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是青少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而在校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身心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让青年学生在校园健康快乐地成长,法治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广大师生必须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法治校园,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高校 法制建设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06-02
一、依法治校,紧紧围绕“和谐”这一主题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和谐校园,就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引导人,这样才能保证校园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法治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但建设的核心必须围绕“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来展开和进行。因此,必须对什么是和谐校园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和谐校园是洋溢在师生脸上教与学之间相长的创造与快乐;是师与生对学校的眷恋和依赖;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具体来说,和谐校园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内涵:
(一)形成良性竞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
和谐校园不是毫无原则、没有任何标准“老好人”式的一团和气,而是积极进取、共同发展、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氛围。和谐的主要精神就是统一各方面的成分和要素,达到新的统一,形成性的共识。校园和谐就是学校的各个要素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序态势之中,领导、教师、学生处在这样的和谐氛围当中,就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超越,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向上的校园氛围、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建设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和谐的校园良好氛围的重要标示之一就是学风。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没有宽松、舒畅的精神空间和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学风关乎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和谐校园的建设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构建一个民自由、公平诚信、兼容并蓄的平台,形成良好向上、风清气正、互助信任、协作团结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学生在这良好的氛围当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二)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只有人人和谐了,学校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都证明:如果一个集体各成员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必然造成人才内耗、人人自危,没有完全、稳定的局面,也没有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而当一个团体温馨、融洽、水乳交融、性情舒畅,人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得到完全地挖掘和发挥,这个集体就会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
学生间的和谐: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与人相处的技能技巧,培养青年学生与人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还要会学会合作,学会与人沟通、交往和交流,争取做一个具有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三好”学生。
教师间的和谐: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关系,融入到团队当中。尤其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广,学科交融越来越大的今天,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融合到团队当中,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当中,个人的价值才能释放出来。
干部队伍的和谐:在一个集体和团队当中,领导干部起着示范、引导和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风气直接影响和决定这个集体和团队的风气。领导干部必须团结和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关心下属,爱护部下,形成一个领导以部下为荣,群众以领导为誉的和谐局面。这样的集体才是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集体。
(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校园稳定是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深化。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的高校虽然在大局上、总体上安全、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尤其在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人们代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是高校的学生,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相互抵挡,加之他们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敌对势力也在加紧对高校的渗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因此,高校需加强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保持学校稳定的局面,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二、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学法、知法、用法
和谐必须有法律的保证和维护,發展和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在建设法制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一)开展各种活动,让和谐与守纪守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和谐校园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我为和谐校园做什么”“和谐与纪律”“和谐与法制”“和谐与人际关系”等内容,组织开展校内学生征文讲演、辩论以及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既丰实了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思想视野,又为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建设法治学院的依据和保证。校园制度文化是各种规章制度在校园常年的运行过程当中所沿习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形势下,要建设安定、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就必须研究新的条件下高校稳定工作的新的特点,在两个方面建立起长效机制:
一是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对校园建设要严格管理,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消除各种隐患,堵住各种漏洞,把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当中,防患于未然。加大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为校园的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在广大师生当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和应对紧急事件的知识,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应对紧急事件和危机的能力。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稳定、有序的有力保证,能有效调节校内各种因素的利益关系,引发危机、化解矛盾。广大师生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正常渠道,运用正当手段,获得合理利益。切忌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正常的述求。我们必须用和谐的思想和眼光来分析各种矛盾的根源,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大力增强和谐因素取保师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健康成长。
三是建设法治校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化、法制化管理。校园是学生的家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的最大漏洞在于忽视养成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倾向的校正,而不良倾向正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近年来,在各大专院校发生的各种犯罪暴力事件都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为了保证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和谐有序进行,就必须加强校园法制建设,对学生实行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
1.自主化管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日常性事務,如出操、卫生打扫、内务整理等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增强学生的自理行为和自我约束能力。
2.制度化管理。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养成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3.规范化管理。对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常规性要素,提出一个标准、一个范式,并研究制定达到这些标准和范式的目标成果、组织方案、工作程序以及具体方法等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4.民主化管理。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需要做出决策时,必须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意志和利益。
5.权益化管理。我们要坚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使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听证权、知情权、申诉权。积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依法治校,建设和谐的法制校园,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有意义而又长远的课题,我们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2]田伟宏.简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5,
1(1).
[3]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
2005-03-07(1).
[4]宫希魁.论社会更加和谐[J].济南大学学报,2004,14(1).
[关键词]高校 法制建设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06-02
一、依法治校,紧紧围绕“和谐”这一主题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和谐校园,就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引导人,这样才能保证校园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法治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但建设的核心必须围绕“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来展开和进行。因此,必须对什么是和谐校园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和谐校园是洋溢在师生脸上教与学之间相长的创造与快乐;是师与生对学校的眷恋和依赖;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具体来说,和谐校园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内涵:
(一)形成良性竞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
和谐校园不是毫无原则、没有任何标准“老好人”式的一团和气,而是积极进取、共同发展、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氛围。和谐的主要精神就是统一各方面的成分和要素,达到新的统一,形成性的共识。校园和谐就是学校的各个要素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序态势之中,领导、教师、学生处在这样的和谐氛围当中,就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超越,营造一个积极进取、向上的校园氛围、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建设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和谐的校园良好氛围的重要标示之一就是学风。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没有宽松、舒畅的精神空间和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学风关乎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和谐校园的建设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构建一个民自由、公平诚信、兼容并蓄的平台,形成良好向上、风清气正、互助信任、协作团结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学生在这良好的氛围当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二)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只有人人和谐了,学校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都证明:如果一个集体各成员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必然造成人才内耗、人人自危,没有完全、稳定的局面,也没有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而当一个团体温馨、融洽、水乳交融、性情舒畅,人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得到完全地挖掘和发挥,这个集体就会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
学生间的和谐: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与人相处的技能技巧,培养青年学生与人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还要会学会合作,学会与人沟通、交往和交流,争取做一个具有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三好”学生。
教师间的和谐: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关系,融入到团队当中。尤其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广,学科交融越来越大的今天,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融合到团队当中,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当中,个人的价值才能释放出来。
干部队伍的和谐:在一个集体和团队当中,领导干部起着示范、引导和带头作用,领导干部的风气直接影响和决定这个集体和团队的风气。领导干部必须团结和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关心下属,爱护部下,形成一个领导以部下为荣,群众以领导为誉的和谐局面。这样的集体才是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集体。
(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校园稳定是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深化。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的高校虽然在大局上、总体上安全、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尤其在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人们代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是高校的学生,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相互抵挡,加之他们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敌对势力也在加紧对高校的渗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因此,高校需加强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保持学校稳定的局面,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二、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学法、知法、用法
和谐必须有法律的保证和维护,發展和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在建设法制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一)开展各种活动,让和谐与守纪守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和谐校园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我为和谐校园做什么”“和谐与纪律”“和谐与法制”“和谐与人际关系”等内容,组织开展校内学生征文讲演、辩论以及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既丰实了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思想视野,又为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建设法治学院的依据和保证。校园制度文化是各种规章制度在校园常年的运行过程当中所沿习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形势下,要建设安定、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就必须研究新的条件下高校稳定工作的新的特点,在两个方面建立起长效机制:
一是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对校园建设要严格管理,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消除各种隐患,堵住各种漏洞,把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当中,防患于未然。加大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为校园的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在广大师生当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和应对紧急事件的知识,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应对紧急事件和危机的能力。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稳定、有序的有力保证,能有效调节校内各种因素的利益关系,引发危机、化解矛盾。广大师生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正常渠道,运用正当手段,获得合理利益。切忌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正常的述求。我们必须用和谐的思想和眼光来分析各种矛盾的根源,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大力增强和谐因素取保师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健康成长。
三是建设法治校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化、法制化管理。校园是学生的家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的最大漏洞在于忽视养成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倾向的校正,而不良倾向正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近年来,在各大专院校发生的各种犯罪暴力事件都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为了保证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和谐有序进行,就必须加强校园法制建设,对学生实行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
1.自主化管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日常性事務,如出操、卫生打扫、内务整理等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增强学生的自理行为和自我约束能力。
2.制度化管理。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养成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3.规范化管理。对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常规性要素,提出一个标准、一个范式,并研究制定达到这些标准和范式的目标成果、组织方案、工作程序以及具体方法等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4.民主化管理。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需要做出决策时,必须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意志和利益。
5.权益化管理。我们要坚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使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听证权、知情权、申诉权。积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依法治校,建设和谐的法制校园,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有意义而又长远的课题,我们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2]田伟宏.简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5,
1(1).
[3]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
2005-03-07(1).
[4]宫希魁.论社会更加和谐[J].济南大学学报,20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