员、白领和老年退休人员。一位老人拿了一套书,喃喃自语地说:“这套书终于有了!”
  就《实录》一书的热销情况,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他说:“在大多数民众的印象中,朱镕基是一个‘铁腕宰相’,相对严厉,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10余年里,成为了中国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参与者之一,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
  竹立家认为,朱镕基在任时改革涉及面很广,如两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而这些改革突出的特点是“说到做到”——改革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这可能是很多人对朱镕基的言论、谈话感兴趣,以及这次新书销售火爆的主要原因。“好话人人会讲,好理念人人会提,关键看能不能落实,要看能否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改革中来,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据记者了解,当代领导人退休后出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些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前国务院总理李鹏、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以及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刘华清等,陆续出版个人的专题日记、回忆录或其他著作。
  竹立家认为,领导人出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历史有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就是老百姓认可你,你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在他们中间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其次,是国家认可你,你在国家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关头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政治家,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两点,他的书不仅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也会成为他的‘政治遗产’,被人们记住并流传下去。”
其他文献
《憑据是否伪造》参考答案  请注意,A欠条的签名虽然是真的,但金额数字部分的字迹有些模糊,看来,它曾被人用“消字灵”等化学药水涂改过。这原本应该是一张金额要小得多的借条。B欠条的破绽是少了“一点”。请注意对比去世者的其他签名样本,名字书写完后,都额外加一个“点”,看来这是他的书写习惯。那名伪造男子疏忽了这个特征。至于欠条C,签名笔迹生硬,呆板,模仿痕迹很明显。A欠条上提取的指纹,与去世者的指纹样本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一大在北京举行,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201人,候补委员132人。中央委员们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选举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他们5人组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中,李先念和汪东兴是新晋的常委。  李先念、汪东兴:联手粉碎“四人帮”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1975年国民经济整顿中,
【摘要】《出师表》中诸葛亮以“忠”立言,其“忠”可嘉可叹,却事有其反。诸葛亮独掌政权,以“忠”凌主,造成君臣不和。臣强主弱,诸葛亮言必称先帝,刘禅难有主张。诸葛亮急于成功,出师北伐,无异推巨石上山,后主徒叹奈何。  【关键词】《出师表》;诸葛亮;忠;刘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07-02  【本文
曾经有人一脸鄙视地说:“哎你吃过宜家的那个什么挪威肉丸子没有啊,还说是挪威的名菜啊什么的,那叫一个难吃!简直是骗人的东西。”   我默默地为宜家喊了个冤:苍天啊,这个油腻腻干瘪瘪的炸肉丸子真的就是瑞典唯一名菜啊。   而且为了让吃惯好东西的中国人能接受,它已经比在故乡里好吃多啦。   我在一个12月到达瑞典。严寒,早上十点天亮,下午一点半就开始天黑。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击倒我。击倒我的是他们的食
父亲是在他生命的第49个年头上去世的,那一年,我正好考上大学。  父亲得的是肺气肿,一说是肺穿孔,到底是什么病,至死也没有搞清楚,只说是和肺有关。父亲跑了一趟官厅的医院,没几天就回来了。父亲说,那个地方,贵巴巴的,咱们住不起。  父亲回来后,批发了些青霉素,每天在家里输液。开始的时候,是村里的医生给他扎液,时间久了,村里的医生推托着,不愿来。父亲没办法,有一次,他对我说,来,你给我扎。我说,我不会
谁是晚清第一“毒舌”?我以为王闿运当之无愧。  清咸同年间绍兴大才子李慈铭(著有《越缦堂日记》)尖酸刻薄,嘲讽同时代的士人不留情面,也是有名的毒舌。但王闿运的早期经历、和湘淮军高层的关系以及长寿等因素,使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远超李慈铭,故其“杀伤力”尤其大。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其同乡晚辈
去年,我提到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它们规模占10%,占用资源30%(包括金融、矿产和其他资源),提供社会40%到50%的产品、50%到60%的税收,解决了70%到80%的社会就业和80%到90%的新增就业。它们为国家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它们,肯定它们,支持它们,帮助它们,也希望我们的媒体更多地从正面报道它们。  现在媒体的一些作品和电视剧,谈到腐败官员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
所谓“工具人”,本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指管理者发布命令,管理对象完全被动地接受命令,被当成工具使用。  身为工具,只需执行指令,而不需要思維、感情,因而带来了马克思以及随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关注的人的物化、异化等问题。  在当代语境下,“工具人”这个词有被泛化的趋势,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  “社畜”工具人——职场中的小透明,处事秘笈就是“好的”“收到”“明白”;  情场千斤顶——连做备胎的资格
2011年8月16日,本山传媒集团投资的刘老根会馆,在北京前门东路的小江胡同热热闹闹开业了。当天,文艺界的各路大腕儿云集捧场,会馆一时风光无限。但很快,刘老根会馆就被举报涉嫌破坏文物。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人士曾一智向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东城区文委”)、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实名举报,称会馆对范围内的晋翼会馆、乾泰寺、柳祖祠等三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    北京刘老根会馆是怎么来的  
前些日子,当时任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因身体原因考虑退休时,一件难缠的事发生了——苹果公司平白无故多了个“敌人”,且是一位年仅19岁的计算机天才,名叫尼古拉斯·阿莱格拉,就读于布朗大学。  说阿莱格拉是天才毫不为过。他9岁就开始自学编程代码,“黑”过好几家知名网站。和所有年轻人一样,阿莱格拉喜欢玩游戏,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无法将苹果手机里的视频游戏保存到电脑上,便开始寻找苹果源代码中的漏洞,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