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商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wangsea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鞅的籍贯是春秋小国卫国,叫卫鞅。但他不是一般的卫国人,商鞅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絕非偶然。他从小就对法律专业特别有兴趣,那个时代叫刑名之学。后来做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孙痤有一双识人慧眼,他病倒不起的时候,魏惠王来探望他,问道:“您的病这样严重,万一不测,国家应托付给谁呢?”
  公叔痤:“臣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年龄不大,才能非凡,真的是国家栋梁,希望大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魏王干笑几声,心想一个小小家臣哪里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公叔痤见魏王不以为然,连忙让左右退下,和魏王单独谈话:“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那就一定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出境,他到了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一定会成为魏国的劲敌。”
  魏王答应一声便离去了。
  公叔痤又连忙召来商鞅,对他说:“今天大王问我谁可以继承我的相位,我推荐了你,但大王不以为然。作为臣子,要首先考虑大王的利益,因此对大王说,您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该赶紧杀掉他,否者他出境去了其他国家,一定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大王已经答应了我。我不忍心看你被杀,赶紧逃命去吧!”
  不料商鞅不慌不忙地说:“主人不必为我担忧。大王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使用我,又怎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
  魏王果然对左右说:“公叔痤真是荒唐,竟然让我将国家托付给他的一个家臣!”
  不久公叔痤去世,恰好这时秦孝公为了秦国的扩张,满天下招揽人才,他立刻去了秦国。到了秦国,商鞅走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后门,见到秦孝公。商鞅头两次见孝公,先是一步步地试探。第一次谈王道,尧舜禹三代大圣人的治国之道,主张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第二次谈霸道,春秋霸主用武力威行天下,以力服人那一套,孝公听着有点意思了。但还没有下决心起用商鞅。第三次商鞅就大谈强国之术,这已经是不择手段地推行强权政治,搞军国主义,吞并天下。孝公这回听得如醉如痴,二人相对而坐,促膝而谈。
  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商鞅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一上来就劝孝公赶紧变法。孝公开始有些疑虑,怕变法一意孤行,遭到天下人非议。商鞅立刻慷慨激昂地指出:“您要懂得这个道理,高人做事,肯定要遭人非议。”
  商鞅由此提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学非常著名的一个原理:“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今天看来,这个思想暴露了法家绝对地反民主,完全剥夺了老百姓的政治权利,但在当时,民主自然无从谈起,从政治策略、行政效率的角度看,好像也不是全无道理,儒家的孔夫子不是也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
  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商鞅变法,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商鞅变法前后搞了两轮,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七条:
  第一,撤镇设县,中央集权
  这是商鞅的行政改革。他将小乡镇合并为县,设立县一级行政机构,由中央直接委任县级行政长官和军事将领。这个举措把全国的政权、兵权都集中到中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就是以商鞅的这个改革为样板。
  第二,发展农业,打击商业。
  这是商鞅的经济改革。为了发展农业。商鞅制订了两条重大举措:一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荒地自由开垦,一律平等地收取赋税。二是鼓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商鞅这个经济主张意义非同寻常,他实际上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小农自然经济,这个经济模式为两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发展农业的同时,就是打击商业。商鞅命令对商人大幅度增收税赋,例如市场酒肉税比成本要高十倍。商人破产的,全家罚为奴隶。
  商鞅为什么推行发展农业,打击商业的国家发展战略?除了经济的原因外,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农民一家一户固定在一块土地上,比较好管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必然使农民产生封闭、保守、麻木、守土为安的心理,这对社会稳定大有好处。而商人就不同了,他们四处流动做买卖,难于管理;他们信息灵光,思想活跃,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严加控制。
  第三,奖励军功,打击私斗。
  这是商鞅的军事改革。有军功者,重重封赏,窝里斗的,严加惩罚。战争中斩得敌人一个首级,赏给爵位一级或委任享受五十石俸禄的官,斩得两个首级,奖励加倍。
  第四,建立保甲,推行连坐。


  这是商鞅的社会改革。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网络严密的保甲制。这个制度命令百姓或十家为一保,或五家为一保,一保之中必须互相监视乃至互相检举揭发。有人犯法,不告发者处以死刑,告发者升爵一级。藏匿犯法者处死抄家。旅客住宿必须有官方发的凭证,相当于我们前些年的介绍信和今天的身份证。如果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旅馆老板就要受到严厉惩罚。
  第五,轻罪重罚,严刑峻法。
  这是商鞅的法律改革。商鞅公开主张轻罪重罚,他的理由是所谓“以刑去刑”,原话是这样说的:“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犯重罪的人极少,杀人抢银行搞政变的案件毕竟极少发生,大多数案件都是鸡鸣狗盗的小勾当。如果轻罪也重重惩罚,那么民众连轻罪都不敢犯,就更不敢犯重罪了。这就叫做“以刑去刑”。
  商鞅甚至主张:“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商君书·开塞》),意思是人在尚未犯法将要犯法时,就应对他加以刑罚。
  商鞅的这个逻辑显然把民众当做奴隶一样摆布。他的具体设计十分苛刻,十分严酷。例如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在路旁随便扔垃圾要重重责罚,甚至连走路步子迈的太大也要受刑。
  第六,迁移首都,革除陋习。
  在商鞅的建议下,秦王把都城迁到咸阳,也就是今天西安的附近。
  咸阳地处秦国中心,靠近渭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做首都非常合适。秦国地处西部边远地区,有很多陈规陋习,不利于秦国的进步。商鞅坚决革除这些陈规陋习,要求秦人学习中原的先进文明,这也为秦国迈入当时的发达国家行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统一度量衡。
  这显然也是建立统一国家、发展经济、稳定政治的重大举措。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统一度量衡,显然是延续了商鞅的改革。
  十年,成果辉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边远地区的充满危机的弱国,一下子变成了超级大国,战国七雄之首,并且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只此一点,商鞅变法就可以名垂千古。
  但是,下期我们谈商鞅变法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和致命的问题。
其他文献
每到换季之时,大人小孩都挡不住来势汹汹的流感,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尤其儿科急诊,对于小孩,因其体质较弱,因此,预防为主,尤其要注意远离传染源,家长感冒时要注意与孩子的距离,不要过分亲近,以免传染给孩子。对于成人,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平时要注意锻炼和运动,同时采用适合自身的保健方法。  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康复,但是,有时候咳嗽却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特点为刺激性干咳,可有少量白色黏液痰,有人一咳嗽就
期刊
有人说这是小人之书,防小人必读。曾国藩称其:“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对其作者,从古到今颇有争议。司马光评其为官:“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元代刘因以诗讽之:“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中慨叹:“他
期刊
风雅源自《诗经》,《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雅小雅。风即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区的民间乐曲,郭沫若将“风”解释为空气的流动,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和文采联系在一起,即文雅;和典范联系在一起即典雅,和空气流动的风联系在一起即风雅。雅具有审美性和仪式性,北宋文人对雅的追求成为一种风尚,是为风雅。  雅与俗是相对的,一位法国诗人说:“高雅就是不哗众取宠的艺术”。此言良是。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尽管宋朝
期刊
十四年前,作者因工作需要来到海拉尔。刚到时,正值海拉尔的冬季,草木已经枯萎,满眼都是空旷和荒凉。没见到天苍苍、野茫茫,只见大雁消瘦的身影略过灰色的天空。望着无边无际的枯旷草原,思绪凌乱,心中满是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凄凉。月夜,无法入眠,困倦的双眸瞥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心中也不由自主响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初次接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在上初中的课本里面,笨拙的记忆中依稀可以听到朗
期刊
商鞅只是法家的实践家,真正将法家治国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是韩非。  公元前233年的一天,秦国首都咸阳的中央监狱,来了一位大员,他是秦国的廷尉,也就是司法部长李斯。李斯此时已经成了秦王的心腹大臣,权倾朝野,炙手可热。  李斯来到监狱里的一个监室,这里关押着他的老同学,大名鼎鼎的韩非。  这位韩非本来是韩国王族,在韩国时,一心想着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为韩王出了很多好主意。但是昏庸的韩王有眼无珠,拒绝
期刊
宋代的节令虽系物候,亦关人文,它蕴含在迥异于唐诗而独辟蹊径的宋诗里,流露于堪称一代之文学的宋词中洋溢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它记录在一代之高人雅士的趣闻轶事里。  宋代的雅即把生活中琐碎的闲事提升为具有仪式化、审美化的层次,并且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风雅生活,集中表现在劳作之余的闲暇中。宋代假日众多,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记载,不含探亲假(离父母三千里外,每三年即有30日的探亲假)、丧假、婚假等
期刊
元宵节,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叫“上元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大约从汉代起,上元节就有了张灯的习俗。唐时实行宵禁,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而上元节,皇帝会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一晚,大街小巷,天上地下,火树银花,精致华丽的灯盏,争奇斗彩。观灯百姓不计其数,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灯会上的各种相遇如一盏盏灯,在时间的河流中一一闪过,多彩多姿。
期刊
李时珍是家喻户晓的医药名家,他用毕生精力为后人贡献了《本草纲目》,他以75岁高龄向人们印证了日常养生的重要性。  李时珍认为:“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水者,“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他还把江湖水归为“地水”,并将它分为“顺流水”“逆流水”和“急流水”三种。“顺流水”性顺而下流,又名甘澜水;“逆流水”乃洄澜
期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启发良多。本文拟谈谈经典教育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关系,就教于方家。  一、经典与经典诵读  我们要谈三个小问题:何谓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国学经典很丰富。关于国学入门的书目,有几种说法。吴小如先生说的是“诗四观”,即《唐诗三百首》《四书
期刊
展开两宋长卷,恰一方庭院,深深处,小园香径,小帘银钩,徘徊处,细雨斜飞,帷幔低垂。又有诗词书画,美酒文章,吟风弄月,宴饮清谈,他们深深地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敏锐细致的观察与体贴,重视自身素质与品位修养,关注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平常的日子,有花香醉人,茶香怡人。恬静典雅之外,还有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焚香。  古人在厅堂内室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且消闲祛暑。宋时,焚香为宋代士人的一种有趣味的生
期刊