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针对当代白领人群的调查显示,近7成白领办公族存在记忆力差、健忘的情况;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睡眠障碍;9成以上人有浑身酸痛、颈肩僵硬、头晕眼花等机体疲劳的症状,同时伴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易发烧等状况;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愿与人接触、沟通障碍,爱猜疑等,超过9成的白领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这些非健康的第三身体状态正在严重困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在物质生活丰裕的今天,我们却感觉到我们即使睡到自然醒,却依然打着哈欠,提不起精神;我们穿着鲜丽,却难挡面色蜡黄、毫无生气;我们不断的保健按摩、健身打球,却依然抵挡不住亚健康的侵袭……
这个世界正在将我们变成病人,我们已经成为了“都市症候群”的一员。
“都市症候群”是所有因都市生活而产生的各种疑难杂症的综合体。它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婚姻恐惧症、亚健康危机症、假日综合症,也包括了很多不为人所洞察的职场狂躁症、成功焦虑症、高薪贫困症、办公室孤独症、非典型失眠症等等……也许你并没有听说过它,但是如果你会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时常恨世并满腹埋怨,容易疲倦并且容易失眠,经常还会有疯狂购物的冲动,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并且越来越糟糕,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多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成为了“都市症候群”的一员。而“都市白领症候群”是症候群中的一种。而对白领人群来说,亚健康则是“都市白领症候群”最严重的症状。
世界权威卫生组织曾指出,亚健康人群有72%是因心理过度疲劳而导致。由于白领族长期受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时,两种压力间便会产生1+1>2的效果,矛盾不断囤积,并最终超负荷运转,心理的不健康逐渐显现到实质的本体上,最终形成了亚健康症状。
警察叔叔也崩溃
警察被称为助人人群。从心理学上解释,这一助人人群最易产生“职业枯竭”,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即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一份针对社区警察的部分调查显示,社区警察存在“躯体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2.7%;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强迫问题”,轻度以上者占22.0%;“人际关系”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5.3%;“忧郁”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4.4%。调查的10项问题中,存在1种及以上,程度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约占33.1%。
“其他(生理疾病)方面都是小事,主要是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成都交警三分局的民警韩韬说,“一个星期来都觉得心情郁闷、无心工作。前段时间在正常的执法过程中竟然遭到两名无理妇女莫名其妙的耳光,感到无比的委屈,警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心理压力大是通病。压力是在执法过程中群众的不理解,特别是在处理违章车辆的时候,车主很少给我们好脸色看,怨言甚至辱骂常常都会出现,处理这类事多了,肯定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
数据表明,外勤交警慢性腰痛和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分别为46.5%和7.0%,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外勤交警肩关节酸痛和下肢胀痛的阳性率分别为22.79%和25%,明显高于内勤交警。外勤交警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等明显高于内勤交警。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综合作用下,交警心血管系统发生疾患率增高。
杭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陈亚丽分析认为,警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应受到更多社会重视。警察职业是一种高强度、高危险的职业,要随时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面对犯罪与流血牺牲,加之群众对民警期望值的增高都无形之中增加了警察的职业压力。
陈亚丽说,对一些警察来说,不仅要目睹枪击事件、激烈搏斗,可能还亲历战友牺牲,这些由职业带来的心理冲击对人的影响相当大。
“办案的刑警、执行死刑的武警以及常年看管犯罪分子的狱警,因为个人心理素质不同,应激表现也不同,但心理压力都存在。”对直接接触犯罪事件的一线警察,公安局的政治部正在尝试针对警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在警察结束高危险工作后48小时内对他们进行集体晤谈,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产生,同时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冷冷的医护人员
据徐州日报报道,南京医科大学20名大学生到6家医疗机构针对124名不同科室医护工作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许多医护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偏执、抑郁、焦虑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医患关系紧张是导致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护人员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包括行业内部和患方)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事物,而患方常常带着不信任感从各种媒体获得大量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的医疗信息,并以此提出各种要求。
医患关系的特点又是以患方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导致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同时,解决患方的包括疾病诊治、医药费用、家庭矛盾等等社会和家庭问题大多不属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而且解决的方法常常不容易获得,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但患方的期望却又通常高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由此产生了种种情绪和不满,自然医护人员就成为了背负“莫须有”罪名的牺牲品。
另外,医疗属于高风险职业,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给患方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患方不能理解,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护带来心理阴影,工作情景必然令人沮丧。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严重者会造成心身耗竭。耗竭是由于过度应激等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讥讽人等不良后果。
而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又会推动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就像骨牌中的中间一张,它能使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或减少,并对全局产生影响。
实际上,医护人员和患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医护人员在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是医患双方都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笑比哭好?
人前强颜欢笑,回家后却恍然孤独、无名火起的人,正是“微笑型抑郁症”。
在心理医生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职业微笑抑郁症患者并不鲜见。其中从事窗口服务行业或是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为高危人群,而女性占55%。如空姐、楼盘推销员、车站询问处的值班员等,由于职业需要,她们要把愤怒、焦虑、忧郁等真实情感隐藏起来,时刻对客人保持一份职业的微笑。而人的心理健康要求人的情绪平和愉快,表情和内心和谐一致,出于职业需要的微笑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久而久之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情感不和谐”创伤,以致患上抑郁症。
需要保持“职业微笑”的人,可以通过宣泄、倾诉、移情等方式来减轻内心的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
这个世界正在将我们变成病人,我们已经成为了“都市症候群”的一员。
“都市症候群”是所有因都市生活而产生的各种疑难杂症的综合体。它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婚姻恐惧症、亚健康危机症、假日综合症,也包括了很多不为人所洞察的职场狂躁症、成功焦虑症、高薪贫困症、办公室孤独症、非典型失眠症等等……也许你并没有听说过它,但是如果你会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时常恨世并满腹埋怨,容易疲倦并且容易失眠,经常还会有疯狂购物的冲动,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并且越来越糟糕,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多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成为了“都市症候群”的一员。而“都市白领症候群”是症候群中的一种。而对白领人群来说,亚健康则是“都市白领症候群”最严重的症状。
世界权威卫生组织曾指出,亚健康人群有72%是因心理过度疲劳而导致。由于白领族长期受到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时,两种压力间便会产生1+1>2的效果,矛盾不断囤积,并最终超负荷运转,心理的不健康逐渐显现到实质的本体上,最终形成了亚健康症状。
警察叔叔也崩溃
警察被称为助人人群。从心理学上解释,这一助人人群最易产生“职业枯竭”,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即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一份针对社区警察的部分调查显示,社区警察存在“躯体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2.7%;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强迫问题”,轻度以上者占22.0%;“人际关系”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5.3%;“忧郁”问题,轻度以上者占14.4%。调查的10项问题中,存在1种及以上,程度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约占33.1%。
“其他(生理疾病)方面都是小事,主要是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成都交警三分局的民警韩韬说,“一个星期来都觉得心情郁闷、无心工作。前段时间在正常的执法过程中竟然遭到两名无理妇女莫名其妙的耳光,感到无比的委屈,警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心理压力大是通病。压力是在执法过程中群众的不理解,特别是在处理违章车辆的时候,车主很少给我们好脸色看,怨言甚至辱骂常常都会出现,处理这类事多了,肯定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
数据表明,外勤交警慢性腰痛和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分别为46.5%和7.0%,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外勤交警肩关节酸痛和下肢胀痛的阳性率分别为22.79%和25%,明显高于内勤交警。外勤交警躯体不适、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等明显高于内勤交警。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综合作用下,交警心血管系统发生疾患率增高。
杭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陈亚丽分析认为,警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应受到更多社会重视。警察职业是一种高强度、高危险的职业,要随时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面对犯罪与流血牺牲,加之群众对民警期望值的增高都无形之中增加了警察的职业压力。
陈亚丽说,对一些警察来说,不仅要目睹枪击事件、激烈搏斗,可能还亲历战友牺牲,这些由职业带来的心理冲击对人的影响相当大。
“办案的刑警、执行死刑的武警以及常年看管犯罪分子的狱警,因为个人心理素质不同,应激表现也不同,但心理压力都存在。”对直接接触犯罪事件的一线警察,公安局的政治部正在尝试针对警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在警察结束高危险工作后48小时内对他们进行集体晤谈,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产生,同时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冷冷的医护人员
据徐州日报报道,南京医科大学20名大学生到6家医疗机构针对124名不同科室医护工作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许多医护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偏执、抑郁、焦虑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医患关系紧张是导致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护人员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包括行业内部和患方)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事物,而患方常常带着不信任感从各种媒体获得大量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的医疗信息,并以此提出各种要求。
医患关系的特点又是以患方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导致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同时,解决患方的包括疾病诊治、医药费用、家庭矛盾等等社会和家庭问题大多不属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而且解决的方法常常不容易获得,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疾病的治愈根本不在现代医学的范围内,但患方的期望却又通常高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由此产生了种种情绪和不满,自然医护人员就成为了背负“莫须有”罪名的牺牲品。
另外,医疗属于高风险职业,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给患方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患方不能理解,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护带来心理阴影,工作情景必然令人沮丧。
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严重者会造成心身耗竭。耗竭是由于过度应激等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讥讽人等不良后果。
而医护人员心理不健康又会推动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就像骨牌中的中间一张,它能使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或减少,并对全局产生影响。
实际上,医护人员和患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医护人员在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是医患双方都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笑比哭好?
人前强颜欢笑,回家后却恍然孤独、无名火起的人,正是“微笑型抑郁症”。
在心理医生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职业微笑抑郁症患者并不鲜见。其中从事窗口服务行业或是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为高危人群,而女性占55%。如空姐、楼盘推销员、车站询问处的值班员等,由于职业需要,她们要把愤怒、焦虑、忧郁等真实情感隐藏起来,时刻对客人保持一份职业的微笑。而人的心理健康要求人的情绪平和愉快,表情和内心和谐一致,出于职业需要的微笑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久而久之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情感不和谐”创伤,以致患上抑郁症。
需要保持“职业微笑”的人,可以通过宣泄、倾诉、移情等方式来减轻内心的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