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初期、学生作文能力仍低下、水平不高、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厌烦感。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症结,有三个问题被我们忽视:一是学生写作的对象问题;二是学生写作体验过程的问题;三是学生作文的评价问题。对此三个问题采取了一些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对学生作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注意抓特点,多角度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丰富社会阅历和情感体会,对学习、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然而客观地存在着: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反差很大,积累的语言将无法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缺乏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真地反思都可能想到,在作文教学中,有三个问题被我们教师忽视了,一是学生写作的对象问题;二是学生写作体验过程的问题;三是学生作文的评价问题。
一、学生作文的对象问题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是一种用不同于口语的书面语来进行思想交流、心灵交流、情感交流的方式。当然交流是双方的,必须有对象,即我们所说的读者。作文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宣,是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有强烈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动,于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就表达出来,告诉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以引起共鸣,如此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气让人感动或感染等。当学生面对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时,他的思路,他的语言积累都会以相应的方式拓展,于是自己的表现力就会增强。
二、学生写作体验过程的问题
作文不同于数学,只要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作文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者:构思——选材——写作——修改——发表——回馈和再修的缓慢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才会真正有所收获。然而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这个过程的一小部分,把大部分甚至很重要的部分给遗忘了。如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积累的运用等,没有这些学生就无话可说,更没有写作的欲望。如果这时教师布置作文,他们又必须完成,那么只能是编造一个故事或抄袭习作选,造成无病呻吟。”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帮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的有心人。时常督促他们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理解、发现自然和生活,告诉他们多积累生活素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命题(或半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给出等级即告一段落,而其他的问题我们都不去重视或根本不去考虑。其实写作的全过程是准备阶段(观摩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阶段)→构思选材阶段(积累的运用与写作的技巧)→写作阶段→修改阶段→反馈阶段。在写作过后,作文不只是给老师看,而应是拥有更多的读者群,如同班同学、好朋友,父母或其他长辈,让更多读者对作文评头论足,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在充分考虑教师意见后,可以提出认同或不认同的见解,小作者在此过程的收获不仅仅是听到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意见,也不仅仅是了解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建立了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就促使他不得不去思考各方面的建议并作出判断或提出疑问,这样自然就会有利于思辨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效率也就不言而喻地提高了。
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比如,张贴在“学习园地”、办校刊、朗读佳作等形式,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排版、交际等能力,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这样做能使学生的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实事求是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还加以适当引导,善于发现讨论中思辨的闪光点,捕捉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三、学生作文的评价问题
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要合情合理。我们教师当下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偏高:立意深 ,构思新,事件有意义,语句通畅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在写作中过分注意挖掘事件的意义,而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体验,即使写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有意义很深刻,却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感受。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写作,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看法和对外界的内心感受,对事件的综合思考,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发自肺腑之言容易让人感动,引起心灵的共鸣。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情放松了。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才有血有肉。
其次,我们教师要善于懂得赏识学生的作文,尽量地去捕捉孩子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贴切生动或一个句子修辞方法用得正确或是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等等,我们都要在总批上写上一段大加赞赏的话,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有优点,有个性或有特色,会尝到某一点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发他的兴趣,激起写作欲望。我们作为教师应懂得尊重和赏识一些学困生的优点、特点,只要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进步就足矣。在作文评价上更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拿一些条条框框的标准来全部综合学生的作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颇感苛刻。也是不可取的,只要学生的作文符合题意,要么语句畅通,要么语言生动,要么事件突出,要么段落相连贯等等都是学生的个性优点,而不要去挑三拣四去指责这儿不足,那儿不到位。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所有孩子永远生活在作文学习的希望之中,那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教育的真谛。
最后,学生的作文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同班同学或朋友的评价,因为他们与小作者是平等的、同一角度去考虑、分析文章。他们的评价或优或劣或喜或优或大或小,同小作者要么产生同感,要么互补容易接受、改进,获得彼此的长处,割舍短处,进行自我提高。在各种评价的同时,我们教师要重视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保护他们的童真、童趣,用欣赏的眼光去评判,引导他们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从而感受到作文的可亲性,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对学生作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注意抓特点,多角度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丰富社会阅历和情感体会,对学习、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然而客观地存在着: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反差很大,积累的语言将无法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缺乏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生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真地反思都可能想到,在作文教学中,有三个问题被我们教师忽视了,一是学生写作的对象问题;二是学生写作体验过程的问题;三是学生作文的评价问题。
一、学生作文的对象问题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是一种用不同于口语的书面语来进行思想交流、心灵交流、情感交流的方式。当然交流是双方的,必须有对象,即我们所说的读者。作文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宣,是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有强烈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动,于是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就表达出来,告诉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以引起共鸣,如此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气让人感动或感染等。当学生面对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时,他的思路,他的语言积累都会以相应的方式拓展,于是自己的表现力就会增强。
二、学生写作体验过程的问题
作文不同于数学,只要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很快得出结果,作文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者:构思——选材——写作——修改——发表——回馈和再修的缓慢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才会真正有所收获。然而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这个过程的一小部分,把大部分甚至很重要的部分给遗忘了。如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积累的运用等,没有这些学生就无话可说,更没有写作的欲望。如果这时教师布置作文,他们又必须完成,那么只能是编造一个故事或抄袭习作选,造成无病呻吟。”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帮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的有心人。时常督促他们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理解、发现自然和生活,告诉他们多积累生活素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命题(或半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给出等级即告一段落,而其他的问题我们都不去重视或根本不去考虑。其实写作的全过程是准备阶段(观摩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阶段)→构思选材阶段(积累的运用与写作的技巧)→写作阶段→修改阶段→反馈阶段。在写作过后,作文不只是给老师看,而应是拥有更多的读者群,如同班同学、好朋友,父母或其他长辈,让更多读者对作文评头论足,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在充分考虑教师意见后,可以提出认同或不认同的见解,小作者在此过程的收获不仅仅是听到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意见,也不仅仅是了解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建立了一个思维发展的平台,就促使他不得不去思考各方面的建议并作出判断或提出疑问,这样自然就会有利于思辨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效率也就不言而喻地提高了。
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比如,张贴在“学习园地”、办校刊、朗读佳作等形式,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排版、交际等能力,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这样做能使学生的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实事求是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还加以适当引导,善于发现讨论中思辨的闪光点,捕捉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三、学生作文的评价问题
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要合情合理。我们教师当下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偏高:立意深 ,构思新,事件有意义,语句通畅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在写作中过分注意挖掘事件的意义,而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体验,即使写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有意义很深刻,却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感受。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写作,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看法和对外界的内心感受,对事件的综合思考,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发自肺腑之言容易让人感动,引起心灵的共鸣。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情放松了。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才有血有肉。
其次,我们教师要善于懂得赏识学生的作文,尽量地去捕捉孩子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贴切生动或一个句子修辞方法用得正确或是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等等,我们都要在总批上写上一段大加赞赏的话,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有优点,有个性或有特色,会尝到某一点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发他的兴趣,激起写作欲望。我们作为教师应懂得尊重和赏识一些学困生的优点、特点,只要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进步就足矣。在作文评价上更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拿一些条条框框的标准来全部综合学生的作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颇感苛刻。也是不可取的,只要学生的作文符合题意,要么语句畅通,要么语言生动,要么事件突出,要么段落相连贯等等都是学生的个性优点,而不要去挑三拣四去指责这儿不足,那儿不到位。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所有孩子永远生活在作文学习的希望之中,那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教育的真谛。
最后,学生的作文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同班同学或朋友的评价,因为他们与小作者是平等的、同一角度去考虑、分析文章。他们的评价或优或劣或喜或优或大或小,同小作者要么产生同感,要么互补容易接受、改进,获得彼此的长处,割舍短处,进行自我提高。在各种评价的同时,我们教师要重视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保护他们的童真、童趣,用欣赏的眼光去评判,引导他们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从而感受到作文的可亲性,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