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刍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文学的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解析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英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国文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塑造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习英国文学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英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英国文学课程 师生互动 比较与对比
  
  一、导言
  外国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掌握一流的外语语言技能的一条必经之路就是阅读经典的外国名著,阅读文学作品能使语言能力有质的飞跃。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学习外国文学能真正意义上扩大跨文化交流的视野;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社会制度、生活习性等都为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深刻的思想源泉。然而,近年来外国文学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困境,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课时一再被压缩,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重心逐渐偏离文学,向更加实用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偏斜。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一部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是因为考研的需要,而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课下阅读任务枯燥无味。对于英国文学课的讲授,大多数院校有着类似的教学模式,从介绍作家生平到分析作品,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鲜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在英国文学的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英国文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而,通过文学课的学习,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学品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熟悉英国文学发展史,英国的一些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有一定宏观、系统的了解,以提高学生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从而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
  二、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之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机会很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迫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忙于记,教师忙于讲,文学课堂显得较为沉闷,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环境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显得较为消极,更谈不上积极学习深层次的文学批评;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品鉴作品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鉴赏作品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改变这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观念,转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国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课堂上PPT课件使得教学清晰生动,学生课下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可大大缩短记笔记的时间。为增加文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欣赏性,教师还可以播放经典作品的电影片段,供学生思考,包括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塑造及与原著的形似程度;但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完整的作品。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这一教学手段极大地补充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丰富了教学和学习的资源。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英国文学教学采用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平台,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学期前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关于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负责理清本内容的知识脉络,如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主题特点,历史意义,相关评论,等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对查询的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并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对小组的成果发言,整个小组接受全班同学的有关内容的提问。由此提升作品分析的深度、广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力度,并对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以示鼓励,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涉及不同人物和场景的作品,如小说和戏剧,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切身体会作品的内涵,亲身演绎这些经典作品,教师从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片段,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义,体味语言的修辞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将课下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起来,学生自行选择表演的角色,以作品为单位,进行表演性质的实践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作品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比较与对比的教学方法
  英国文学教学包括两个方面,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史为纲,史选结合,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同步教学的方法讲授英国文学课。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流派和不同作家之间的异同,全面掌握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作家作品及特点,建构英国文学知识系统。英国文学是按照不同时代和思想流派来划分的知识体系,从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到20世纪英国文学,经历了七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术语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这一时期,分为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通过比较可得知,两者同属于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的高涨时期;浪漫主义通常都偏重主观思想,写景抒情,移情于景。通过对比可知,两者具有诸多差异:消极浪漫主义者,顾名思义,比较消极,不能正視社会现实,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幻想从没落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消极浪漫主义者相反,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是充满斗志的,拿着笔杆做斗争的革命战士,富有战斗的激情,向往新的美好生活。通过比较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可以很清晰地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以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姿态登上英国文学舞台的。新古典主义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追求结构匀称,结构优雅,庄重和谐。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与感性,不同于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奉经典为教条,强调感情因素。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的种种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以“自我”为中心,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归根结底,新古典主义重形式,浪漫主义重内容。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学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与其他文学思潮一样,浪漫主义随之没落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浪漫主义作品相对,其作品着重反映了社会道德问题,取代浪漫主义成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哈代、萨克雷等,他们偏重对现实进行客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谴责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但是其作品风格又是不同的,由此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刻画同一时期的作家背景不同,语言技巧存在差异,但共同验证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起点,比较和对比与之相关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将整个英国文学体系连接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文学知识点不再是单个的乏味的术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文主义培养的传统,其中文学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视,使文学课发挥其最大优势,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服务。教学内容上,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出发,到作家的生平,作品的主题、立意、风格、语言特点和技巧;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推进英国文学的教学研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进取的能力,最终使其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英国文学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注重文史结合,避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倾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1998.
  [3]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生本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由于导师制改变了单纯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转而从生命的独特性、完整性、差异性角度关心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可以真正实现教
摘 要: 利用注意规律,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通过对注意规律理论的探讨,寻找将注意规律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注意规律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
摘 要: 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本文论述了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人格 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每门学科都应在教
用钛酸丁酯和NiCl2制备凝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组成的四元微乳液体系对凝胶进行化学剪裁并用KBH4还原,然后在500℃下煅烧30min,得到了直径为40~100nm,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