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法在数学课堂的应用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进步。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若是思想的话,每人都会有两个思想。由此可看出,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信息,再经过分析、转化、吸收,得到新的认识。而让学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讨论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合理、有效的运用讨论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思维的发展。但不是每次讨论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使讨论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讨论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的时候应该要明确那些内容适合讨论,更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还是为了强调重点、突出重点而讨论,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讨论等等。所以要精心准备讨论内容,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三点: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感兴趣的。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几个学生询问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师有一定的把握。三是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讨论的内容比较枯燥,就要创设情境,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地说,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在发现和概括规律时,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辨析时,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时,都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
  二、讨论的运用要及时
  要想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入讨论,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就应随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以此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如果教案上安排讨论的问题,经过提问后学生回答出了,就不应再讨论了。而相反的,如果提问后发现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或是发现学生有争论、迷惑、理解不清的时候,哪怕教案上没有安排讨论,也应该及时的组织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有一学生就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容易错,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经过积极认真的讨论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这一及时的讨论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配方法的价值,又增强了解题的灵活性。
  三、讨论的时间要给足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是不想让学生讨论,而是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有时讨论要占去不少时间,考虑到教学进度,就草草收场,或是让学生课外去讨论。酣畅淋漓的讨论嘎然而止,不仅抹杀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以后要想开展积極互动的讨论就难了。所以一旦组织讨论就要充分保证讨论的时间,发挥小组讨论的交流与合作功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实际上在某些具体的书上的例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不看书,回顾所学的知识讨论解题的方法,并说出最简便的方法。如果讨论时间不充足,学生讨论的结果仍是书本上的方法,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提高讨论的参与率
  有效的讨论应是全生参与的讨论,如果只是小面积的讨论,哪怕讨论再积极也不是成功的讨论。
  首先,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要多一份容忍。对于讨论中一些不理想的表现,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和科学引导,切忌“讽刺挖苦”,“大发雷霆”,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者,要尊重学生。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不对、不好或不符合老师的思路就中途打断其发言,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最后,要多鼓励。对学生的讨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仅要鼓励学力高的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学力低的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气。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讨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参与率就高了。
  五、讨论要在指导中进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讨论亦是如此,“放羊式”的讨论是低效的。所以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安排好小组讨论的成员。其次,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文明、规范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冷嘲热讽要以理服人。要求发言的同学组织好语言,归纳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自己在讨论问题上的偏差,纠正自己的认识等等。让讨论在规范中进行,不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讨论的效率。
其他文献
数学练习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练习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练习课也要像新课一样,也要精心准备,用心组织。  一、课前精心准备。 首先要摸清学生掌握知识之底,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做好统计和归类。其次要查找易错点、马虎点、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再次根据统计结果要有针对性地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应同新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讲座和语言描述,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一定的思维创意,恐怕很难奏效。好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你忙,如何在习作指导中,让学生通过这一难关,我想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累计语言,丰富想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  一、引导观
期刊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以“花时甚多,收效甚微”被否定之后,各种批改方法应运而生:学生自改,同桌互改,班与班交换改,甚至有人摒弃书面批改形式,直接以评讲代替批改(不可否认,评讲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语文教学系统工程重要构成之一的作文教学,它被分解成作文指导,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三道程序,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一个科学的运作发展体系。从信息论和
期刊
作为职业教育主要形态的学徒制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英国传统学徒制起源于12世纪,随着手工业行会的发展和行会对学徒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由此看来,我们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应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做为新时期的初中体育教师如何发去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1、树立健康新观念。 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