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Toz-8的研制及发展历程
原型枪Toz-8,是一种结构简单、击发时几乎没有移动部件的单发小口径步枪。在它的原产地苏联,该枪及其改进型从1930年代一直生产到1980年代,是图拉兵工厂最长寿的民用产品之一。在长达80多年的服役期间,该枪在“支援海陆空军志愿协会”、“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及类似的群众性国防教育组织中广泛使用,一代又一代的苏联/俄罗斯青少年通过它掌握了基本的枪械使用技能。


Toz-8的设计者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科契托夫,他的一生始终和图拉兵工厂联系在一起。1897年7月8日,科契托夫出生在图拉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英年早逝,他由祖父抚养长大。科契托夫从小就对枪械制造表现出很大兴趣,但祖父更想让他接受良好教育,所以设法将他送入学校。祖父去世后,科契托夫迫于无奈进入工厂做工。15岁之前,他坚持读完了技工学校的课程,并亲手制造了一支7.62mm步枪。1916年,当他19岁时,科契托夫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发明——一种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发射照明弹的装置,该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投入使用。第一位赏识这位年轻人的“贵人”也出现了,沙俄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后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创始人——Н.Е.茹科夫斯基教授,他发现了科契托夫的的设计天赋,并鼓励这位年轻工人争取成为一名设计师。科契托夫随后被征召入伍,负责管理和维修武器装备,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各种武器,积累了丰富经验,直到他1918年因伤复员,重新回到图拉兵工厂。
内战期间,图拉兵工厂制造了红军2/3的轻武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该厂迎来了它的转型时期,为国内市场研制生产适用的民用武器成为工作重点。工厂成立了80多人的狩猎武器车间,在利用战前遗留下来的半成品以及库存步枪制造猎枪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产品,这为科契托夫崭露头角创造了机会。他从车间工人做起,一步步做到高级技师,1922年开始担任部门负责人。1925年,科契托夫被正式任命为设计工程师,在枪械、交通工具、仪器设备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发明,期间还为列宁同志制造了礼品猎枪。1926年,在图拉举行的狩猎产品展上,展出了他设计的可变换口径单发猎枪,这支武器得到了猎手们的认可,并生产到1928年。与此同时,科契托夫还设计了一款HK-8.2猎用卡宾枪,出口蒙古。
随后,科契托夫将精力放在体育竞技和训练用步枪的研制上。不论是沙俄和苏联,此前在这一方面都是空白。为满足日益发展的射击运动的需求,围绕设计一种简单、可靠、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运动步枪的目标,科契托夫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制了Toz-2、Toz-3、Toz-4和Toz-5等小口径步枪,但这些武器都只限于试验样品阶段,直到Toz-6步枪才开始投入生产。在充分汲取经验之后,1928年新的Toz-7步枪研制成功并进行量产,经过改进之后,又诞生了Toz-7A。此时,科契托夫已成为苏联体育武器设计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
1930年2月,科契托夫开始研制一种更加完善的运动步枪。1931年,新枪在莫斯科迪纳摩体育协会射击场,与图拉兵工厂С.А.科罗温、伊热夫斯克兵工厂А.А.斯米尔诺夫斯基等人设计的武器,以及美国的温彻斯特M52步枪进行同场竞技。科契托夫光荣地经受住了考验,他的作品在结构的简单性、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实际射击精度等方面表现突出,得到专门委员会的一致首肯。这支新枪后被命名为Toz-8,1932年在图拉兵工厂投入生产。多年后,科契托夫回忆说:“它(Toz-8)不是在图纸上设計的,而是直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的。当时工厂正在生产Toz-7A,我把它作为基础,通过创新弥补它的缺陷,(从而设计出了Toz-8)。”
Toz-8小口径步枪使用方便、射击精确,而且结构极为简单,便于保养维护。最初这种枪是提供给专业运动员的。自从拥有这支国产新枪后,苏联射击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列宁格勒的Д.П.伊万诺夫、莫斯科的Е.П.圣特琳娜分别在100m比赛中获得10发96环、20发196环的好成绩。因为它的可靠性与精准性,专业猎手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这种步枪。Toz-8还被大量提供给学校射击场和国防促进会等群众性军事体育训练组织,对于射击运动在苏联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




最初,55式利用现有的弹道枪车间总装生产,木质件、冲压件、锻铸件加工及零件热处理等,分别由对应车间进行配套。随着团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等单位陆续追加订货,该枪的生产数量逐步加大,到1955年年底,累计已生产2 115支。由于是分散生产、在弹道枪车间总装,这一时期的55式耗费工时较多,平均每支达到49小时,按当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币值计算,每支成本达到142元。为降低成本和适应持续增加的订货需求,1956年之后,第296厂在枪械车间建立专门生产线,进行批量集中生产,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
1958年,台海局势因美国第七舰队介入而风云骤变,国民党当局叫嚣要反攻大陆,人民政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当年8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号召“大办民兵师”,由民兵组织的形式实现“全民皆兵”。这在原先开展群众性国防教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武装和训练民兵的需求,枪械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如1957年上海市北郊区只有25支训练用枪,能实弹射击的只有4支,结果导致当年760人的训练任务只完成了120人。因此,55式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大量生产,最高年产量超过5万支。从1955年到1964年,该枪共生产259 500支,这在国产小口径步枪中是空前绝后的数字。



这些55式被分拨到全国各地,对于当时普及性国防教育特别是射击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上海市为例,从1958年到1961年,全市共有40万人参加了射击训练,其中23万人达到普通射手标准。在高峰期的1960年,仅静安区就有6万人参加射击活动,其中3.5万人参加小口径步枪训练、2.5万人参加气枪训练。上海市北中学于1962年成立了68人的小口径步枪射击队,次年中二年级射击小组中的9人就达到平均10发75环的较高水平;南洋女中初三以上年级同学100%达到普通射手标准。而在北京,1958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民兵师,也以55式小口径步枪為主要装备,并一直使用到1968年才全部上交。

1964年10月起,由于军品特别是63式自动步枪生产任务较重,同时也为解决新建厂无适销对路产品的问题,根据五机部的要求,建设机床厂将55式以及新设计的JW-8两种小口径步枪,都交由新组建的河南中州机械厂即第396厂生产,并由前者提供工艺、工装及全套技术资料蓝图、底图资料。但1965年4月中州机械厂通过转产定型后,到1969年为止生产的94 861支小口径步枪,全部为JW-8一种型号,所以保存到今天的55式都是建设机床厂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