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研究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c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蕴含丰富的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展其资源建设,可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档案文献支持。论文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阐述建设意义,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生态治理 生态伦理档案文献 馆藏资源 少数民族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s on protecting forest and water sources as well a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the ecologi? cal ethics archives of ethnic minority, developing its resource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eco? logical governance with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in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nori? ty ecological ethical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collec? tion resources,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in the ethnic mi? nority.
  Key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 Archives of ecological ethics; Collection resource; Ethnic minori? ty

一、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提出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1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指出,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新疆6省(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制定与实施《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有利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1]我国边疆各省区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大量的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是少数民族先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记录与反映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感恩天地万物、爱护环境等伦理思想,以纸质、石刻、口述或非遗等方式传承下来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公约文书。即少数民族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活动中公议形成专门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约文书,以及涉及森林、水源等自然环境保护的乡规民约等。二是涉及环境保护的民族经书。这类民族经书有彝文的《劝善经》《道德书》,傣族的《训也唱词》《传家祖训》,以及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和《迎净水》等。三是石刻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云南禄丰县前所军民与彻峨庄丁分水界碑》、清咸丰元年(1851)的《贵阳下铺村护山育林碑刻》等。四是口述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以口耳相传的、保护山林水源的生态习惯法,主要有《德昂族原始习惯法》《普米族传统习惯法》《景颇族习惯法》等。五是非遗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建档形成的涉及生态保护的少数民族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等非遗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内容涵盖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性发展等生态伦理思想与行为规范,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2021年6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支持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围绕“四史”教育、历史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等进行专题档案开发,发挥档案在服务国家治理、传承红色基因、建构民族记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2]以党和国家生态治理方针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研究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馆藏资源建设问题,有利于开展档案资源体系化建设,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现实意义


  (一)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遗存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极其丰富,这些档案文献作为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媒介,承载着丰厚的各民族先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感恩天地万物、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如东巴经《迎净水》记述,“不得在水源地杀牲宰兽、不得丢弃污物于水中、不得在水流中洗涤污物”等[3]。嘉庆八年(1803)《广西靖西县武平乡立录村乡规民约碑记》规定:“山水生灵不得浇药,丘木树林不得砍伐;田螺海鸭不得踏采,户口出役不得推托;潭口食水不得浣洗,田间水界不得相争。”[4]口传习惯法《拉祜族传统陈规》约定:“砍伐水源森林者罚款,并罚扫寨子;破坏寨子神房、竜树竜林者罚款,无款者拉其家牛供全寨人杀吃,请‘磨巴’祈求寨神保佑。”[5]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大多散存民间,或是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收藏。受历史、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保管条件简陋,破损、虫蛀、损毁和流失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原件征集、建档保护或数字化整合等方式将其集中到档案馆保存,可完整构建少数民族生态记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掘利用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二)为边疆生态治理提供档案资源支持
  生态治理也可称为“生态文明治理”,就是要以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综合运用引导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的道德、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与管理。[6]少數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所承载的生态文化,“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伦理的方式对待自然界和自然物的态度、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7]。其生态治理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托档案文献,通过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的教育、传承与传播等方式,把少数民族保护森林水源、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理论思想、观念和规范等内化为生态理念,形成文化自觉,以德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利用档案文献,对传统口述习惯法、乡规民约等进行转化创新,为民族地区生态立法、订立乡规民约提供借鉴,以法制的方式,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以维系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依托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将散存民间和相关机构的档案文献征集到档案馆珍藏,不仅可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还可形成资源优势,以档案服务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生态宣传、教育、立法等治理工作提供文化助力。

三、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一)服务意识树立问题
  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看,部分档案馆已经意识到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展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如楚雄州档案馆以拓印的方式征集到民族碑刻拓片档案410件,其中包括了许多保护山林水源生态碑刻。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依托馆藏藏族传统生态档案文献,编纂出版了《灾异志——雪灾篇》《灾异志——雹灾篇》等生态档案文献汇编[8],在服务边疆生态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就整体状况而言,多数档案馆尚未开展资源建设工作,所导致的问题有:一是造成少数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的缺失,影响了民族生态记忆的构建与传承;二是不利于保护这一珍贵的少数民族生态档案文献遗产,及其在边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利用。因此,树立服务意识,开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对完整构建与传承少数民族生态记忆,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档案资源为边疆生态治理服务就有了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研究缺失问题
  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对生态档案进行过研究。如在生态档案界定方面,吉志强认为,生态档案指由过去和现在的机构、组织及个人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形成的,以不同形式记载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重要历史记录。[9]在服务工作方面,康蠡等提出,综合档案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构建生态记忆、提供建设参考、助推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应强化生态档案管理与开发。[10]上述研究未涉及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问题。理论研究的缺失首先不利于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进行认知,对完整征集其档案文献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不利于从档案资源模块、种类等方面构建资源体系,开展资源体系化建设。再次,不利于科学构建利用体系,为边疆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利用服务。因此,开展学术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其档案文献概念界定、类型构成、价值作用以及资源建设等问题,也就成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
  (三)档案文献散存问题
  就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收藏而言,除档案馆外,广泛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和高校等机构保存。以贵州清水江文书为例,清水江文书是明、清以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群众在长期从事农林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民间历史文书,主要有土地契约、合伙造林、山林管护、纠纷诉状、村规民约以及官府执照、文件等。清水江文书藏量丰富,其中,锦屏县档案馆有50 000余件、黎平县档案馆有46 000件、天柱县有25 000余件、三穗县有24 000余件、剑河县10 000余件。此外,这5个县的图书馆、古籍办、文管所等多个单位均有收藏。[11]值得注意的是尚有大量档案文献散存在乡村民间,如四川通江县杨柏乡遗存有永乐十七年(1419)的《禁砍古木碑》,云南有乾隆四十年(1775)的《大理市凤仪种树记碑》、嘉庆二十三年(1794)的《禄丰川街阿纳村封山育林乡规民约碑》,贵州有清咸丰元年(1851)的《贵阳下铺村护山育林碑刻》等。此外,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等省区民间都遗存有丰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少数民族习惯法、非遗等生态档案文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散存状况破坏了档案文献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档案资源的体系化建设与全面发掘利用。

四、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实现途径


  (一)强化资源建设,以研究推动规划工作。首先,贯彻方针政策,树立保护理念。2020年,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要求“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大力宣传档案部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2]。开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就要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推进资源建设工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奠定档案资源基础。其次,开展理论研究,指导建设工作。鉴于学术研究的缺失,建议从概念界定、类型构成、功能价值,档案收集、有序化整理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理论上厘清其内涵外延、收集范围、整理方法与数字化建设等理论与方法问题,用以指导馆藏资源建设实践工作。再次,规划建设工作,保障资源建设。即从领导组织、实施部门、制度建设、工作任务、建设内容、时间要求、设备设施和人财物保障等方面规划建设工作,以保证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资源体系,为资源建设搭建框架   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依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遗存现状以及边疆生态治理工作的需求,对其档案文献资源建设进行顶层规划、设计,构建资源建设框架,用以指导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为此,建议从两个模块构建其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其一,可收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这一模块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公约文书、涉及环境保护民族经书、石刻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等。其二,建档性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主要类型有口述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非遗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等。这一资源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可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规划,制定档案征集、分类整理、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以及构建其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提供指导,从而推进其资源体系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征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
  1.开展民间档案文献收集。由于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理论研究的滞后及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迄今仍然有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存民间。建议从两个方面开展收集工作。其一,制定收集规范,明确收集范围。即依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建立其收集规范,明确收集类型、内容与标准,用以指导收集工作的开展。其二,依据收集规范,开展收集工作。一是按照收集规范,采用捐赠、征集、购买、复制、拓印和数字化等方式,对民间散存少数民族环境保护公约文书、伦理经书,以及石刻乡规民约等档案文献进行收集。二是采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口述录制、影像摄制、多媒体数字化和外部受众领悟的特殊采集等方式[13],对民间少数民族口述、非遗等生态伦理文化进行建档,形成专题性生态伦理档案文献,以完善馆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



  2.整合机构散存档案文献。鉴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文化遗产、档案、古籍、文物和史料等多元属性,除档案馆外,广泛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非遗保护中心和高校等机构保存。为完整构建少数民族生态记忆,形成资源优势,建议以资源共享为合作基点,打通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互通和协作渠道。[14]首先,成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共建联盟,签署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协调组织档案文献资源共建工作。其次,采用交换、复制,以及数字化方式,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将各单位散存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集中到档案馆,开展资源体系化建设。再次,依托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进行资源规划、分类整理和标准规范,构建特色数据库,及其资源共享平台,为其档案文献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3.推进档案资源共享开发。其一,依托数字档案馆,利用特色数据库,建设融合知识、智能服务、公众参与展示[15]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共享平台,以提供公约文书、民族经书,乡规民约碑刻等原始生态伦理档案,以及展示编研成果、举办网上展览、提供专题数据库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可利用档案文献,传播优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其二,为拓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服务范围与空间,建议加快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型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建设,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音视频、VR等新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工作。其三,依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共建联盟,依据共建共享协议,加强和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民族研究所、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等收藏单位合作,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共享、新技术手段融合,以及多机构联合编研、开发专题数据库、共同举办展览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以整合开发力量,更好地为边疆生态治理提供档案信息支持。
  从边疆生态治理的政治高度,探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问题,不仅有利于应用建档方式保护这一民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还可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边疆生态治理方针,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档案文化助力。
  *本文系云南大学重大培育项目“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及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受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云南民族档案文献整理发掘研究”(项目编号:2021CX01—09)资助。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国务院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EB/OL].(2011-06-16)[2020-10-30] http : // www.cciced.net/xwzx/hfyw/201210/ t20121012_82913.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8)[2020-10-30] https : // www. saac. gov. cn/daj/yaow/ 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3]柴荣怡,罗一航.西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折射出的环保习惯法则[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55-58.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M].南宁:民族出版社,2009:247.
  [5]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46-247.
  [6]张强,刘煜杰.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路径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4):10-14.
  [7]王景华,刘东英.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时政版, 2013(11):76-81.
  [8]腾飞的西藏档案事业[N].西藏日报(汉),2014- 06-09(004).
  [9]吉志强.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档案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功效[J].山西档案,2013(3):74-78.
  [10]康蠡,周铭.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责任及实现[J].云南档案,2015(6):40-43.
  [11]华林,杜昕,王逸凡,等.清水江文书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保护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2):62-6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3-12)[2020-10-30]https://www.saac.gov.cn/daj/ tzgg/202003/b714090658a04aebae7457b1e5d419de.shtml.
  [13]李希,王巧玲.知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领域的应用探析[J].北京档案,2021(3):15-18.
  [14]田兵兵.从知识管理出发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21(5):36-38.
  [15]曲春梅,何紫璇.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价值释放特点与实现方式[J].北京档案,2021(4):7-1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整体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根据便利抽样法采用2型糖尿病一般情况调查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DSQL)、自评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011年5月—2015年5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进行胃转流术130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对调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情绪智力与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WLEIS)和护士组织公民行为量表通过微信发放问卷并进行填写,对206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情绪智力得分为(56.68±9.13)分,护士组织公民行为得分为(95.61±14.70)分;相关分析显示,情绪智力与护士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r=0.575,P<0.01)。不同职位护士的组织公民行为得分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确诊为ACS并行PCI的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使用心脏不良事件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患者术后1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
目的调查五年制高职护生职业价值观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6月采用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在校二、三年级共1 048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五年制高职护生职业价值观总分平均为(94.69±18.85)分,得分率72.83%,处于较高水平;照顾提供维度得分为(36.78±7.37)分,得分率73.56%;行动主义维
目的构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管理方案。方法采用德尔菲法于2015年10—12月对27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2.6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92,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19。最终形成的方案包括13个项目指标,37个评估指标,37个干预指标,5个随访时间指标。结论该研究结果可靠,形成的方案为医疗机构全面科学地了解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现
俗话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及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中心,陕西有着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墓,占全国现存帝王陵的近一半。除了中华民族公認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44座帝王陵。此外,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多方面考察确认葬在陕西的有30多位帝王。从陕西历代帝陵的分布看,绝大多数位于关中地区,在关中又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高原上。这些帝陵中,只有少数正
期刊
目的调查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社区老年人预防跌倒提供依据。方法问卷调查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社区老年人最近1个月跌倒发生率为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生跌倒和未发生跌倒的老年人在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慢性疼痛、健康状况、居住环境、营养状况、便秘、尿失禁、抑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
目的调查临床一线护士心理资本现状,分析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为临床护理管理者提供提高护士心理资本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资本问卷(PCQ)中文修订版,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 095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探讨护士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临床护士心理资本平均得分为(4.15±0.68)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效能(4.26±0.92)分、
目的分享对3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外耳再造扩张器注水期患儿实行护理干预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外耳再造患儿中开展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结果护理后,1例患儿发生皮囊炎,1例患儿发生血运障碍,1例患儿发生疼痛症状,以上并发症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均未影响到手术的结果。其余患儿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状。结论对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外耳再造扩张器注水期患儿实行护理干预,可减少患儿并发
目的调查和分析齐齐哈尔市老年护理供需情况,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4个辖区:建华区、龙沙区、富拉尔基区、昂昂溪区,调查4个辖区老年服务机构的护理供给情况及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情况。结果齐齐哈尔市老年服务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配比情况:床位医护比为1∶0.10,床位护工比为1∶0.14。医护人员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占83.46%;医护人员职称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占80.31%;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