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浮华攀比 学会自强不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引出本课话题
  (一)用幻灯片展示话题
  体育课上,几个学生在聊天:“你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运动鞋?”“我的是耐克的,800多块一双!你呢?”“我的,卡帕的,1080,这可是打完折扣的价格。”“嘿嘿,看他那双鞋,李宁的,才200多一雙……”“再看看那位,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牌子的……”
  (二)话题讨论
  1.谈一谈:(1)看了上面这段对话,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请1~3名学生描述)(2)没有这些昂贵的物品,我们的生活、学习会否受到影响?(给2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来交流)
  2.看一看:(1)反映贫困山区同龄孩子现状的图片。 (2)反映发生战乱的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图片。
  二、师生共同探讨:浮华攀比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上相互攀比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
  演一演:情景剧《我要买……》(换位思考,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
  (二)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一味追求物质刺激,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偏离正常生活轨道,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减少快乐来源,降低幸福指数
  “攀比”下面隐藏着很多危险人格,嫉妒、焦虑、沮丧、恐惧……这些因素会诱发多种心理健康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极端行为。
  【案例】16岁的少年杨明,家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供他上学。到县城读高中后,他经受不住名牌服装、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诱惑,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一次又一次想办法骗奶奶的钱来满足他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天,他偷奶奶旧箱子里的钱被奶奶误以为是小偷而大声呼叫,最后他因害怕而用手捂住了奶奶的口鼻,导致奶奶死亡……事后他伪造现场,匆匆逃离,最终被抓,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思】(1)虚荣心可以泯灭心灵。(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意思是: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三、师生共同探讨:如果一定要比,我们应该比什么
  (一)学生独立思考后请3~5名学生发言
  1.与他人比较之心,人皆有之,古已有之,良性的比较能使人奋发向上。
  2.比学业:目标明确、勤奋进取、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等。
  3.比美德:阳光健康、真诚善良、乐于奉献、关爱他人等。
  (二)教师小结
  这些都是我们中学生应有的美好品质,它们如一根根闪光的蜡烛,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像一颗颗精美的宝石,会将我们的人生点缀得更加光辉、灿烂。例如,在学业上,有的学生敢与“尖子生”比,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是中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体现了中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中学生在攀比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四、鼓励学生立志自强不息
  (一)名句欣赏:励志名言佳句
  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这些名言佳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可见,自强不息是历代名人志士成功的法宝,是我们中学生应该遵循和实践的精神追求,在中学生的成长之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请学生思考“你们是怎样理解自强不息的”,然后请3~5名学生发言。
  1.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解释:自强,即自己努力向上;息,即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3.近义词: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三)共同探讨:如何做到自强不息?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勤奋向上,不断进取,志存高远。
  3.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
  4.勇于担当,增强责任感: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5.懂得感恩,学会爱:爱祖国、爱父母、爱我们身边的人。
  结束语
  教师一边播放歌曲《男儿当自强》,一边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记住那句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建功立业的励志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开创自己美好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笔者2012年11月初在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开设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人民版必修Ⅱ《历史》专题一第1课),整堂课推进也算顺利,但有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教学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当时课堂进程是这样的:当笔者讲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涉及耕作技术演进到铁犁牛耕之曲辕犁阶段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曲辕犁构造图》,然后提出问题:“曲辕犁的使用被认为是铁犁牛耕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有关“课前策动”的词义解释  课前策动是指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态,正如我市教研员陈老师所描述的“四动”教学模型:课前策动——学生心动——课堂互动——课后行
复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区域位置;二是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三是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它们正好反映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下面以“南亚”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就如何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用”教材,而非 “教”教材。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就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的热情  “学习
2012年我县的中山中学作为试点,首次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课堂。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感受了中山中学的一节自主学习课和两节展示课,并进行了交流、探讨,感触颇深。最大的感触是学生的主动、生动、灵动,没有睡觉的学生,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其自主学习意识与主体意识强。这样的高效课堂从长远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舞台,课堂的主角换成了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应当如何来“导”课呢?在学案课堂中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农村、城市的很多初中教师都普遍觉得课更难上了,尤其是还分出普通班的学校,普通班的教师都抱怨,课越来越难上了,因为很多学生都不想学习,不想读书。厌学情绪在农村非常普遍,在这些厌学情绪的漫延下,特别是缺乏家教和监督的孩子,流失非常严重。  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其一,缺少家庭关爱和监管。一些父母离开山村到外地打工,往往把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一去就是一年,去得远的甚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教学成效是广大教师较为关注的话题。作为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并认真分析回顾自身的体育教学工作,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从而实现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成效的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笔者长期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与探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表率  师者,为人表率,在初
《厦门马銮湾海域污染治理探讨》是STSE选修课的一则教学设计案例,脚本选自专业杂志《福建地理》,经过整理和修改,内容涉及广泛,综合程度较高,且有很大的教学弹性,课时安排为两节课。本课内容体现了社会问题综合化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和自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本课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中创设研究的情境,循序渐进地铺展开问题,以“疑
新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教育教学观念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质的发展,实现快速成长。要使教师自己能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就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思、悟、行进行到底。  一、学,即终身学习,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工
教师教龄与上课讲话多少有密切关系。记得初上讲台时,备好一节课,常常二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讲课过程中为了缓解压力经常看手表或频繁擦黑板。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往往越来越 “能讲”了,不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还要拖堂讲。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听累了就可能讲话,教师于是善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管住自己的嘴,专心听教师讲”。事实上,有时要管住自己嘴的,恰恰应该是教师自己。正因为教师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