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方法 以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18例成年牙周病患者的临床矫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均在矫治前后进行全颌曲面断层片拍摄,分别对上、下颌切牙到第一磨牙远中各牙槽的高度进行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除了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加外,矫治前后各牙槽骨高度都有所降低,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 成年牙周患者在矫治后应强化口腔卫生,定期接受牙周诊治,在实际矫治中应用适当力量可降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促进垂直牙槽骨高度恢复,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关键词】 牙周病 牙槽骨高度 矫治
牙周病是临床口腔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通过固定矫治器来治疗牙周炎导致的错合畸形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1]。对于矫正治疗后牙槽骨高度变化在学界一直处于争论中,尚无定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矫正治疗后牙槽骨高度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回顾分析18例成年牙周病患者的临床矫治情况,分析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状况,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18例成年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牙周病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26到47岁,平均(34.6±2.1)岁,均为轻度或中度牙周病患者,通过X线片可观察到牙槽骨吸引在50%以上,在牙周病症治疗稳定后的3个月开始实施正畸治疗。均无外伤史、系统性病症及菌斑控制不理想等情况。
1.2 方法
应用“0.018”TOMY直线弓矫治器,均不属于拔牙矫治。严格执行口腔卫生相关知识宣教,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清理法,在统一、标准、正确的刷牙方法基础上开展矫治。在此过程中,定期接受牙周诊治,平均疗程为2年。在矫治前后进行全颌曲面断层片的拍摄。
之后对上、下颌中切牙到第一磨牙远中的各个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分别测量。高度测量法应从牙槽的嵴顶到釉牙骨质界之间的垂直距离,所有患者的测量均是由同一人完成,并一人测三次,取相对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统计数据,组间比较以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正畸治疗后,除了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加外,矫治前后各牙槽骨高度都有所降低,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体如表1:
3 讨论
当前,国内外对牙槽骨高度测量基本上是采取CT、尖牙片等实现,但拍摄常规尖牙片的角度并非固定不变的,无法实现有效的定位[3]。而进行平行投照拍摄则需要特殊器材,无法广泛应用[4]。CT检查虽然操作简单,但是费用较高,无法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法。本研究采取的全颌曲面断层片是当前临床正畸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不需要额外影像资料来检查,且其投照要求较为稳定,可在同一个体整个治疗中进行对比。
所谓正畸治疗,就是把唇向呈扇形一一排列的前牙内收,并排齐,如此会使牙齿出现一定的移动,牙槽骨会存在一定的吸收和修复效用,并在正畸力影响下使得牙槽骨和牙周膜进行重构。成年人的正畸治疗大多数是因为牙周炎症使得前牙唇向呈扇形移位排列,在该项治疗中前牙移动情况较多;大部分后牙是处于支抗状态会受到相同的矫治力度。以往大多数研究是对前牙区展开的,对后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牙周病症并非呈对称性发病的,因此本研究对左右两侧牙槽骨高度变化进行分别计算。本研究表明,大部分牙周病患者在接受矫治后牙槽骨高度均有些许降低,但没有统计意义(P>0.05)。本研究中,接受矫治后,患者的左上侧切牙近中到右上侧切近中的牙槽骨和下中切牙部分的牙槽骨高度略有增高。原因可能是因为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在接受矫治前,不仅有炎症引起的水平吸收,还存在颌损伤引起的垂直性吸收,尤其是前牙由于唇向移动呈扇形排列情况较多,所以咬颌创伤较为多见。在矫治后,唇向错位逐步拉长的切牙逐步恢复至正常部位,使得咬颌创伤消失,牙槽骨垂直性吸收立即停止,高度则有较大幅度的恢复。
总而言之,成年牙周病患者在接受矫治时应严格进行菌斑控制。不断强化口腔卫生和护理,定期接受牙周诊治,以减少矫治中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同时促使存在垂直吸收的牙槽骨高度得到恢复,以实现理想的临床矫治效果。正畸矫治不但可能解决牙周患者的美观问题,还能改善和强化牙周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奕奕,刘郁,白玉兴.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10,32(1):68-69
[2]马天叶,张江云,夏相群等.成人牙周病正畸治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40(6):1472-1473
[3]林薇薇,陈金武.成人前牙内收前后切牙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21(12):131-132
[4]张燕.牙周病患者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疗效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24-26
【关键词】 牙周病 牙槽骨高度 矫治
牙周病是临床口腔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通过固定矫治器来治疗牙周炎导致的错合畸形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1]。对于矫正治疗后牙槽骨高度变化在学界一直处于争论中,尚无定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矫正治疗后牙槽骨高度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回顾分析18例成年牙周病患者的临床矫治情况,分析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状况,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18例成年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牙周病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26到47岁,平均(34.6±2.1)岁,均为轻度或中度牙周病患者,通过X线片可观察到牙槽骨吸引在50%以上,在牙周病症治疗稳定后的3个月开始实施正畸治疗。均无外伤史、系统性病症及菌斑控制不理想等情况。
1.2 方法
应用“0.018”TOMY直线弓矫治器,均不属于拔牙矫治。严格执行口腔卫生相关知识宣教,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清理法,在统一、标准、正确的刷牙方法基础上开展矫治。在此过程中,定期接受牙周诊治,平均疗程为2年。在矫治前后进行全颌曲面断层片的拍摄。
之后对上、下颌中切牙到第一磨牙远中的各个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分别测量。高度测量法应从牙槽的嵴顶到釉牙骨质界之间的垂直距离,所有患者的测量均是由同一人完成,并一人测三次,取相对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统计数据,组间比较以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正畸治疗后,除了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加外,矫治前后各牙槽骨高度都有所降低,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体如表1:
3 讨论
当前,国内外对牙槽骨高度测量基本上是采取CT、尖牙片等实现,但拍摄常规尖牙片的角度并非固定不变的,无法实现有效的定位[3]。而进行平行投照拍摄则需要特殊器材,无法广泛应用[4]。CT检查虽然操作简单,但是费用较高,无法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法。本研究采取的全颌曲面断层片是当前临床正畸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不需要额外影像资料来检查,且其投照要求较为稳定,可在同一个体整个治疗中进行对比。
所谓正畸治疗,就是把唇向呈扇形一一排列的前牙内收,并排齐,如此会使牙齿出现一定的移动,牙槽骨会存在一定的吸收和修复效用,并在正畸力影响下使得牙槽骨和牙周膜进行重构。成年人的正畸治疗大多数是因为牙周炎症使得前牙唇向呈扇形移位排列,在该项治疗中前牙移动情况较多;大部分后牙是处于支抗状态会受到相同的矫治力度。以往大多数研究是对前牙区展开的,对后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牙周病症并非呈对称性发病的,因此本研究对左右两侧牙槽骨高度变化进行分别计算。本研究表明,大部分牙周病患者在接受矫治后牙槽骨高度均有些许降低,但没有统计意义(P>0.05)。本研究中,接受矫治后,患者的左上侧切牙近中到右上侧切近中的牙槽骨和下中切牙部分的牙槽骨高度略有增高。原因可能是因为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在接受矫治前,不仅有炎症引起的水平吸收,还存在颌损伤引起的垂直性吸收,尤其是前牙由于唇向移动呈扇形排列情况较多,所以咬颌创伤较为多见。在矫治后,唇向错位逐步拉长的切牙逐步恢复至正常部位,使得咬颌创伤消失,牙槽骨垂直性吸收立即停止,高度则有较大幅度的恢复。
总而言之,成年牙周病患者在接受矫治时应严格进行菌斑控制。不断强化口腔卫生和护理,定期接受牙周诊治,以减少矫治中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同时促使存在垂直吸收的牙槽骨高度得到恢复,以实现理想的临床矫治效果。正畸矫治不但可能解决牙周患者的美观问题,还能改善和强化牙周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奕奕,刘郁,白玉兴.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10,32(1):68-69
[2]马天叶,张江云,夏相群等.成人牙周病正畸治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40(6):1472-1473
[3]林薇薇,陈金武.成人前牙内收前后切牙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21(12):131-132
[4]张燕.牙周病患者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疗效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